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疗马、骡便血

2011-08-15 00:46李施钟金建存
云南畜牧兽医 2011年3期
关键词:排粪脉象润肠

李施钟,金建存

(马龙县畜牧兽医局通泉镇畜牧兽医站,云南 马龙 655100)

凡是血不循经,溢于脉管外的病证,称为血证。便血是血证中的一种,又名大便拉血、大便下血。有先便后血,先血后便之分,血色暗红者为远血,血色鲜红者为近血,远血者,病在小肠或胃;近血者,病在大肠或肛门。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实热便血和虚寒便血两种,实热便血多因暑月炎天马、骡剧烈运动或久渴缺饮,饲料燥热以致热毒郁积于胃肠所致;虚寒便血多为久病体虚,老龄体弱或长期饲养失宜,管理不当,劳役过度,引起脾胃虚弱,中气内陷所致。实热便血发病较急,精神不振,患畜鼻镜干燥,耳鼻俱热,食料减少或不食,口渴喜饮,血色鲜红,排粪有痛感,附有血丝或黏液,粪便干硬。随着病情的发展,粪便逐渐变稀,粪中夹有大量黏液和血液,严重时甚至全是血水。一般是先血后便,或血粪同时排出,小便短赤,口色赤红而热,脉象洪数。虚寒便血发病较慢,身形瘦弱,被毛无光,精神倦怠,行走缓慢无力,头低耳耷,饮水减少,大便泄泻,粪便带血,一般先便后血,或血粪混下,血色暗红,小便清利,口色灰白或有涎液,脉象迟细无力。实热便血宜清热凉血、润肠通便;虚寒便血宜补中益气、温中散寒、养血止血。

1 实热便血实例

2008年 8月 10日,马龙县通泉镇让田村委会新田村冯某家 1匹 8岁黄色公马牵到兽医站就诊,主诉:昨天天气较热,拉了一天的粪草,晚上回来后马就不吃草。证见:口渴喜饮,口鼻俱热,鼻镜干燥、口色红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数,排粪困难,并有痛感,粪便干硬,表面附有鲜红血丝,小便短赤,初诊为实热便血。

1.1 病理分析

因暑月炎天,剧烈劳役,久渴失饮,致使热毒郁积于胃肠,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外溢于胃肠道,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故证见口渴喜饮,口、鼻俱热,鼻镜干燥、口色红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数,排粪困难,并有痛感,粪便干硬,表面附有鲜红血丝,小便短赤。

1.2 治疗原则及配方

清热凉血、润肠通便。方用:黄连 60 g、黄芩 60 g、黄柏60 g、大黄 60 g、银花 40 g、白芨 80 g、蒲黄 80g、地榆 80 g、侧柏叶 100 g、三七 60 g、仙鹤草 100 g煎汤,候温加植物油500m L灌服,每天 1次,第 2天后减去植物油,连服 3 d痊愈。

1.3 方解

黄连、黄芩、黄柏、大黄、银花清热解毒,白芨、蒲黄、地榆、侧柏叶、三七、仙鹤草凉血止血,植物油润肠通便,合为清热凉血、润肠通便。

2 虚寒便血实例

2009年 10月 25日,马龙县通泉镇让田村委会保家营村保某牵 1匹 16岁棕色公骡到兽医站就诊。证见:体质消瘦、精神倦怠、行走无力、头低耳耷,饮水、草料减少,耳鼻俱凉,口腔湿润,口色淡白,大便稀黑如柏油状,小便清利、脉象沉迟,初诊断为虚寒便血。

2.1 病理分析

老龄体弱、管理不当,劳役过度,长期饲养失宜,引起脾胃虚弱、中气内陷,气不摄血而离经外溢,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所藏”,证见体质消瘦、精神倦怠,行走无力、头低耳耷,饮水、草料减少,耳鼻俱凉,口腔湿润,口色淡白,大便稀黑如柏油状,小便清利、脉象沉迟。

2.2 治疗原则及配方

补中益气、温中散寒、养血止血。方用党参 100 g、黄芪80 g、白术 80 g、干姜 60 g、肉桂 30 g、当归 80g、仙鹤草 60 g、三七 60g、茜草 80 g煎汤候温灌服,每天 2次,连服 3 d。 3 d后去肉桂,干姜减为 30 g,每天2次,连服 10 d痊愈。

2.3 方解

党参、黄芪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燥湿,干姜、肉桂温中散寒,当归、仙鹤草、三七、茜草活血养血止血,合为补中益气、温中散寒、养血止血。

3 小结

(1)马、骡便血不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兽医临床中偶尔遇见。笔者在从事基层兽医临床工作 30多年中,共医治便血病马、骡数十匹,采取以上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治愈率在 80%以上。

(2)马、骡便血因发病原因,发病季节,临床症状,治疗原则,处方用药各不相同,在临床中应根据发病原因、发病季节、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分清寒、热、虚、实,辨证施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3)在治疗马、骡便血中,应根据病情需要采取强心、补液、调节酸碱平衡,甚至抗菌消炎等综合治疗措施,不能拘泥于中草药,否则易导致不良后果。

猜你喜欢
排粪脉象润肠
排便无力补补气
我家秘方
使用EN控制排粪在肛周脓肿术后负压治疗中的护理效果评价*
情绪对脉象的影响研究综述
苹果树天牛的发生与防治
脉象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
冠心病的脉象研究
红薯蘸油吃润肠通便
疏肝理气润肠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
关于脉象在疑难病诊治中作用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