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继
建立“中山学”之我见
张学继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开启中国和亚洲民主共和闸门的历史伟人。为推动孙中山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规范化,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事业的进展,均有必要建立以孙中山思想及生平事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山学”。下面是笔者的一得之见,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说明。
第一,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孙中山先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的旗帜之一,建立“中山学”,对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上,有许多里程碑式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中国漫长的远古社会,有著名的三皇五帝,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秦始皇灭六国,使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开创了在中国持续2千余年的封建大一统时代,被称为“千古一帝”。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结束,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于亚洲进入现代民主共和社会的闸门。孙中山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和亚洲的“共和之父”。
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虽然由于北洋军阀窃取政权而遭受了挫折,所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无论如何,孙中山先生的“共和之父”的崇高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956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发表 《纪念孙中山先生》,高度肯定了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功绩,并且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江泽民同志还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把孙中山与毛泽东、邓小平并列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
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众所周知,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13亿多中华儿女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而数千万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以及绝大多数海外华侨则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就是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同胞以及海外华侨之间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中国大陆同胞和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以及海外华侨虽然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仍然有许多共同的交集点,其中之一便是共同尊崇孙中山先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孙中山先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旗帜之一。建立“中山学”,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这对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为复兴中华而奋斗,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从学术思想文化的角度讲,建立“中山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上所述,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伟大人物,孙中山研究历来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孙中山纪念馆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在美国、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地区,也有不少的汉学家在从事孙中山研究。建立“中山学”,把海内外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学者团结起来,这对于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深化和系统化,推动海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沟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上所述,孙中山研究历来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经过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汉学家几代学者的努力,到现在为止,孙中山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就其数量和规模等来说,孙中山研究是近现代中国人物研究的重中之重,孙中山研究历来都是显学之一。
2009年9月中旬,笔者通过上海图书馆建设的 《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 (1833—2009)》, 在题名中输入“孙中山”三个字,显示相关的文章达到6990篇之多。著作的数量也同样惊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至1949年,出版的孙中山研究及资料图书达到1780种。1949年以来,出版的孙中山研究著作也有数百种之多。随着 《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年谱长编》、《孙中山传》、《中华民国史》等众多高水平学术著作的相继出版,孙中山的研究被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水平与1949年以前相比,确实是大大提高了。
孙中山研究不仅在祖国大陆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1949年以后的台湾、香港、澳门,孙中山研究的成果也相当丰富。以台湾地区来说,根据“期刊论文索引系统(1970.01~2003.12)” 搜寻的结果,台湾地区共有2776篇有关孙中山研究的期刊论文。据台湾“图书馆图书书目信息网”的搜寻,至2003年为止,共有4847种图书资料。据台湾“博硕士论文信息网”的搜寻,有120种学位论文资料。据香港期刊与图书搜寻结果,至2003年止,有图书700种、期刊论文229篇。
欧美、澳洲、日本、以色列等地汉学界,也有为数不少的孙中山研究。以孙中山先生生前活动较多的日本来说,有关“东洋学文献类目”至1999年为止,有1667篇相关资料。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至2003年止有“和文图书”181种、期刊论文329篇。
据大陆学者苏爱荣等编辑的《孙中山研究总目》一书统计,从1900到1988年3月,以中、日、英、法、德、俄等6种文字发表的有关孙中山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有1.2万种左右,这还不包括1988年以后至现在20年间的论著。如果加上最近20年的研究成果,有关孙中山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估计不会少于2万种。
以上不完全的统计资料说明,有关孙中山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即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恐怕也不算是夸张。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善,彼此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和人员往来十分频繁;祖国与欧美、日本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同样十分活跃。这也为海内外研究孙中山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之间展开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因此,似乎可以这样说,现在建立“中山学”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建立中山学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民革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对于宣传弘扬中山思想和精神负有特殊的责任与义务,应当有所作为。作为民革中央主办的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和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在建立中山学方面也应当是大有可为。
笔者以为,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可以优先考虑以下两件具体工作:
第一,建立“中山学”专门网站。作为现代社会最便捷、影响最广泛的传播工具,网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有了这个网站,就可以将专家学者藏在象牙塔里的研究成果传播到社会大众中去。因此,“中山学”网站的建立,其意义不言自明。
第二,组织有关的专家学者编写一本权威的 《中山学概论》或 《中山学通论》一类的著作,就“中山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围,以及“中山学”与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系列问题作出恰当的权威的解释,对今后的“中山学”研究起到规范、引导甚至是指导的作用。
(张学继,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责编 刘则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