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文化维研究

2011-08-15 00:50吴春年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资源政治

吴春年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 212000)

一、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文化特性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培养各民族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是一个政治与思想、文化与知识高度融合的文化场所,也是各族大学生相互了解、交往与理解的情感场所,更是追求德性养成、智性化育与文化自由的文化成人之地。其中,课程设置成为民族高校教育文化模式的主要办学思想,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赖以展开的“跑道”,也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知识碰撞与文化认同的“过程”,更是各民族文化群体不断进行交流与理解的“文化场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高校的课程开设进行文化教学与思想教育,究竟选取“什么样的内容”(课程开发)进行日常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议题。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与品德,社会与自然、政治等社会公民教育,高校更加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升与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达成,让各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重镇”——高校中深刻认识自我、剖析当前社会政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改往昔枯燥说教,走出“本本主义”,深度分析社会生活现实中的各种文化需求与冲突的根由,采取多视角,多文化的立场辩证剖析,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焕发人性学习的天性自由,不再成为说教场和灌输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对我国的国家课程采取校本化的课程深加工,大胆展开地方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调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校本研制,改编国家课程为学校课程,让学校课程成为教师的课程,更成为大学生的学习课程。因为,青海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上没有关乎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关注不够,始终以一种强势的国家文化的教育心态审视少数民族的弱势文化,自诩为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宝贵知识与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挖掘,导致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受到某种无形的政治文化制约,最终不利于培养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种耗时低效的教育,这样便不可避免对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与思想品格形成及人生价值与理想养成不利。因此,在青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该大量吸收多元文化的养分,为各族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素材,凸显课程研制与开设的终极目标——人的文化学习与文化成长,最终使他们成为有思想觉悟、有政治意识、有教育头脑的高级知识分子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当地教育科研或者课程研制中心理应察觉开发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研发出适合青海省各类高校各族大学生学习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制定出明确的课程研发方案,并且调动各种各样的文化机构或社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和探索[1]。广泛挖掘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核,强调文化的多元与多样,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以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相互理解与团结,最终构建和谐的课程文化与校园文化。

因此,文化特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现代化发展特征,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教师都要从民族文化多元的视角去“教”和“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关乎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在文化的浸染中不断凸显高校教育的文化成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文化使命,在文化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提高青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文化理解与文化包容的文化观,构建和谐兼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家园[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民族特性

青海省高校教育中会聚多种民族,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多种民族的大学生共同生活与学习,其间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想与文化传统在彼此交流与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自由交流与碰撞的场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孕育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与文化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让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明确自我发展规划,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疏导与智慧启迪性。藏族大学生有些从牧区到学校,对学校的制度与文化规范延时认同,新生对大学学习与生活适应性差;回族大学生对饮食和服饰都要求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与宗教习俗,不同群体的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解读呈现多样化与多元性,因此课程资源的选取与整合理应关照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文化传统,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知的心理特点与逻辑顺序,从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出发挖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素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弹性,采取切合民族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从理性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生价值,从民族文化和谐的视角思考各种各样的社会与民族问题。各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观念都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行动显现出来,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民族观念。如藏族大学生如何在农牧文明与商业文明之间获得学习生存与自我成长,如何看待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回族大学生怎样在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夹缝中获取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持久发展,如何权衡经堂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本民族文化的更新与繁荣所起的不同作用。这些都成为民族大学生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前提。只有是民族的课程才是大众的课程,只有是大众的文化才有可能让每个民族的大学生去学习与了解,从而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审视文化学习的人生价值,进而时刻检视日常的行为举动,为学习生涯与职场生机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3]。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中是否能够吸纳鲜活的民族教育生活素材,让他们在熟悉的民族文化生活场景中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进而深刻剖析自我,完善与成长自我是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得以提高的关键。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人本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非知识亦非书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造就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思维认知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已经接受了比较完备的义务教育,对社会事实与政治现象有了较为个性的看法,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反观社会现象,并且不断切换“镜头”,在“外观”的同时“内省”,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社会问题。课程资源中要给大学生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解读的教育素材,为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提供相互沟通的课程纽带,也为师生在课程中的文化沟通与思想观念交流提供课程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中是能动的文化个体,作为文化的、能动的人须不断关注类活动本身的特性,关注大学生作为文化人、知识人与情感人的共同特性,把富有文化意义、民族特性与人文特色的课程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充实课程资源库存,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制提供天然的素材[4]。

大学生是能动的知识人与文化人,是接受社会新兴思想与先进文化的激进群体,是活跃高校作为文化学府与思想学堂的主心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理应考虑到学生作为活的文化主体的人本特性,照顾到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为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服务。课程资源中挖掘各族文化传统中经典的教育个案,让大学生在亲历文化冲突的个案学习与研究中提升自我思想认知水平,深刻领悟关于知识与生活、文化与民族、学校与社会等一系列复杂烦琐的事件,从而在内心深处不断反观自我,检视自我,完善自我。课程资源必须彻底改变以往课程资源中纯粹的理论说教与知识灌输,价值同化与政治偏见,吸纳来自本土的、地方的、校本的各族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原材料,增强课程资源的人本色彩与实施弹性,既能够照顾到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的初衷。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的首要是进行课程方案的设置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选取与之相应的课程素材与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与重组的教育过程中生成关于自我、关于他人,关于国家与社会等的知识,在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识知与情感识知,最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文化认知、知识认知与情感认知等过程中生成知识,领悟思想,觉悟文化,最终成为知德统一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5]。

青海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本身十分丰富,需要高校师生共同在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开发和探索,作为一种实体性存在之物,它是与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挖掘课程资源的文化特性、民族特色与人本特点。文化为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民族为课程设置的地域特色,人本为文化与民族寄存的能动主体。而所有高校工作者及学生们都要为青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武永亮.青海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9(3):187.

[2]林子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8(4):57.

[3]缪昌美,吴家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途径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8):47.

[4]么加利,王小琴.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西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4):31.

[5]武永亮,王克昌.青海省高校大学文化的缺失与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7):72.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民族资源政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给资源分分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