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植保植检站 654400 许瑞绍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必将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大飞跃。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第一次腾飞,那么,农业产业化必然带来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从而把农村引向现代化,尽快实现小康。
红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指示及文件精神,目前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取得了可喜成果。
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西南部,辖13个乡镇,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土地面积2048km2,其中,耕地面积15697.33hm2。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93400万元,人均有粮300kg,人均纯收入2058元。
我县农业资源丰富。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7%,比较平缓地区、坝子仅占3%。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还有待开发,可种植经济作物;红河县劳动力资源充裕;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日照指数、降雨量分别达1914h和1340mm,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农业名优特稀物种资源丰富,培育农业名牌产业潜力较大。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本区域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综合性开发、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农工商、科经贸一体化运作的利益共同体。红河县的农业产业化通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供销诸环节,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龙头企业,它上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产品基地,基地延伸到千家万户,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这种带动型龙头企业红河县共有两家,分别以制糖、制酒精和生产淀粉为主,带动了全县的甘蔗和木薯原材料生产。为了满足这两家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目前全县的甘蔗种植已发展到 4666.67hm2,木薯 3333.33hm2,上缴税费1000多万元。以上这种模式,已成为红河县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较为高级的形式,它的主要生产环节实行了工厂化运作,整个产业过程实行了严格的企业化管理,农工贸达到了紧密的一体化。
2)散装加工企业牵动型。依靠加工副产品为主要的企业加工技术、服务等综合功能,带动一方农副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这种情况红河县棕榈产业是典型,截止2010年,全县共有43家棕制品加工企业,它以网状形式连接全县6666.67hm2棕榈基地,2.2万户农户、8万余农民,年生产棕片1000多万kg,加工棕丝900多万kg,总产值4000多万元。散装加工企业牵动型是农业产业化的初级形式,目前,红河县棕榈产业以红河县棕制品技改为突破口,已逐步向比较高层次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转变。
3)商品基地带动型。即把传统产业或新开发资源与建设商品基地结合起来,改造一个产业、开发一片山水、建成一个商品基地、培植一个拳头产品,推进农业搞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优化,如红河县已建成或正在兴建的香蕉、芒果、核桃、龙眼、竹子、茶叶、芭蕉芋等商品基地带动型新兴支柱产业正在逐渐形成。
4)特色资源开发型。即以特优新稀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县内特色的区域产业。这方面突出的是红河县勐龙的冬季农业开发和水果甘蔗种植,勐龙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光热资源,以开发冬早蔬菜、西瓜和果蔗为主,大作特色农业文章,产品远销省内外,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
5)主导产业推动型。即以推广粮食增产科技措施为突破口,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为粮食加工和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实现粮食传统产业的再次开发和升级。2010年全县共有500多万kg粮食(包括各类杂粮)实现粮肉(酒)转化,增加值达1000多万元。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尽管红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步子还比较慢,水平也不高,与本州内一些产业化开发比较好的市县相比,还明显存在着以下“六个矛盾”和“五个不足”。“六个矛盾”: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的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二是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格局与进行规模商品基地建设之间的矛盾;三是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改革动力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四是产业化发展资金和所需求资金与投入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五是产业化发展与扶持政策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六是现有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结构要求之间的矛盾。“五个不足”: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在现有的产业组织中,大都处在松散、半松散状态,包括产业内各经营主体的利益紧密程度,各经营环节的企业化管理的严格程度均尚处于较低水平。二是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化所形成的“龙头型”经济,过千万元的少。三是产业政策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政策、农村税收政策等,这些方面的政策应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出调整,否则,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掣肘。五是产业组织行动滞后,即自发兴起的多,自觉引导和组织的少,因而在具体运作时只图抓好某些单个环节、单项突破,缺乏长远考虑和整体设计。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给予重视。
结合红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十二五”规划,我县农业产业化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培植好以下10条龙头经济产业链。
1)甘蔗产业链。
2)木薯产业链。
3)棕榈产业链。
4)林果型产业链。包括龙眼、荔枝、芒果、香蕉、梨、柿、桃、石榴、柑橘、核桃。
5)冬季农业开发和水果甘蔗产业链。
6)以粮食为依托的加工业和畜牧业产业链。
7)茶叶产业链。
8)芭蕉芋产业链。
9)水产养殖产业链。包括稻田养鱼、库塘养鱼。
10)生物制药产业链。包括县内目前大面积种植的龙胆草、印楝的生产、加工及其制品的销售。4实施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主要对策措施
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仅仅有好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不够的,为保证以上10条龙头经济产业链的培植成功,还必须注意抓好以下一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名牌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农业走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因此,全县各级领导、各部门应统一认识,加强协调,形成共识,共同来推动和做好全县的农业产业化开发工作。
2)认真制定发展规划。要立足本地农业资源,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有计划地发展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培育和推出名特优产品,制定长远和近期规划,加强领导,分步实施。
3)出台扶持政策。政策是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地政府应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针对当地实际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对主导产业和与名牌农产品有关的生产基地、加工项目、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投资、信贷、补助、工商登记、土地使用和减免税费上实行倾斜。
4)加大改革力度。要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引进外资、内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大力推广和完善合同制,不断深化改革,使农业企业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
5)健全服务体系。以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为基础,以现有的服务体系为主体,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建立健全信息、科技和销售三大服务体系,以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6)强化政府行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仅仅靠民间自发行为是不够的,政府应当把农业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组织好规划好实施好。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舆论引导,为农业产业化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