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广西 柳州 545002 E-mail:longguangyu1978@163.com)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简称椎体终板炎,典型者易诊断。但少数Ι型终板炎表现较特殊,易误诊为早期脊柱结核。现就两者的MR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并提出鉴别要点。
1.1 病例资料 本组27例,腰椎 19例,胸椎 6例,颈椎 2例。Ⅰ型终板炎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 40~78岁,平均 58岁,临床为腰部不适,活动受限等,部分有外伤史。早期脊柱结核11例,男7例,女 4例,年龄20~68岁,平均46岁,8例抗痨好转,3例手术。部分午后乏力,盗汗症状,4例肺内见结核,部分无症状。
2.1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相邻两椎体及椎间盘受累,病变椎体大多表现大片状长T1长T2即水肿样改变,部分为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椎体高度正常,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椎旁软组织无肿胀。
2.2 终板炎组 16例受累椎间盘均发生退变,按Pearce分级Ⅲ级12例,Ⅳ级4例,未见Ⅴ级,T2WI髓核中央正常纤维组织裂隙状低信号带均存在。13例病变椎体出现Schmorl结节。
2.3 结核组 11例受累椎间盘髓核正常解剖层次消失,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病变椎间盘与椎体分界不清,椎体低信号带消失,边缘破坏呈虫蚀状。
椎体终板炎分3型,Ⅱ、Ⅲ型在M R上有特征信号改变,较易诊断。本组Ⅰ型表现为相邻两椎体大片状异常信号及其椎间盘受累,易误诊为早期脊柱结核。张文煜等[1]认为Ⅰ型表现为终板破裂,邻近椎体骨髓内形成富于血管的纤维组织,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T1WI为沿终板及相邻椎体内大片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这种活动期的表现,有学者[2]认为: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组织的Ⅰ、Ⅱ型胶原、糖蛋白及软骨终板基质成分等潜在自身抗原激发体液免疫反应起关键作用。尚铁松[3]等对嵌入椎体的Schmorl结节病理研究发现,其组织有3种类型:髓核、透明软骨、多血管的结缔组织。基于上述观点,本组中13例有 Schmorl结节嵌入,椎体的异常信号多数环绕在Schmorl结节周围,且病变区广泛,病变与椎间盘分界清晰。这同时说明,椎体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蒋兆贯[4]等对两者相关性研究发现,Modic终板退变绝大多数发生在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Ⅲ级以上,且前者分级越高,后者也越高,反之亦然。本组16例Ⅰ型终板炎中,椎间盘Pearce分级Ⅲ级12例,Ⅳ级4例,未见V级,与其观点一致。退变椎间盘髓核含水量减少,T2WI信号轻度减低,髓核中央正常纤维组织呈线样明显低信号,两者信号差别仍存在,髓核解剖层次清,仍可见“裂隙征”。
脊柱结核多为血行感染,结核杆菌的栓子多进入动脉系统,并输送到椎体内终末血管,在自身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繁殖并产生椎体的骨破坏。同时软骨终板只有周边部分具有极微小的毛细血管成分,中央部位无血管。上述血供特点决定了在结核感染的情况下,椎体低信号带破坏中断,终板受累,且不局限于一个位点,严重者破坏呈虫蚀状。而椎间盘为无血管结构,主要营养途径系软骨终板扩散作用。一般在较早期脊柱结核病变出现时,随着终板的严重破坏,病变侵犯椎间盘,髓核组织坏死游离。在M R影像上则表现为髓核正常解剖层次消失,中央“裂隙征”消失。本组11例早期脊柱结核,髓核信号模糊,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及高低混杂信号,椎体边缘破坏呈虫蚀状。
综上所述,Ⅰ型终板炎及早期脊柱结核均能引起相邻两椎体及其椎间盘信号改变,不典型者难鉴别。仔细分析病变特点,笔者认为,髓核“裂隙征”及Schmorl结节对前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张文煜,廉宗.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MR表现[J].临床放射放射学杂志,2003,22(2):129-132.
[2]王葵光,胡有谷.椎间盘突出的自身免疫状态[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5):258-261.
[3]尚铁松,王云钊.腰椎间盘退变的X线MR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9):828-833.
[4]蒋兆贯,夏鹏.下腰痛患者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9(8):54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