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
玄览极致亦禅亦道
——品读林建群教授油画作品
○刘晓林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以神秘的、捉摸不透的、蕴涵深邃的形式“从画家身上”出现的。它与他分离后便获得独立的生命,成为一种个性、独立的、用精神喘息的客体,甚至有其物质的、现实的生命;它成了一个主体。它不是一种偶然、无关痛痒的现象,在精神生活中无关痛痒地滞留:它如同任何一个主体,具备进一步创造的、积极的力量。它生存、活动,并参与精神氛围的创造。①林建群教授的油画作品,正是以这种极具力量和深邃蕴涵的生命主体性深深影响着读者。细细品读林教授蜚声画坛的幅幅力作,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其玄览极致的美学理想,同时还感悟到其中所渗透的禅宗与道家的神秘而深奥的生命哲学及辩证思维。
“玄览”是术语,即深见其理也。止观一上曰:“今人意钝,玄览则难。”同辅行曰:“以慧内照,故云玄览。”(源于《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道家认为“玄览”乃圣人之为,是消解一切主观欲念的是非之别,齐一主客之分,达于真人之境,乃览知万物也,是一种超功利的、超越感觉器官束缚的审美方法和审美体悟。周庄言“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之不言,言者不知;而此岂识之哉!”(《大宗师》)其意是:美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美的境界是很难用概念说得清楚,因而只可意会(感受)而不可言传。“玄览极致”是庄子所追求的美学理想之一,即是一种“至精至微”的审美创造与欣赏的美学理想,而这种至精至微的审美境界,正是林建群在油画本体语境中的不懈追求。
林教授是一位思想型的油画家,从事油画创作的36年以来,他的画作一直以其独特的创作思维和表现视角一次次引起油画界同仁和观众的关注,反响甚佳。作品曾三次入选中国油画展:《岁岁荣枯》(1987年)、《负片印象——中央大街》(1994年)和《汉字共用部首系列——唯吾知足》(2003年),作品《聪明的回答》(1984年)和《中国情结》(1994年)分别入选第六届和第九届全国美展。2008年,油画作品《1968草样年华》在上海知青油画邀请展展出。纵观林建群蜚声画坛的极富蕴涵的油画作品,可以读出其绘画风格并没有顺势向横向扩展,而是朝着风格的纵深挖掘,创作出的一幅幅看似变幻莫测、浮离于其绘画风格的作品,实质是其对玄览极致,亦禅亦道的美学理想的纵深的挖掘,其作品也因此为中国当代油画画坛注入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元素。
林建群在创作中不断进行思考性的探索,早在他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展的作品《岁岁荣枯》中,就进行了具有对比性绘画语义的探索。画中采用印象主义与新写实主义的对比语言,将火红色彩作为建构具有印象主义特征的背景语言,与新写实主义怒放的白色野菊花和即将凋谢的白菊对比,怒放的生命与逝去的对比,在讴歌生命之美时引导观赏者对生命轮回的思考,抒发禅宗审美情怀。其刀笔讲究、书写性强,他在运用油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一方面,融合西方现代印象派的绘画语汇和新写实主义的绘画语言,并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构成视觉反差性语义;另一方面又借喻禅宗绘画的笔意进行构图,从而表现出其玄览极致、至精至微的审美境界。
如果说在1987年的《岁岁荣枯》中,林建群的禅道思想已展露头角。那么从1992年入选中国油画艺术展的《负片印象——正阳楼》,到1994年的《负片印象——中央大街》中的禅道寓意已表现得更加炉火纯青。《负片印象系列》是用摄影的底片作为素材,选择经典建筑为表现主题,一反常态的明暗对比和色彩关系,虽是暖色基调,唯美的画面里却透出令人难以捉摸的清冷和神秘……蕴涵着古老的辩证哲学。道家辩证思维:“万物皆负阴抱阳”,“反者道之动”后俗称为物极必反,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否极泰来,以及天地人的整体思维等等。《负片印象系列》正是这阴阳和谐、道家辩证思想的凝练,照相的正片是由负片底片印制出来的:正、反、合是辩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这不单单是描绘形式的改变,而是以负像方法的绘画语言作为警示、预言与衍理,通过作品提醒观众,预示自然环境恶化,物质能源即将枯竭,濒危物种匿迹,人类一步步走向绝境的可能性。面对当下,林建群将具有21世纪的意象特征以“负片”做了图解,倡导非物质的生存理念。从事物的负向反射正向来解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便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巧妙地表达太极之相反相成的寓意。
《负片印象系列》近乎于冥界的画面又蕴含着禅宗的因果轮回的虚空。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禅宗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心所生的幻像,“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弥须诸山,总在空中。”②《负片印象系列》中描绘着近乎于冥界的绝望,通过虚和萧散的负片(因)激发对正片(果)的幻像,因与果的轮回,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冥冥境界营造了玄远、空灵、虚幻的禅宗美学意境。林建群运用绘画的创作形式,探讨宇宙自我寻找的可能性。
《负片印象系列》用笔流畅,过渡自然,透射出林建群教授心境的自由及求真、求朴的创作精神,作品追求“唯美”,更体现“返璞”,能于不经意间在画面上透出禅韵与道境,诚乃妙品。因此,画界友人敬呼:林建群乃国内负片油画第一人也!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不断地前进在寻求到属于自己语言境界的道路上的,而不是陈陈相因,沿袭不变。正如从伦勃朗到塞尚、马蒂斯等大师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林建群教授在追求心境自由的基础上,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属于他的的绘画语境,并总是在作品中有着创造性的成果。
油画作品《中国情结》又一次彰显了其创造性的成果。这是林建群画风向纵深挖掘的深刻体现,作品张力十足,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描绘和主观观念的简单展示,由于表现手段、技巧的创新,而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五条木屏构成五组色块,寓意着“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徵羽”和“东西南北中”等华夏文明,作品细部有宋代范宽的《溪山履行图》、《敦煌飞天》、《牡丹图》等局部绘画。本作品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力,令观赏者在不同的视距能看到不同内涵的细节,创作中吸收了当代“概念艺术”的手法——让画面成为观众的思想导游图。踏花归来马蹄香,难怪人们感叹:非有林建群这样的画家而不能创作和驾驭如此磅礴恢宏场面的画卷耳!③画卷中“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思想与道家阴阳辩证观密切相关。“仁义礼智信”中的仁义礼智为四德,四德之中,仁又为四德之本。仁不仅为最高的道德本质,也是人格完成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哲学所追求的终极境界,画作中仁幅为五幅之首。“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可配五行之说。玄览其画卷的全貌,我们不难领悟出:此作经典地强化了林建群的玄览极致,亦禅亦道的美学理想。
2008年,林建群再创新作《1968草样年华》,此作是在油画作品《唯吾知足》的基础上的纵向深化。五年不凡的塞北下乡生活经历历练出了其油画作品的深邃与不凡。画中用20种草拟人表述不同性情不同命运的知青之人生形态,他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那段用一个个鲜活生命织就的历史,用油画语言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与阐释。他用鲜亮黄色来象征真理、睿智、至高无上的等级,用掺了假的污浊黄色表示谎言、背叛和怀疑。可分可合的五巨幅连画的构图,不同视距展示不同细节的张弛相济的绘画语言,传达出他对知青运动的深刻思考。
品读林建群的看似浮离于其绘画风格之外的一幅幅作品,会感悟到其绘画风格是朝着纵深延伸,每幅作品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殊途同归,都是对玄览极致,亦禅亦道的美学理想的终极追求。“玄览”在认识论中是以排除各种先入之见,即“前识”为基本目的,它同时又是为“不言之教”的特殊教化方式服务的,艺术的本质之一即教化功能,那么“玄览极致,亦禅亦道”的美学理想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林建群这位思想型画家对艺术本质的追求!
画之深,情也;画之远,识也;画之高,德也;有情、有识、有德之人作画方可一观。④林建群的情、识和德为一体的绘画精神从本质意义上说,已脱离了“俗气”与“躁气”,没有任何伪装地显示出了他创作的内心状态,以求得与观赏者更直接、更便利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林建群不愿意恪守一种形式,一种手法。尤其喜欢尼采的精神“三变论”:即骆驼、狮子和赤子的精神境界。故而,林建群在变,变得自然,不是为变而变。因此,绘画中母题和方法的同一性并没有束缚林建群创作灵性的发挥,也没有阻碍他对玄览极致,亦禅亦道的审美主义理想的探索,而是将其带入了一个更深、更远、更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①[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李政文、魏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②胡晓璐《心远物皆静》[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04)P79-80。
③马如营,林建群《站在黑板与画板之间的人》[J],黑龙江画报,2008,(008)P144-147。
④王金山《论画心语》[J],美术之友,2009,(03)P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