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莉
(简阳中学,四川 简阳 641400)
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趣教学法。可见“快乐”元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无可替代的关键性意义,尤其是学生深感抽象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然而,现实中“快乐”元素却往往被忽视,或者虽有所意识,却不清楚怎么做到。结果,课堂上老师往往空谈大道理,专注于平时给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考试时要求死记要点,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和爱好,把复杂的教学过程限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大大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听之无趣,学之无用,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欲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学习“好之”,“乐之”,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激发学习兴趣,就必须从提高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入手[1]。
所谓表现力是指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自身潜在能力特点的凸显和流露,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与素质的显露;而感染力则是指通过表现力的充分发挥,对学生带来的感召程度。
如何使课堂教学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呢?这种表现力和感染力来自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师所拥有的综合教学素质和能力,如知识、德行、思维、语言、表演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二是教师对上述自身素质能力的发挥运用。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表现力决定着感染力的发挥,感染力实际是对表现力诸元素的转化和实施,这一转化就是教师充分运用自身素质、能力,依据设定的目标将教学内容艺术化地表现出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最适合的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显然,这是一个潜心创造和艺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共同的艺术与美的快乐和享受。当然,要产生这样的结果,则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和策划,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多种角色对教学内容淋漓尽致地诠释与表现,以尽力感染、打动学生。从而使一堂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使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得到启迪,在思想的共鸣中受到教育[2]。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通过怎样的角色来增强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呢?这应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来确定,但通常情况下,最基本的角色有4种,即专家、主持人、演说家和道德家。
知识,是连接着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位教师应该在他所从事的专业内是富有学识的专家,这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而且教师的知识愈广博,愈能得心应手。在学生看来,老师是自己知识的领路人,一个博学多识、胸襟开阔、思维敏捷、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老师,就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作为教师,如果努力在学识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既透彻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又眼界开阔,见多识广;既洞悉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又熟知学校外的社会现实;既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丰富的教学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既能把握理论知识体系的精髓,完美地传授知识,又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疑释惑,学以致用;既能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又能深刻懂得学生的复杂心理过程;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又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专家型教师,不仅深得学生的认可,而且其丰厚的知识与广博的才学、出众的能力,也是优秀的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基本的元素。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专家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对专业领域的理论有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教学中善于抓住问题的根本创造性地进行阐释,否则,以己之昏昏,岂能“说服人”和“掌握群众”?比如在讲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毫不动摇地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时,列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轻信西方蛊惑,照搬西方模式所造成的国家解体、民族分裂、人民遭难的惨痛事实,并引述了俄罗斯驻北约大使愤怒而痛悔的一段话:“北约先是要借你的车库,然后要借你的卧室,最后要和你的夫人睡觉。”残酷的现实和入木三分的揭露,虽然语言不多,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能让学生深刻认清西方国家不可告人的图谋和教条地搬用西方价值观及其体制的后果。
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而且还需要有将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圆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这样的本领并非单一的能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形象地说,就是类似于主持人的工作。主持人是一台节目的灵魂,决定着节目受欢迎的程度。作为一名好的主持人,需要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既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语言素养,还要有完美的人格、良好的气质、较强的策划组织能力和调控应变能力。只有这样的主持人,凭借其自身修养,在节目中才能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去打动和征服观众的心。比如敬一丹、赵忠祥等,他们的精彩主持把每一个观众朋友都带进了节目中去,随之一起欢笑、哀恸,沉思、顿悟。其实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着众多学生时,不也是一位主持人吗?讲台就是舞台,教室就是演播室,数十上百位学生就是观众,而教师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面对着信任与怀疑,参与与旁观,支持与挑衅,期盼与不屑等各种心态和目光,无可回避地就应该是节目现场的主持人,以主持人的身份施展自己的才干,去说服每一位观众,打动每一位观众。要做到这些,除认真备课,将知识内容烂熟于胸外,还应设计好教学基本目标、知识体系的逻辑构架、各个板块的起承转合、理论的贯穿、案例的引用、重难点的阐释、问题的分析、语言的选择、情感的表露、师生的互动、时间的分配等。总之,凡是与教学相关的环节都必须仔细考虑和精心安排,并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围绕整体性,体现节奏感,做到生动化,实现生活化。整体性即主题鲜明,目标统一;节奏感即安排合理,张弛有度;生动化,即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生活化,即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如此,才能让一节课自始至终扣人心弦,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在深刻的震撼与共鸣中接受教育。例如,在讲“资本帝国主义的掠夺侵略本性”时,将历史上资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与当今同学们所耳闻目睹的帝国主义肢解南联盟、侵略伊拉克、占领阿富汗、攻打利比亚等残酷事实结合起来,把过去资本帝国主义进行的经济、文化侵略与它们今天绞尽脑汁对中国实施贸易打压、汇率干预,捏造“中国威胁论”,盘剥世界人民而造成的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结合起来,贯穿古今,联通历史与现实,这样的设计与讲解,显然就比空洞的说教要生动、鲜活、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多,就更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基本载体,讲授,是目前教学的基本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好比是点燃兴趣的火种,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尤其是对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语言艺术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将教学内容讲授一遍,这样的课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的,也达不到思想教育目标。因此,如何通过语言的表达讲授教学内容,是教师提高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环节。而要使老师的讲授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就必须使讲授的语言充满魅力,善于用流畅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打动学生,能如同演讲般地表达鲜明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因此,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一位演说家,一堂打动人心的课就是一场成功的演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需要对枯燥的理论、抽象的原理、复杂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这就更要求教师能以演说家般的风格出现在讲台上,运用演讲的技能和方法,把复杂的知识内容、高标准的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严谨简洁的内在逻辑、生动畅快的语言表达、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恰如其分的动作姿态抒发出来。既要体现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和生动性;运用比喻策略使语言形象化,运用幽默策略使语言趣味化,运用押韵策略使语言韵律化,运用排比策略使语言磁性化。做到亦庄亦谐,亦雅亦俗,形成强大的语言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心灵的共鸣。例如,在讲“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时,以“红军长征”为例,选取一些典型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饱含深情地带领学生吟唱长征组歌,朗诵长征诗词,这样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一般性的泛泛而谈所不能比拟的。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台上善于发挥演说的才能,既使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取知识,也使学生得到美的语言和真诚情感的熏陶和暗示,不仅能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而且也是启发式教学的灵活运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辩证统一。
由于教师从事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塑造人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政治课教师,担负着培育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学生高尚情操和意志品质的灵魂工程师的工作,就更应该是道德的楷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霍姆林斯基亦指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不仅在知识方面,而且在道德上、做人上更是效仿的标杆,所以教师道德的影响既深且广又远,所谓“深”,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灵魂;所谓“广”它不仅影响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影响无数个家庭和整个社会;所谓“远”,它既影响学生的今天,又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乃至终身。
许多著名教育家之所以流芳百世,绝不仅仅是他们的智慧而是他们的德行,为人们所感动,所推崇。比如被奉为“万世师表”的教育家孔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这些道德的楷模至今仍闪耀着光芒,可见对于教师来说,知识固然不可缺少,而师德尤为重要。
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规定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008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师德规范》也将“为人师表”列入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说,当一个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的时候,他就自愿选择了接受“为人师表”这一规范的约束,他在教育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为人师表”。尽管教师的个人能力有高下之分,但这一规范则成为每一个教师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方向和终极目标。“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心底认同和崇尚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也使教师在提高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你自己的行为是在教育上有决定意义的。”杜勃罗留波夫也说:“如果儿童的怀疑涉及教师的道德方面,则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有的学校眼里就只有升学率,有的老师把自己只视为一个教书匠,缺乏育人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学校公然在饭堂前写出“请不要忘记你是农村户口”,“请不要忘记你是落榜生”这样的标语,有教师随意讽刺、挖苦、鄙视甚至打骂学生。试问,这样会给学生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这样将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
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师应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多重角色融于一堂课,这样最适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幅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教师把讲台当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也不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使教师的道德修养日臻完善。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四个家”,不仅是增强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1]赵立伯.教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郑兆基,姜国才.教书育人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3]汪荣有.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4]陈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教学案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