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术观点
人类活动造成的富营养化和营养盐结构的改变,后果和危害都比较直观和清楚,如频繁暴发的赤潮、绿潮和缺氧区事件等,但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出功能以及各营养层次的控制作用和影响程度的认知甚少,尚须进一步研究。
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近海生态系统控制机制异常复杂。
需要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可持续发展,探讨适应性发展对策并研究其科学基础。
我们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就是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安全。研究在过度开发利用、富营养化、全球变暖、气候振荡与变化等多重压力下的我国近海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开展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灾害研究,预测其对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索适应性管理对策的科学基础,保障海生态系统安全,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重大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 唐启升
20世纪中期开始,由量子论和基因科学所引发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生了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目前,我们可能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夜,在这一科技革命中,科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生命科学以及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疾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将可能迎来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以及卫生工作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特别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和最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
针对影响国人健康的慢性病开展转化医学研究,要从临床和预防出发,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的时间,使新技术尽快转化为低成本、高科技含量的适宜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卫生部部长 陈竺
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截至12月20日,Web Science数据库统计的我国发表的化学论文达到16385篇。这些论文中,有许多原创性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包括美国《科学》、英国《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英国《化学通讯》等在内的国际最著名期刊所评述。
201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表明,我国的传统化学学科不断创新,在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了国际竞争,部分学科与项目已经崭露头角,该领域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
在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我国对绿色溶剂——离子液体的基础物化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功应用天然、价廉、可再生的原料制备了多种离子液体;在CO2的转化,分子氧和过氧化氢的绿色氧化、纤维素、木质素、糖类等生物质的转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进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型、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际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
2010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RSC)、《先进材料》、《配位化学评论》和《亚洲化学学报》等都为纪念北京大学化学研究与教育百年而出版了专集;《先进材料》还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集。另外,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化学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出任副主编等要职。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姚建年
面对医改重任,面对不断攀升的慢性病发病率,中国转化医学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更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极大期待。
2010年8月,天河一号二期系统在天津升级完成,峰值速度达到4700万亿次Flops,持续速度为2566万亿次Flops(LINPACK实测值),在2010年11月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中列第一;同时,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以持续速度1271万亿次排名世界第三。
嫦娥二号:中国登月的定位侦察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19时25分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10月27日至29日完成对月球虹湾区域成像,此乃嫦娥三号的着陆地点。
高速铁路与列车:扬鞭快马,举世瞩目
纳米科技发展要革新观念,从专利走向专利群,从专利群走向产品。要优化纳米技术公共平台,加强国家对纳米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的整体协调。同时,深入并持续开展纳米科技领域战略研究,提高决策能力;整合资源,形成在纳米科技重大前沿上的先导、核心和系统集成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白春礼
中国现在运行的高铁约分三个速度。一是时速350km的高铁,共投入运营2154km。二是时速250km的高铁,共投入运营2168km。三是时速200km的高铁。中国高铁的总营业里程共达7531km,已属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高铁系统。
能源系统:整体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能源工程技术系统的整体质量在稳步升级。
1.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2.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迅速推广。
3.特高压电网输电。
坝和桥:高度与长度的新水平
中国工程科技的整体点评
对当前中国工程科技水平的整体点评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与世界最高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当前水平提升的步伐很快;在若干领域已经出现世界领先的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 潘云鹤
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其关键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整合循环经济优势科学技术资源,依靠高新科学技术工艺发展,不断提升和促进循环经济向深、广领域发展。
在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技术上不断进行摸索创新,搭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和转化应用推广平台,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与企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搭建循环经济技术转化应用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家 徐德龙
我国纳米科技在若干领域占有优势,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支持纳米技术的格局。但纳米创新系统互动关系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基础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充分,缺乏对产业需求的深入分析。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纳米科技发展取得进展。1998年至2008年,我国纳米科技论文数量以年均34.3%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成立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陆续发布国家标准28项,国家标准物质及标准样品39种,纳米标准化工作与国际同步。
应该看到,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还有一些瓶颈:创新系统互动关系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基础问题的系统分析、总结不充分;缺乏对产业需求的深入分析,企业早期介入不够;源头创新的重大成果尚少,转化效率不高;领域发展不均匀,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医药领域还比较薄弱。
人类一直在寻找地球以外的“第二栖息地”,在地球周围,火星是最适合改造的星球。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地球上的一天是23小时56分,火星是24小时37分,有几乎相同的昼夜;地球的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是23度27分,火星是25度11分,它们有几乎相同的季节变化。这些相似性都表明,火星是人类向太空移民的最好候选者。
要在火星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需要提高其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浓度,改变大气组分;建立火星表面生态环境等,要实现这些技术并非遥不可及。人类有望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将火星改造成一个拥有蔚蓝色天空、绿色平原、蓝色湖泊和生态环境友好的新世界。
以后人类要在月球建立空间站,用水问题十分重要。月球的永久阴影区确实有存在水冰的可能性,因为彗星中含有冰雪,撞击月球后,冰雪飞溅到阴影区,总会有一些保存下来。但要对撞击坑里的水进行开采利用,却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欧阳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