□包思勤
推进内蒙古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思考
□包思勤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只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才能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内蒙古科学和谐发展,从民族和地区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无疑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益尝试。
二、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科学发展道路的需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第一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现,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国所有民族地区的强烈愿望和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内蒙古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科学持续发展,还可为其他民族地区选择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探索新的路径,积累新的经验。
三、促进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区经济总量已接近1万亿元,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9%的经济总量;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已进入全国前列;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能源重化工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内蒙古已经走在了前列。2009年,内蒙古经济总量相当于广西的1.26倍、新疆的2.3倍、宁夏的7.3倍、西藏的22.3倍。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内蒙古虽然保持了连续八年全国第一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GDP含金量”仍很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亟待推进,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未得到根本扭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任重道远。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可为内蒙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新的环境,提供新的动力。
经济建设目标:切实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13000美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和沿边开发开放先导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居全国前列,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0%以上,基本甩掉欠发达地区的帽子,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到203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总量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实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预言——走进前列。
政治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各族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保障。进一步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创造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
文化建设目标: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整理,各族人民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得到依法保障;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弘扬和丰富草原文化,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大区。
社会建设目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建立健全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重点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提高,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并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继续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区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区的首要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工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已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链条比较短,产业层次比较低,产业素质比较差,产业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因此,加快调整工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要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层次和素质。煤炭工业要按照控制产能、稳定产量、加快转化、综合利用的基本思路,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电力工业要按照稳定产能、扩大外送的思路,有效增加用电需求规模,提高国内电力市场占有率。冶金工业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优质高端产品比重。农畜产品加工业要突出绿色品牌,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与风电、煤及煤化工、汽车制造配套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化,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之一。推进内蒙古城市化,要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解决好农牧民进城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积极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有效协调的城市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结合城镇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园区建设,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依托呼包鄂“金三角”的优势,加快推进呼包鄂城市群建设,切实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未来5-10年,赤峰市和通辽市中心城区人口争取达到100万,海拉尔、乌兰浩特、锡林浩特中心城区人口争取达到50万以上。同时加快以旗县所在地为主的小城镇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要加快铁路、公路、电网和水利建设,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铁路建设的重点是快速客运专线和通道建设。快速客运通道建设的重点是呼和浩特至北京和通辽、赤峰至北京的快速客运专线。通道建设的重点是煤运通道、出区通道、口岸通道和东西通道。公路建设的重点是14条出区通道、第二条东西大通道和口岸通道建设,同时加强通村公路和边防公路建设。电网建设的重点是外送电力通道、蒙西电网“三横四纵”主网架、蒙东电网主网架结构、风电送出通道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大型水利枢纽和农田草牧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东水西调、海水淡化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的问题。扩大水浇地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着力提高有效灌溉比例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原则,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切实搞好综合治理。草原牧区要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基本草牧场保护等制度,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接续工程,扩大项目覆盖范围。通过人口向城镇集中、牲畜向农区转移、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方式,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的自然修复。以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和为全国提供绿色公共产品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系统功能。加快科尔沁、呼伦贝尔、浑善达克、毛乌素沙地治理进程。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建立草原生态恢复补偿机制,适时出台草原资源恢复补偿管理办法。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发挥我区森林、草原碳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碳汇核算和碳汇交易,发展低碳经济。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方面之一,主要表现在自治区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呼包鄂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先行发展,东部五盟市发展明显滞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内蒙古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西部地区要以呼包鄂城市群为核心,以产业协作配套为纽带,大力推动内蒙古西部区域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呼包鄂城市群和沿黄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布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集群发展、协调配套的现代产业体系。东部地区要以建设内蒙古第二个增长极为目标,以国家进一步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强与东三省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加快建设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挥东部地区的口岸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鼓励东部地区与东北沿海港口互设“飞地”。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建设中国北方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中蒙、中俄经济技术合作。深入开展与俄蒙在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的合作,突出抓好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进一步促进口岸经济发展,提高口岸过货能力和口岸加工增值水平。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技术进步动力不足、资源输出区发展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必须加速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剩余分配机制。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早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消除城乡分治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和办学体制等改革。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推进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全面促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按照“富民与强区并重”的思路,切实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项目建设的安排上,都要把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完善考核机制方面,要淡化GDP指标,把更多民生指标作为考核重点。在保障民生方面,重点解决好就业、社保和增收问题。其中,增收问题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重点是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基础科学、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显著提高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争取在未来10-20年,使我区科技发展水平从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十三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大办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创造性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在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务之急是抓紧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及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国家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政策措施,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从自治区层面上,要根据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围绕内蒙古自治区自治条例的制定,逐步建立起能够切实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