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锦琴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杭州 310053)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人才
蒋锦琴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杭州 310053)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实践教学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过程中,构建并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做法,并对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作了一些思考。
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医药卫生人才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技巧、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几乎所有医学理论都源于医学实践[2],因此,构建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对医学院校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保证“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我校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不断完善实验、实训、课间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调整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形式,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职业性。
根据我校“面向城乡社区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落实各实践环节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按照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数比例50%以上,并且校内实验实训教学课时的20%以上由医药企业专家担任,还结合校外实训、课间见习、顶岗实习以掌握职业技能。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每学期安排一周进行集中实训,第一学期为基本技能训练巩固,第二学期为实习前岗位项目的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形成了稳固的由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组成的“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质量的多元监控,实现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虚拟与实操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立体化基层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围绕健全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完善岗位责任制,加强宏观调控,我校实行以校系(部)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所有实验实训室的人、财、物由各系(部)实践教学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共享。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出台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办法》、《毕业实习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明确了担任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工作责任,使师生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
培养和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艺精、能力强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基层医药卫生人才的关键。我校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加强专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教师专业实践暂行办法》规定,专任教师每年必须到三级医院相应科室、市级以上公共卫生单位、医药企业或科研院所顶岗实践,或技术服务不少于3个月,切实提高教师临床实践技能;同时《教师培训工作暂行规定》还提出,坚持以优化队伍结构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进修高访等,促其早日成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些规定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专业技能,更快成为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
加强兼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障,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选聘一定数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目前我校通过遴选,共聘任了377位临床一线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作为我校实践教学兼职教师,使校内专任、校外兼职师资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我校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一是要整合资源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要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我校本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专建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调整实验室布局、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利用效度。按专业或功能进行整合,采用重点投入与基础性建设相结合模式掌控资金投向。目前共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一个,省示范实训基地建设点三个。为了有效扩大实践用房面积,通过新建、调整办公区域等方式充分挖掘可用空间。如以校内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和护理实践教学基地为主,配之相应辅助基地,建立了独立设置的模拟医院。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立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模拟医院以临床病历库、机考试题库、高端模拟人、虚拟学习系统、标准化病人为重点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库。模拟医院的建立,是实践导向体系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创新。通过职场化实体运作、学生自主管理,承载学生实践实训、社会服务、考证培训、技术鉴定等功能。这些经验将逐步推广到校内其他实践教学基地,努力把各基地建设成为既能完成学生实践教学任务,又能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培训及提供技术服务的多功能平台。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依托职教集团平台,探索深度合作机制。我校以“多维互动、合作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组建了浙江医学职业教育集团,并在集团所属的各基层医疗单位建立了7个临床学院,借助行业和集团成员力量构建合作育人的总体框架,积极探索校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和实习大纲,共同实施新型校院合作培养医学人才的新模式。突出以床边教学的形式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另外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医药生产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联合兴办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我校共建有222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为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包括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等。
依据执业职业标准,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在完善、充实、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时,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照医药卫生行业的相关要求,努力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执业职业标准相对接。如护理专业的实验实训项目设置、专业综合技能考核标准等,已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标准实现完全对接;临床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已与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标准相匹配,毕业技能综合考核已采用国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多站式考试模式;药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已与行业相关职业等级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对医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整合,主要是删除重复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的有机融合,编写、出版了《机能学实验》教材;形态学实验正在深化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改革,现正编写、出版《实用人体形态学》,力争尽快建成独立的医学形态学实验课程。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应当今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虚拟软件等多种信息手段,将PBL等现代教育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应用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展虚拟和模拟实验,如运用高端模拟人进行诊治、在模拟药店内“问病卖药”、用数字式解剖模拟人演示局解、利用Medlab系统开设机能学的虚拟动物实验等,努力创设职场真实情境,加强技能培训,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探索使用标准化病人,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难找到针对性病例的困难,解决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既能提供较好的模拟诊治环境,又能有效规避医学考试中的道德伦理等问题;坚持主讲教师制度,由主讲教师负责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验实训与课间见习教学计划,组织实践指导教师进行预实验和集体备课,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的技能培训,统一实验内容、方法、进度,规范实验操作技术和手法;以《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为指导,拓展实验实训室课余开放的内涵与效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自我管理、团队合作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浙教高教〔2009〕23号文件提出的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我校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依托数据平台,以教师、学生、社会为主体,以教学、学习、管理为主线,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各项环节入手,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互动、校系二级、内外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了教学秩序。
多元化考核评价就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是结合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模式与标准要求,根据平时成绩、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来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各种竞赛的组织与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展示我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成果;积极组织校内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发挥特长,挖掘潜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积极申请承办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并以此带动我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效度。
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每学期安排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总结。通过说课、听课、公开课等形式,对实践教学开展全程跟踪监督;教务处采用领导、同行、教学督导组、学生、社会五级评价方式,对实践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设置班级教学助理员了解有关教师指导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准备的情况,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系统设计顶岗实习,确保毕业实习质量。对毕业实习,从基地选择、岗位轮转、出科考试、期中考试到实习鉴定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并把它设置为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课程。针对实习教学“点多、线长、面广”的特殊性,构建了比较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思想教育管理体系,在全省22个毕业实习大区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坚持经常性教学检查与重点教学检查相结合,推行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规范质量监控,确保毕业实习质量。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顺利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在制度上给予适当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和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并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奖励与考核机制,增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荣誉感,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稳步发展。目前我校共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2人,其中有本科学历的19人,在读硕士3人,多人持有执业药师、执业医(护)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是一支富有激情、爱岗敬业、实践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好队伍,对优化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加快推进实验、实训、见习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的机制需要健全,内涵有待进一步深化。要构建和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扩大校企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实施校内实践教学的专业覆盖面。
成立学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实验室各项制度的制订,落实实验室建设项目认定、设备采购论证和人员引进等各项工作,使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走上有章可循、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
重视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完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网络化管理模式,加强校内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网络化管理已成为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3],我们将利用网络化对实验室进行如下方面的综合管理:设备的使用、维修、报废和损坏赔偿等项内容的登记,实践教学资料管理,药品试剂的出入账目统计,实验人员基本信息和考核情况、实验室工作记录等。实行网络化管理,既能解放实验室管理工作者的劳动力,同时又能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动态管理,并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刘 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2]陈世民.浅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验教学理念[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0(3):10 -13.
[3]张 静,袁龙飞.高等学校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95(1):58-60.
Optimiz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roducing Grassroot-level 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s
JIANG Jin-qin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Hangzhou 310053,China)
Medical science emphasizes practice,which is the key basis of training 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s.This paper introduces our school’s practice in constructing and optimizing med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for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training;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s
G642.0
A
1006-2769(2011)03-0461-04
2011-02-17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优重点项目(2008cy03)作者简介:蒋锦琴(1972-),女,高级实验师,医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