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莹,金 婵,沈亚峰,杨勇骥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物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浅谈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汤 莹,金 婵,沈亚峰,杨勇骥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物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大力倡导的,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分别从学生和教员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科研能力;生物技术;本科生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不仅针对于中小学生,对大学生更是有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狭义是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1]。就大学生而言,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2]。
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现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具有独立设计生物技术实验、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研发、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化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从事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也指导本科学生进行创新课题的科研工作。根据工作经验,我们认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学生更是主体,只有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们自己要注意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学生首先要建立并强化科研意识,由被动培养科研能力变为主动学习科研能力,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逐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具体地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自学能力,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过关,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和锻炼培养能力。现在,各种科学技术的研究深入开展,知识更新很快,因此,在大学,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是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难点、疑点、重点,介绍部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学生要想理解、掌握、消化、巩固这些知识,主要靠课后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因此,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本领。自学能力提高后,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而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如研究历史及现状、研究方法等,在他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培养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明确学习态度。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时调整自己的消极心理,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②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学习目标及详细计划,并坚持执行。③丰富学习方式。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比如可通过图书馆、实验室、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学习。④合理分配时间。要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与工作。张弛有度才更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效果。⑤探索学习方法。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或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一般会将中学时普遍存在的“书上的内容都是对的”、“教师讲的都是对的”的观念带到大学,这个观念是不对的。事实上,书本上的内容多是出版前一两年认可的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被否定了。我们查阅的文献大多是科研论文,是作者将研究的内容报道出来,供同行一起分析、讨论的。所以,要培养质疑的意识和质疑的能力。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想到解决问题。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往往会形成“问题意识”,能够更敏锐地获取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的发现问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这对于研究内容的确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在逐步进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敢于提出问题,然后再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经过不断地训练,质疑能力必会有较大的提高。
科研离不开实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更是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实验操作能力,还包括对所用实验方法及仪器的原理的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等能力。理解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和所用仪器的原理是最基本的,只有熟悉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更灵活地使用仪器,甚至更好地开发仪器的功能。设计实验方案,不断完善实验方案,这些工作也有助于不断强化动手能力。
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要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勇于探索,尽量去发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综合、归纳、抽象和推理,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观点和目标。
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课题组内,完成一个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因此就要求学生学会真诚、有效地交流与团结协作,学会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个研究步骤、做好每一件小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格、动机和意志品质等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艰苦奋斗,这是一个科研团队蓬勃向上、稳步发展的珍贵财富。
学校通过调整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打基础。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学校在不同学期专门设置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科研设计等课程,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能力。同时,在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也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适当安排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有助于开阔研究思路,使学生了解可以用多种实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或验证某个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科研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学习科研的方法和过程。同时,通过这些实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不仅从课程设置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还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条件,包括指导教师、科研经费和实验室。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每年都会为部分大学生课题提供经费用于科学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选择相关研究领域的指导教师,共同讨论确定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的申请、课题的执行以及课题的总结整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不断地训练和提高科研能力。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指导科研的能力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还要从事科学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带去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己的科研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自己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要注意加强科研指导能力和指导方法的训练。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要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己从旁协助,在关键地方又能给予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指导作用。
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虽然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共性的一面,但也要特别注意其特殊的一面,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1]周 霞,王晓兰,蒋建军,等.谈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8(2):9-10.
[2]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7):81-84.
G642.0
A
1006-2769(2011)03-0469-02
2011-03-18
汤 莹(1972-),女,上海人,讲师,主要从事生物物理学教学和纳米材料生物学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