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黄昏,一种平静,一种喧闹——读桑德堡《夕阳》有感

2011-08-15 00:50龚云苗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9期
关键词:德堡惠特曼夕阳

龚云苗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一、桑德堡简介

夕 阳

桑德堡

有一种低声道别的夕阳。

往往是短促的黄昏,替星星铺路。

它们均匀地踱过草原和海的边缘,

睡眠是安稳的。

有一种舞着告别的夕阳。

它们把围巾一半投向圆穹,

于是投上圆穹,投过圆穹。

耳朵边挂着丝绢,腰间飘着缎带,

舞着,舞着跟你道别。睡眠时

微微转侧,因为做着梦。

(一)桑德堡的个人经历

桑德堡,美国诗人,传记作家,记者。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格尔斯堡一个瑞典移民家庭。父亲务农,做过铁匠。桑德堡在本地公立学校读书4年后进入瑞典路德会的暑期学校。13岁开始谋生,赶过车,在理发店当门房。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发生战争时,他在波多黎各服役,任《格尔斯堡晚报》战地通讯员。同年9月进入隆巴德学院免费就学,1902年离校。1904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在轻率的欢乐中》。离校后到过许多地方,从事多种职业,得以广泛接触社会和民间歌谣。1907年任《明日杂志》助理编辑。随后参加过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并任米尔沃基社会党人市长的秘书。1914年桑德堡的《芝加哥》和其他8首诗在《诗刊》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毁誉参半。1916年出版的《芝加哥诗集》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此后相继出版诗集《剥玉米的人》《烟与钢》《太阳烧灼的西方石板》《早安,美国》,长诗《人民,是的》和《诗集》。他与韦彻尔·林赛、埃德加·李·马斯特斯等形成芝加哥诗派,成为美国诗歌民主传统的继承者。此外,桑德堡还撰写过《林肯传》。

(二)桑德堡的成就及社会背景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从1909年到1918年间有一群美国诗人兴起了一场反对传统诗歌格式的意象主义运动,卷入其中的主要诗人有埃兹拉·庞德、卡尔·桑德堡等,他们按照休姆的主张进行新诗创作,1914年庞德将他们收编成集,取名《意象主义者》。这一词随即便成为这一派诗人的统称。卡尔·桑德堡于1914年在《诗刊》上发表了《芝加哥》一诗。在格式上,桑德堡使用无韵短行和散文长句相间的句式,自由体,不拘泥句子的重音和韵脚,语言是浅显的口语体。他的诗在构思和格式上都显示出惠特曼的影响。

二、《夕阳》的抒情意义

我最喜欢他的《夕阳》,画面很美,抒情意义也比较浓,让人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桑德堡的诗歌韵律和格式继承了惠特曼的诗风,他的诗歌在形式方面表现出大胆独创的精神,又结合了意象派诗歌的一些特点。他发展了惠特曼诗歌雄奇的风格和奔放的自由体,同时对惠特曼的长句做了一些改进,没有使用那些过分的修饰和渲染。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以自由体为写作基础,吸取意象派和民歌的创作技巧,以传统现实主义写作诗歌,为当时的美国诗坛的丰富多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对美国自由诗形成的合法化和流行、在诗歌中体现人民性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意象派风格精粹细致,短小精悍,清新幽默。这可以在所分析的诗歌中明显地体会出来。

(一)音乐美

桑德堡继承了惠特曼的诗歌风格,因此他的诗行长短不一,不押韵,更不以传统的抑扬格为单位,而是以短语、短句为顿的单位形成语调、节奏,语气急徐自然,毫无藻饰和斧凿痕迹。这些在《夕阳》中的体现相当明显。诗句中的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都很简单,没有刻意经过加工和修饰,仿佛就是景色印在作者眼中最真实的感受,看见的是什么就表达什么。节奏上,也是以景在作者眼中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第一种黄昏,作者站在平旷的地方眺望落日的余晖,看见落日的余晖一点点退到地平线和海平面下,这个过程是很平缓安静的,所以描述的节奏也是很平静安详的。而第二种黄昏,或许是因为时间还早,也许还有作者当时的视野比较小,落日的余晖还很浓,很刺眼,因此给作者强烈的视觉跳跃感,感情喷发的速度快些,所以给读者的情感体验的速度就要热烈急促点。总的来说,《夕阳》的音乐美是体现在他描写夕阳西下的那种带给人不同感觉的体验速度上的,而这种节奏美就直接直观地展示给读者两幅不同的画面。

(二)画面美

要说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夕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本身所呈现的画面美。每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总是能感觉好像我能亲眼看见这两种夕阳,但是自己却不能用语言好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说起抒情诗的画面这个要素,我在书上找到的相关理论是“诗画相通”、“景物的承续、流转和跌宕等构成了画面的节奏”等[1]。用理论来讲,“景物的承续、流转和跌宕”在诗中的对应是“草原”、“海”、“投上圆穹”、“投过圆穹”,再配上相应的动词,就不难体会出这两幅夕阳西下的画面来。具体来体会这两幅画面,就是一个是静态的画面,一个是动态的画面。前者是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前者的静态画面让人感觉很静,因为作者说“睡眠是安稳的”,但是又能明显体现出黄昏在一点一点地移动,“替星星铺路”,速度是均匀的。所以画面虽在流动,但是很静。后者的动态画面让人感觉很活跃,像是一场喧闹的舞会。夕阳“舞着告别”,像围巾一样的余晖洋洋洒洒地洒落在圆穹里,散发着有些刺眼的光芒,好不热闹。好一幅活色生香的画!果然,“诗是有声画”!

(三)情感美

情感美,是一首抒情诗最核心的东西。如果只有外表没有内涵,那么这首诗就不算一首成功的诗,很快就会被忘记。“情景交融”就是一首抒情诗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其实,诗歌的音乐节奏和画面感就直接带给读者不同的情感享受。这首诗给我的最直观的情感享受就是可以通过诗歌亲眼感受到两种黄昏,作者当时的心情直接影响他看事物的感情色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乐观豁达。而这种心情又直接通过它所描绘的事物传达给读者。对大自然的美的享受和认可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之一,更是人类能够好好生活在地球这个星球上的保证。能够热爱大自然,就能够热爱生活。

三、读《夕阳》给我的人生态度的思考

对于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或许因为我涉世未深,还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苦辣辛酸,但是我相信,只要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对待周围的任何事物,就算过程当中有苦闷和委屈,最后我也会得到幸福,得到平稳的生活。我相信,只要心中充满希望,所有的一切都有未来。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爱自然,因为这是我们的家;我们都要爱生活,因为这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都要爱自己,因为这是我们爱别人的基本。对待生活总是要洋溢着热情,这样生活才会有激情,才会充实起来,才会有意义。我讨厌伤感文字,但这并不表示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是我本身就不喜欢这种浮夸又没有任何现实改进意义的东西。读来有什么用?一直感伤下去?活在自怨自艾中?在苦闷中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我们需要的现实改进的东西,你只是发现了问题但是又不改正有什么用呢?……我喜欢的是阳光的又有激进意义的东西,让我总能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不会迷失自己,能够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喜欢《夕阳》的原因之一。每一种生活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不管是平凡的还是独特的,总会有他的美和存在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去体会,去爱。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德堡惠特曼夕阳
个人、历史与政治意识:里奇对惠特曼诗学观的继承与拓展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浪漫夕阳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夕阳的见面礼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惠特曼与尸体“标本”保存术
为让夕阳更美好
沃皮·戈德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