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世巍
“中国责任论”意在指责中国“不负责任”或“不够负责任”,就图谋而言,可谓与“中国威胁论”殊途同归;在方式上,“中国责任论”则表现出“柔性”一面,相当隐蔽。为此,需要以事实和行动说话,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加强对话和交流,发挥媒体、公众、企业、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来传播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当今世界越来越聚焦中国、关注中国,国际上出现了多种针对中国的评论。其中,“中国责任论”是目前较为突出的一种论调。“中国责任论”的主要鼓吹者是别有用心的,也是缺乏依据的。中国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未来,都以事实和行动诠释“中国责任”。而中国负责任国家形象的传播也需要全国及海内外各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责任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上对中国快速发展高度关注,“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希望中国做国际社会负责任一员的“中国责任论”也开始露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中国责任论”不断升温。2005年,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关于中国应当成为国际社会中“利益攸关方”的演讲,成为“中国责任论”的代表性言论。近几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中国实力和国际影响的进一步提升,“中国责任论”越炒越热,并呈现出普遍化、多样化的特征。除美国及西方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提“中国责任”问题,“中国责任论”花样百出,如“汇率责任”“全球经济再平衡责任”“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对外援助责任”,以及解决国际热点的“外交责任”和增加军事透明度的“军事责任”。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责任论”有超越“中国威胁论”之势,成为针对中国的主要论调。
所谓“中国责任论”,实际上是说中国“不负责任”或“不够负责任”。“中国责任论”成为热门话题,是在中国快速发展和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出现的,反映了各方在应对中国崛起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观念和政策的变化。而各种“中国责任论”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对他们要客观分析、区别判断,不宜一概而论。有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提“中国责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和作用有着更高期待,希望在自身发展中能够从中国得到更多的援助,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更多地为他们伸张正义、反映他们的呼声和利益要求。有些国家出于对中国的不了解或误解,受西方影响和挑拨,在一些问题上盲目“跟风”。但也有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则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是“中国责任论”的主要鼓吹者。面对中国发展势头难以阻挡的现实,他们变换牵制方式,即利用“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实力和承受力的国际责任,以此增加中国的发展成本、规范中国的发展方向,并借此推卸自身责任、挑拨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从而达到牵制中国发展的图谋。就图谋而言,“中国责任论”可谓与“中国威胁论”殊途同归。但在方式上,“中国责任论”表现出“柔性”一面,相当隐蔽。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以事实向世界表明对中国的指责是站不住脚的。
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朝核、伊核等热点问题的解决。自2000年向东帝汶派出首批维和人员以来,中国已累计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1万多人次执行维和任务,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美洲的海地、欧洲的波黑和科索沃、亚洲的东帝汶和阿富汗、非洲的利比里亚和苏丹都有中国维和人员的身影。
在促进共同发展方面,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已经兑现了对联合国《千年宣言》的承诺,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援助,累计免除了49个重债务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国际金融合作,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为推动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中国还向发生地震、海啸、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国家捐资捐物,并派遣多支医疗队和救援队赴灾区实施人道主义救助。
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的发展和实力将再上新的台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将有新的提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最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将根据本国利益和各国共同利益,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多极化、全球化和国际体系变革进程,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进一步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同时,根据中国的发展战略,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属性不会改变。因此,中国在承担国际责任、展示国家形象时,仍应充分考虑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坚持遵循与自身实力和国情相适应、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坚持发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国际作用。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展示国家形象,需要明确两点。
第一点,中国是一个基础还欠雄厚的发展中国家,总体承担的国际责任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中国人口多、地区城乡差距大、经济社会转型任务重,自身发展的责任重大。而且,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尚未实现国家统一的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责任也很重大。因此,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首先不能忽视本国责任。只有完成好本国责任,才能有条件充分承担起国际责任。
第二点,中国是一个实力还欠均衡的大国,承担国际责任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包揽一切。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实力仍很不均衡,还有许多短项。从全球看,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中国需要根据自身实力、国家利益和各方共同意愿,突出重点,有选择地在全球及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
因此,我们在履行国际责任时,首先要保证13亿人口的民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在减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转换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努力;将国家主权、安全利益放在首位,促进国家统一事业;重点维护和促进亚太及周边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顺应世界潮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历史使命。结合实际,依据自身实力承担起这一使命,在国际事务中循序渐进地发挥更大作用,是中国向国际社会真正负责任的表现。不切实际,漠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要求中国不加选择地承担超越自身实力、发展阶段和承受能力的国际责任的做法,是不负责的。这些做法不仅无益于展示中国形象,而且会给中国发展进程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干扰,从而有损中国形象,对世界稳定和发展也是无益的。
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除具体行动以外,还需要通过各种对话和交流,传播这一形象。如何克服困难,有效传播中国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消除国际社会的偏见和误解,是中国外交特别是公共外交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和全国及海外同胞群策群力。
双边和多边对话并举,阐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理念。对周边国家,阐述中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对推进区域合作、人文融通的努力和对地区问题的关切。对发展中国家,阐述中国在南南合作上的政策行动和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援外举措的努力,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对其他新兴大国,就如何在多极化进程中提高参与度、增强话语权,推动国际体系变革,凝聚共识。对西方国家,通过战略对话加强沟通,达成在重大问题上的责任共识,强调国际责任均衡化和共同责任,促其正视自身责任履行问题。在多边场合,说明中国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加大援助发展中国家力度,参与全球贸易、气候变化等谈判和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努力,以及在国际维和、反恐、打击海盗、化解热点和灾害救援等方面的行动。
在政策宣示和新闻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点,重点发挥国内主流媒体的作用,支持以对外传播为主要目标的媒体,研究传播对象思维和表达方式,提高报道专业性、时效性和公信力、感召力,用受众易接受的语言,阐述中国造福本国人民、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共同利益、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努力。支持国内主流媒体深入开展与外国媒体的交流合作,多做外国媒体主要负责人工作,拓展传播渠道。按照市场规律,多以情感性报道的方式,讲述易为西方公众理解的故事,借助西方主流媒体之口传播中国负责任的行动。在增加提供中国各类消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关于“中国责任”的媒体主题研讨交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媒体工作,以扩大其对华报道积极面和提高对“中国责任”的认识。
全国人大、政协汇集全国各界优秀人才,在对外介绍中国负责任行动,展示中国丰富、立体、真实、可触摸的负责任形象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库和专家学者可通过对外开展学术交流,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层面探讨“中国责任”价值内涵,寻找“中国责任”理念和各国责任概念及人类普世价值之间的共鸣点。中国责任也体现在中国公民个体的爱国心和责任心上,要培育全民中国责任观和公共外交精神,带动社会公众在开展对外交流时有意识地为“中国责任”做好注脚。
随着国家发展和对外扩大开放,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度日益提升。“走出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及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既是为自身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也是传播国家形象的一种责任。中国企业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关键是要向社会提供品质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既要遵照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也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将部分收益用于回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东道国人民,体现中国对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
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在向世界说明中国方面,具有最佳媒介作用和民间传播的柔和性,扶持其利用各自优势与驻在国公众日常互动,结合与驻在国密切相关的“中国责任”生动案例,以小见大诠释“中国责任”,展示中国海外形象。根据驻在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中华文化认识的程度,支持海外人士打造传媒平台、刊载文章、发行书籍、举办系列文化活动,以各类创意公共外交活动,激发驻在国公民社会了解中国的兴趣,影响外国各界友华人士自觉为“中国责任”说话。
注重从公众视角出发,向国际社会客观介绍中国政府如何在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改善民众衣食住行,培育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水准;在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面前,如何做到信息公开透明、采取有力举措,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公众安全。“不虚美”“不隐恶”,向外界说明中国政府面临困难和履行责任的全貌,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担当、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让国际社会切实感受中国政府践行执政为民的诚信,促使其以公正、恰当的标准来评判“中国责任”的履行。
总之,面对各种版本的“中国责任论”,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心态,认清其本质和影响,在加强履行对内对外责任的实际行动的同时,调动各界公众力量,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与各国官民之间互动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就“中国责任”与世界保持动态共识,正确、适度地传递中国积极和力所能及地承担国际责任的行动以及将来承担更大责任的意愿,推动各方为创建和谐世界共担责任、共同努力,共享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