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诸葛亮军事失误

2011-08-15 00:46李凤启
黑龙江史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蜀汉三国志孙权

李凤启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徐州 221300)

再论诸葛亮军事失误

李凤启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 徐州 221300)

历史上,诸葛亮虽然表现出诸多才智,但也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决策和做法,导致了蜀汉应可避免的一些失误。辅政后,其过分“谨慎”性格在指导伐魏战争中不敢出奇制胜,造成诸多机遇的丧失,伐魏无果而终。

诸葛亮;军事失误;不作为;谨慎

众所周知,诸葛亮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在隐居期间他就精于战略思维,规划了《隆中》战略,在出山之后,为实现他的理想,诸葛亮曾不顾一切地去努力去奋斗,他所设计的目标也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就在“跨有荆益”的目标达成之后,《隆中》战略却止步不前了,诸葛亮似乎也失去了往日为实现《隆中》战略目标而献身奋斗的精神。那么,是何种原因导致诸葛亮表现出“不作为”行为?是诸葛亮个人进取心减退,还是《隆中》战略不合时宜?从诸葛亮辅政的历史看,这些都不是导致诸葛亮“不作为”行为的原因,就是说,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迫使诸葛亮不得不暂时收敛起积极作为的锋芒。

一、刘备越来越不信任诸葛亮

诸葛亮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跟随刘备至刘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逝永安止的十六年间,与刘备的关系并非始终“情好日密”。随着孙刘在荆州问题上的争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逐渐恶化。诸葛亮之所以跟随刘备出山,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在刘备占据益州之前,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刘备都在忠实执行《隆中》战略所规划的步骤和目标,所以他们进展得都非常顺利,应该说这时,刘备还是很信任诸葛亮的,当刘备进围成都最为紧张时刻,调诸葛亮率兵增援益州即是最好例证。刘备占领益州后,刘备对诸葛亮开始越来越不信任了,一是刘备在处理荆州问题上不再贯彻“结好孙权”的策略,偏离《隆中》战略的部署,这显然是不信任诸葛亮的政治表现。在刘备占据益州后,孙权加紧了索要荆州的力度,而且多次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前来当说客,面对孙权的态度,刘备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拒绝,为避免诸葛亮受其哥哥亲情关系的影响,刘备决定在涉及荆州问题上,不让诸葛亮插手,而是自行处理。刘备的决定,诸葛亮也敏锐地觉察到了,当他的哥哥诸葛谨来到成都时,除了在公场合见面外,“退无私面”[4]。当然刘备如此决策也有他的道理,他知道诸葛亮是主张联吴的,他的做法很可能遭到诸葛亮的反对,为了联吴战略,诸葛亮很可能阻止刘备的一些做法。然而,此时刘备在对待荆州问题处理与诸葛亮的想法已完全不同了,他已决意不用诸葛亮《隆中》战略中“外结好孙权”的策略了,为了荆州的利益,在与孙权斗争中不惜抛弃主要敌人,与自己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年,当孙权遣吕蒙督兵二万取南三郡时,刘备毫不犹豫地率兵五万东出与孙权争江南三郡,由于曹操的进兵汉中,刘备不得已与孙权求和,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避免了孙刘联盟的解体。关羽丢失荆州后,刘备并不是很好的总结教训,而是意气用事,再一次偏离《隆中》战略,发兵报复孙权,从上得知,刘备与诸葛亮在处理荆州问题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已失去了信任的共同政治基础。二是诸葛亮与其东吴重臣的哥哥日益密切的关系也确实令刘备担忧,刘备不得不加以防备。诸葛谨是孙权的重臣,代表孙吴多次到蜀汉处理两国关系问题,巧合的是随着孙刘在荆州问题的上紧张而他们兄弟却更加亲近,诸葛亮竟然将其兄的二儿子过继来作为自己的嗣子。刘备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对自己的不忠,但对他们密切行为不能不产生怀疑,诸葛亮倡导的联吴是不是诸葛兄弟的联合?是不是他们内外联手为东吴共谋荆州?果真如此,如果一味地执行诸葛亮的联吴政策,刘氏的利益总有一天不就交给孙权了吗?刘备的这种猜测在关羽丢失荆州后表现更为明显,他认为荆州丢失,都是诸葛亮联吴政策所造成的,“结好孙权”得益的是东吴,是诸葛亮的兄弟诸葛谨,而非刘备。史载,诸葛亮的兄长诸葛谨“从讨关羽”有功,被孙权封为宣城侯,“代吕蒙领南郡太守,住公安”,直接与蜀军相拒。更令刘备恼怒的是,刘备伐吴的消息传出后,又是诸葛瑾给刘备写信求和,说:“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5]诸葛谨的来信加剧了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刘备看完诸葛谨的来信,更为“盛怒”[6],这种“盛怒”的情绪无处发泄便迁移于诸葛亮身上,就是这个诸葛谨当年代表孙权不断索要荆州,现在孙权杀了关羽抢夺了荆州,反过来劝我不要打孙权,这是何道理?这不都与诸葛亮的结好孙权有关吗?孙权这一行为更加重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防范,成功地离间刘、诸关系,所以,在关羽攻荆襄、刘备伐兵东吴的重大问题上诸葛亮无所作为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二、刘备越来越不依重诸葛亮

如果说刘备在攻下成都之前让诸葛亮率领关羽、张飞和赵云镇守荆州是重用的话,那么,诸葛亮进入益州后他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表现主要有两:一是诸葛亮的晋升明显比别人慢,职务由原来的军师中郎将只升为军师将军,依然是杂号将军,帮助处理左将军府事。而其他将吏的晋升迁均在诸葛亮之上,如,“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7]“拜飞为右将军,假节”[8]“拜超为左将军,假节”[9];黄忠为后将军;许靖为太傅等。作为谋士,投靠刘备的时间比诸葛亮晚的法正,其地位和权势也在诸葛亮之上,被授以“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10]。二是在许多重大行动中,不给诸葛亮积极表现的机会,如刘备进军益州、与孙权中分荆州、夺取汉中、东征伐吴等,诸葛亮没有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只留守后方,筹措军需,正如史书所载“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11]。虽说后勤工作也十分重要,但相比于前方军事征战来说就显得次要了。田余庆先生在其《〈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也指出了诸葛亮没被重用的现象:“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12]。三是刘备对诸葛亮所提用人建议,加以否决,如诸葛亮认为蒋琬是一位百里之才,希望刘备给以提升使用,可是刘备不听,并长期以闲职待之,这无疑是对诸葛亮的打击。诸葛亮之所以没能得到重用,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诸葛亮得不到刘备的信任外,还有就是刘备占据益州后手下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真可谓“有志之士,无不竞劝”[13],在众多的人才中诸葛亮也很难显示出其卓越的智谋。如法正就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其才能当在诸葛亮之上,刘备攻取成都,攻占汉中,始终离不开法正的出谋划策,法正也表现出非凡的智慧。相比之下,诸葛亮的作用显得较小,得不到重用也在情理之中。

三、诸葛亮的“不作为”是为未来有所作为做好铺垫的

鉴于刘备的猜忌与不信任,诸葛亮即使想有所作为也无处可施,因此,“不作为”便成为诸葛亮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从内心深处分析,诸葛亮还是想有所作为,一如隆中时的志向,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因而,诸葛亮在“不作为”期间并没有沉沦,为了未来有所作为,为实现《隆中》战略目标,诸葛亮不得不韬光养晦,藏而不露地做了一些“有作为”的事,从这个角度而言,诸葛亮的“不作为”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问鼎丞相之位作准备的。诸葛亮认识到,在当前刘备集团中,要有所作为首先要问鼎丞相之位,只有问鼎丞相之位,握有位极人臣的最高权力,才能为实现《隆中》战略目标创造现实条件。为此,诸葛亮从两个方面入手,为居丞相之位创造条件,一是要赢得刘备的信任和赋以重任。为取得刘备的信任,诸葛亮开始使出各种手段取信刘备,借刘备领兵长期在外作战无暇顾及益州治理之机,组织人力编写《蜀科》,希望从法律的角度尽快稳定益州的秩序,并严格执法,以扭转益州败坏的社会风气,遇到阻力坚决地予以克服,将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有力保证刘备在前线对兵员和粮草的需要,确保刘备无后顾之忧,展示自己过人的政治才能;刘备在外征战,很少有时间过问太子刘禅的教育学习,诸葛亮选择并亲自抄写《申》、《韩》、《管子》、《六韬》等书籍,教育刘禅以帝王之道,诸葛亮这一做法在刘备临终之前终于得到了他的认可;维护刘备的尊严,当有人告之以法正的不法行为时,他不仅不报告刘备反而为法正开脱罪责;迎合刘备心理极力劝谏其登基称帝;尽力隐藏自己的心志,不插手刘备决策的军政大事,对关羽出兵荆襄,刘备出兵东吴皆缄默其口,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至刘备对他疑心加重等。二是扫除问鼎丞相之位道路上的各种障碍。除了取信刘备外,诸葛亮还在暗中为谋求丞相之位作准备,只要是对诸葛亮有威胁的人,他都要想尽办法将其铲除。现实威胁最大的就是关羽和法正,对关羽,诸葛亮是骄其气,诸葛亮在荆州与关羽共事达五年之久,对关羽的脾气性格还是相当了解的,诸葛亮针对关羽目空一切,盛气凌人的心态,将其推向极至,在关羽与马超关系、关羽与黄忠关系的处理上,诸葛亮不仅不阻止关羽狂妄与不可一世的行为,反而曲意逢迎,讨其欢心,这正是诸葛亮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这种策略终将关羽推向绝路,关羽以这种盛骄的性格对待部下,造成部属离心离德,在与孙权交往过程中,其轻视与傲慢更恶化了双边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是借孙权之手除掉了关羽这一自己的劲敌。对待深得刘备信任和依赖的法正,诸葛亮的对策是在适当时机尽可能的削弱其权力,上述提到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因兵力不足,急书诸葛亮发兵,诸葛亮有意拖延询问杨洪一事,其实是诸葛亮有目的和有打算的,汉中是“益州咽喉”,得失关系到蜀汉政权的“存亡”,对此诸葛亮焉有不知之理?诸葛亮之所以询问杨洪,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推荐杨洪兴办蜀郡发兵之事,从而以杨洪取代法正蜀郡太守的职位。杨洪不负诸葛亮所望,将军队、粮草等物资及时运送到汉中前线,“众事皆办”[14],刘备也不得不提升杨洪为蜀郡太守,法正失去“外统都畿”[15]的重任,权势大为削弱。好在历史对诸葛亮的偏爱,法正不长寿,很快病逝,这样,诸葛亮又失去了一位争夺相位的强硬对手。当然杨洪的提拔使用,也为诸葛亮以后用人作了铺垫。接下来,诸葛亮就是处理广汉人彭羕。彭羕本是刘璋部下,经法正推荐,为刘备赏识,多次令他“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因“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刘备打下成都后,彭羕被提为治中从事,彭羕得到刘备重用后很快表现出得意状,“形色嚣然”。诸葛亮看到彭羕自矜得意,心大志广,提升之快,心中十分不安,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于是暗中多次在刘备面前说彭羕的坏话,说他“难可保安”,经诸葛亮的多次“密言”,刘备终于“意以稍疎”[16],将彭羕贬为江阳太守。诸葛亮还嫌不够,后借彭羕欲勾结马超行谋反事之机,将其处死。从消除其对手看,诸葛亮也是不遗余力的,看来彭羕也是诸葛亮强有的竞争对手。诸葛亮不仅逐一消除对相位有觊觎之心的对手,而且对相位有很强制约力的未来太子人选也加防范。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刘备之后的继承人最好是刘禅,而非别人,因为刘禅性格懦弱,才能平庸,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便于诸葛亮辅政后与之易相处,不会发生君臣之间的猜忌与冲突,更利于诸葛亮实现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反之,如果蜀汉皇位被性格刚猛的刘备养子刘封夺得,那将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刘封不仅性格刚猛而且握有军权,虽然刘备生前册封刘禅为太子,但难保他死后刘封为了皇位而不诉诸武力,因此,此人不除将对太子位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更重要的是对诸葛亮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将十分不利,于是诸葛亮在寻找机会将其除掉。机会终于来了,诸葛亮借刘封不救关羽致使荆州丢失之误,以“(刘备)易世之后终难制御”[17]为借口,建议刘备将其除掉,刘备虽认为刘封不致死罪,但为了蜀汉未来的稳定,还是含泪将其赐死。诸葛亮除掉刘封达到了一举两得之效,一是刘备死后刘禅果真没有人与他争抢皇位,蜀汉政权得以平稳过渡;二是自己在问鼎相位后没有任何掣肘的开始实施隆中战略了。诸葛亮在“不作为”期间,也真是机关算尽,不动声色地将敌手一一除掉了,在刘备称帝时,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丞相的宝座,一年多之后,当刘备病重永安,交代自己身后事时,环顾四周,因时间的流逝,许多跟随他出生的一些大臣老将相继去世,此时,也只有诸葛亮能付以托孤之重任了。诸葛亮终于成为握有实权的丞相,他也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历史赋予他的责任,从此蜀汉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从上分析,正是在诸葛亮“不作为”期间蜀汉政权发生了重大的变故,虽说诸葛亮有不得已的苦衷,但眼睁睁地看着蜀汉犯重大错误而不挺身而出,身处高位的诸葛亮是不能不负有一定责任的。在这场谋求权位的政治斗争中,诸葛亮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了。这种性格的形成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尤其是对此后指导蜀汉进行战争带来很大的制约作用。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三国志·诸葛谨传》P1232

[5]《三国志·诸葛谨传》P1232-1233

[6]《三国志·先主传》P890

[7]《三国志·关羽传》P941

[8]《三国志·张飞传》P943

[9]《三国志·马超传》P946

[10]《三国志·法正传》P960

[11]《三国志·诸葛亮传》P916

[12]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M].北京:中华书局, 1993.158-159.

[13]《三国志·先主传》P883

[14]《三国志·杨洪传》P1013

[15]《三国志·法正传》P960

[16]《三国志·彭羕传》P995

[17]《三国志·刘封传》P994

李凤启(1968—),男,江苏邳州人,历史学学士,运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研究。

猜你喜欢
蜀汉三国志孙权
大话三国志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任用拆台的人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七擒孟获
任用拆台的人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