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低碳经济研究

2011-08-15 00:47杨雯婷曹光四
老区建设 2011年18期
关键词:鄱阳湖经济区生态

●江 廖 毅 杨雯婷 董 芸 郝 亚 曹光四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规划》的主要内容

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同时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被誉为我国的“最后一湖清水”,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

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温家宝总理关于“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重托,推动江西省在中部崛起;为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良好示范,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

战略目标:到2015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任务: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四大支撑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经济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等“十大产业基地”。

《规划》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的先行试验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这是一次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的探索,对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的构建,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具体落实。

二、何谓“低碳经济”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体系带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体系,同时也使自己面临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发展受桎梏等一系列危机。面对此危机,人类开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是一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有别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经济发展方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方式,一般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来实现。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道路上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立足于江西省情、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这对加快经济区乃至整个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全国生态区的一面旗帜有着显著的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和挑战。

(一)机遇

1.发展低碳经济顺应人类发展需要。怎样处理好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几百年来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难题,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低碳经济为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作为欠发达地区,江西一直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两难博弈,然而国家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意味着国家鼓励其成为我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先行者。这意味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节能减排,实现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是兼顾“低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经济模式过分追求“量”的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而且能够为经济增长“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江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选择低碳发展之路是必然之举。

2.生态优势。江西良好的生态优势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地区成为低碳经济天然实验场提供了现实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57.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二位;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建有9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9个,居全国第一位;拥有自然保护区156个,其中国家级8个,列全国第二位。鄱阳湖周边地区早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其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即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的效果良好。

此外,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整个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每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200万吨,占到全国淡水养殖的10%,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再者,江西省已具有一定的生态产业发展基础。比如,南昌市倾力做强做大一些符合绿色发展潮流的产业群,如光伏产业等,并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如,新余近年来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基地。与此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也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在经济和区位以及国际关注上也有一定的优势。

3.政策重视与支持。2007年,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与加快发展的统一,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

2008年初,江西正式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2008年3月8日,江西在北京宣告正式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008年7月28日上午,鄱阳湖科技高峰论坛在南昌举行。论坛上,赵其国院士认为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江西在产业选择上应主要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新兴生态产业。江西具有良好的条件发展低碳农业,“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以低碳经济为抓手,这将为我省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的空间”。

2009年11月15日,为了配合首届世界低碳和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的召开,江西省政府发布国内首个以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为名的白皮书,提出了江西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区域布局等,阐述了江西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思路,着眼打造低碳农业产业群、低碳工业产业群以及现代旅游产业群,发挥南昌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行以生态保护、低碳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江西建国以来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节能减排,实现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是一致的。

2010年1月27日晚,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主题,江西两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江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双溪认为,江西应该大力发展好低碳和生态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0年1月28日,在政协江西省十届三次会议提案协商办理座谈会上,“低碳”成为提案的核心词汇。四位民主党派代表和三位政协委员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10年10月26~27日,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西省科协、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承办,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江西省生态学会、江西省环境科学学会、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协办的“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题论坛”在南昌举行。来自包括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在内的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江西举全省之力,国家给予了强力的重视和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其低碳经济,正值天时、地利、人和。

(二)挑战

在看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首先,由于人口增多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湖区面临碳排放迅速增加的风险,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衰退、生物多样性削弱、水环境污染加剧等诸多问题,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江西省的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都十分贫乏,人均能源储量原煤约33.5吨,只有中国人均储量的1/3;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的1/2。能源生产结构长期过度依赖煤炭,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扩大。全省原煤生产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高,而水电这种清洁型能源比重不断缩小。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使得环境和运输不堪其负。整个江西省现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期,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换句话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的发展还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

再次,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不足,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值得重视的是,上述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在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低碳经济建设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江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陈双溪认为,江西应该大力发展好低碳和生态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并从节能减排、倡导生态产业、使用低碳能源、建设低碳城市入手发展低碳经济。

(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规划》指出要突出发展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突出发展高效低耗的先进制造业,突出发展水平领先的高技术产业,突出发展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使低碳与生态经济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脊梁。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第一,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第二,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培育出优良粮食品种,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培育壮大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专业基地;第三,改善水利设施,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建造标准粮田;第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培育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增效、有机农产品、疾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第五,在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全社会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更加积极地提倡并扶持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生物治虫也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

2.创建新型工业体系。《规划》提出,加快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创建新型工业体系,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

首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要“上大压小”,建设高效率、大容量燃煤火电机组,关停小火电;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全面改造工业制造、矿山开发等方面的流程工艺,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推进废旧资源及工业废渣、废水、废气再利用;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着力推进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伸产业链,提高单个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程度。

其次,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在严格控制产能总量的前提下,依托现有钢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积极推广窑尾余热发电等节能和环保技术,支持建设节能环保型建材项目。

再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最后,加快开发新能源产业。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构建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能源体系。

3.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为16.4:52.7:30.9,三次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为 0.21、1.31、0.33 吨标准煤 /万元,可见,第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较低。要实现节能降耗,首先要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一、二、三类产业的格局,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而相对控制对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度需求。

要发挥鄱阳湖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旅游、特色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充分发挥服务业配套、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扶持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发展,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发展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咨询等服务业;积极推行污染治理特许经营,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科研开发、环境保护产品经销、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咨询等服务;鼓励加强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的环保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环保服务业技术水平。

着力发展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剥离、分立或外包物流业务,提高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

(二)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强技术创新

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该省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力求从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一是在政策机制方面,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碳税的税率由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因此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有明显作用。省相关部门应密切协作,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应省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促进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有重要作用。另外,就是要深入研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问题,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班子、考察班子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干部、识别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条件,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建功业的浓厚氛围。

二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要为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展示项目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尝试设立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切实保证发展低碳的资金需求。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促进其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即要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限制高碳项目的准入、注重高科技人才引进

坚决做到三个不准,凡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搞,凡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高危项目坚决不搞。在招商引资中实行重大的转变,把招商引资改为招商选资,选择没有污染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和行业来落户江西,提高在全国具有平均先进水平的产业和产品进入江西。有效限制工业制造、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高碳行业的能源消耗,逐步开拓出一条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兴发展之路。

实施科技创新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引进高科技人才,因此要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广纳科技和管理贤才。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并积极开展与国际间相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产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组建一批具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四)打造低碳城市、营造低碳生活舆论氛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有大量的城市建筑物涌现。据权威部门估算,建筑消耗了全球能源的大约40%,在我国,建筑已经占到能源使用的23%,释放出大约同等比例的二氧化碳。因此,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为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城镇建筑发展中应当采用先进的节能材料和设计,诸如更好的隔热功能、更加有效的照明和电气设备、经过改进的门窗和排气风扇,使得建筑所需的化石能源可以减少70%或者更多。南昌市已与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保定市同时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省市,率先在全省积极发展“绿色建筑”责无旁贷,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区域城市群时,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并通过建成区内植树造林,营造近自然的城市森林,增加城市建成区森林面积;加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力度,推进郊野公园建设,逐步实现郊区森林公园化。

五、启示

我们所要建设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在整个区域内实现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自身发展与周边联结互动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取得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有益探索和重要途径。在得天独厚的契机与挑战下,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在江西省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辐射作用的生态经济圈,成为江西崛起的经济支撑点,成为全国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典范是指日可待的事。我们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余国良,祝小平,黄芳茭.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J].中国集体经济,经济观察,2010,(8).

[2]蓝伟国.针对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中国有色金属,2010,(20).

[3]孙国琴.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万载经济发展进位赶超[J].理论导报,2010,(8).

[4]喻春龙.从自言自语到借势造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宣传报道急剧升温及其原因分析[J].声频世界,2010,(9).

[5]周锐.低碳经济的环境立法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

[6]刘德豪,刘辉,谢利华,秦莉.基于层级增长极网络理论对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的研究 [J].区域经济,2010,(61-63).

[7]李武军,黄炳.基于政策链范式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0,(5).

[8]蒋如铭.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J].时代主人,2010,(9).

[9]沈谦芳.凝聚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强大合力[J].当代江西,2010.

[10]彭迪云,许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创新[J].江西崛起策论,2010,(10).

[11]肖复明,张学玲,蔡海生.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人民长江,2010,(10).

[12]何文靓.试析发展低碳经济是江西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13]席鹭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5).

[1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瞄准低碳经济,着力转变增长方式,适应又好又快发展[EB/OL].中广网,2010-01-29.

[15]政协委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建成低碳经济实验区[EB/OL].今视网,2010-01-28.

[1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打生态,重点发展低碳产业[EB/OL].大江网,2010-01-28 .

[17]陈双溪:发展低碳和生态经济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EB/OL].中国江西网,2010-1-28 7:38:36

[18]建设鄱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向全球取经[EB/OL].江南都市报,www.jxgdw.com,2010-9-26.

[19]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87457.htm.

猜你喜欢
鄱阳湖经济区生态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媒体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