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1-08-15 00:43:49陈小英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新生大学

陈小英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陈小英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1990后学生进入大学,医学院校新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在分析医学院校新生适应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目前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以帮助医学院校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

从中学进入大学是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次飞跃,新生往往将大学生活想像得十分美好,然而真正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入校后,面临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课程、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入学后就意味着要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思考、判断并处理自己身边的所有事情。这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转折。对于专业性强,学习压力大的医学生而言,能否尽早地认识大学生活、适应这些变化,确立新的起点和奋斗目标,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拥有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及时、准确地了解大一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医学生能否顺利度过5年的大学生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关系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

3年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干部座谈、个别学生谈话、学生宿舍走访等方式,对我院2008、2009、2010三个年级的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大一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进行了动态的调查分析。随之利用SPASS系统软件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得出了当前医学院校新生的适应现状,并据此提出了教育对策和建议,以力图帮助医学新生尽快适应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期望能对医学院校教学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 医学院校新生适应期的状态分析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而适应期是新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生活的关键转折时期,每一名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都曾有过很多关于大学生活的美好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他们产生理想与现实、自豪与自卑、独立与依赖、自我封闭与渴望交往等种种心理矛盾与冲突。

1.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医学院校新生进校安定下来以后,很多同学的新鲜感、好奇感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困惑、失落感和不适应。发现大学生活的平凡:中学时家长和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令人神往的“人间天堂”,学生也对大学充满着神秘感和崇拜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中学埋首苦读。但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大学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是那么单调、乏味,一些同学不太文明的举止和嘈杂的校园环境与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相去甚远。医学院校大学生除了同样面对普通大学生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外,还面临着毕业后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使命。这些压力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上紧张的学习任务,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引发焦虑、抑郁及孤独等不良情绪。由于这种作用,在个别学生的心理上还会产生对学校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只看到学校的阴暗面,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对学校的设施制度等方面表现出各种不满。

1.2 “优越感”与“自卑感”相交织的矛盾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医学新生中大多数在中学阶段是优秀生、团干部或学生会干部,因成绩突出,表现良好,受到家长宠爱,老师称赞,同学羡慕,因而自身有一种优越感。上大学前他们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在大学里也一定是个优胜者。但当他们进入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时,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发现周围同学身上有许多自己没有的优势,面对众多的佼佼者,自己的良好感觉也逐渐消失。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不少学生面对新的竞争压力会产生心理失衡,转向自卑,甚至自责、烦恼,产生悲观情绪,产生挫败感和悲观情绪。

1.3 自主意识与独立能力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希望摆脱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希望社会认可自己,希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整个大学生活也要求他们必须适应独立生活的环境,家长也盼望他们掌握这样的能力。但是,目前独生子女在“90”后大学生中占较大的比例,同时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溺爱之风较盛。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校园环境与原来的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的学生从小就娇生惯养,饱受父母的宠爱,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班主任具体而细致的管理,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生活过渡到相对独立的大学集体生活,长期的管束消失了,处处都需要自己独立处理事情,做出决策和自由选择生活方式。不少医学新生虽然已经成年,却不具备其应有的适应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能很快适应环境,有的学生习惯了一个人拥有的独立空间,对多人长期共处一室的寝室生活很难适应;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还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总希望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这令新生内心感到极大的失落,产生孤独感,尤其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言谈的学生,更易于趋向自我抑郁和封闭。于是,很多新生陷入一种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不平衡的矛盾冲突状态,他律减弱,自律并未及时增强,从而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的健康发展[1]。

1.4 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换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学习主体就是大学生本人。医学专业的学习具有更多专业性、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变高中阶段的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即变应试教育为需要教育(“要我学”→“我要学”)。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以依赖教师为主的追随型学习,以课堂为主,教师安排教学的各环节,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的依赖很大。而在大学强调启发式教学,上课是流动的,课程是多变的;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安排的自习,没有频繁的考试,除了上课时间,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来安排。教师不再面面俱到地检查督促学习,而是通过指导、启发开列参考书等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习完全靠自己,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对于过惯了紧张生活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解放。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认为进入大学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由于学习压力的暂时缓解而失去自控力,开始轻松一下,甚至放纵自己,结果表现得自由散漫,终日无所事事、空虚寂寞、困惑迷惘。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暂时不适应大学的管理方式,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总觉得大学缺乏管理,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与帮助,因此,表现出学习不得法,不会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与计划,跟不上教学进程,心中忧郁、焦虑、讨厌学习等。

此外,许多学生实现了自己考取大学的目标后,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外界推力。大一新生在学习动力方面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动力十足,但效果欠佳。进人大学以后,受到教师的教育和高年级同学的教导,有的学生意识到大学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加倍努力的学习,但其中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习效果欠佳,于是就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还有的学生试图全方面发展,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但因为不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另一种情况是是动力不足,动力不足与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学时的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干劲十足。到了大学则有明显的变化,考大学的目标已经实现,而新的目标还没有找到,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

1.5 渴望交流与相对封闭之间的矛盾

医学新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接触新的群体,给新生带来许多烦恼。在中学时期学生的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教师同学大都是本地人,同学间生活习惯相同,彼此熟悉,容易相处,教师和学生大都互相了解,人际关系融洽。大学的人际交往较为广泛,不仅是同学、师生之间,还有老乡、异性以及众多的社会活动团体等。同学是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城乡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处世方法等,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还有特殊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情况较为复杂。而且,同学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再加上新生在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大,大多数学生埋头于学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在交往过程中常常因互不了解,沟通不足,而造成同学间的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调。有些学生互相猜疑、嫉妒,人为地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初来乍到,彼此陌生,加之大学生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和原则,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把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封闭起来,他们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感到“知音难觅”引发“怀旧”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抑郁或自卑;有些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缺乏起码的为人处世能力,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容易与其它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还有些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学生中被排斥,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此外,中学时代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天天与学生见面,处处关心学生的成长。而高等医学教育采用复合灌输加引导式的方式以自学教育为主,任课教师所带班级较多,教学任务重,而且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多数采用合班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既谈不上与学生的交流,更不可能再像中学时期那样能够面对面单独地进行辅导。师生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也不可能每天都与学生在一起,因此许多学生感到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不如中学密切。大学新生远离家乡、远离亲友和同伴本身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2]。

2 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模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己经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然而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大学阶段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实的新生教育管理模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①从事入学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目前高校从事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德育工作者,包括学生处学工部的教师、团委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等,而更广泛的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仍很少。②入学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片面注重和追求入学教育的表面形式,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深化。对学生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或者仅是搞个军训而己,或者简单停留在介绍学校情况,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这一层面上。没有深入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接受教育的客观效果,没有教育新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合格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品格心理素质、专业素质。造成大学生对教育管理的逆反心理,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③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周期短,列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所占权重偏小。新生入学后,用几天时间进行专门教育固然很有必要,但几天时间是不可能把大学的要求都讲清楚,不可能把一名中学生转变成一名大学生,何况新生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目前我们的新生教育缺乏较为完善和合理的考核评定体系和指标,长效机制不健全。

3 医学院校新生教育管理新模式的有效探索

3.1 转化辅导员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高校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管理者、教育者和协调者。扮演着将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传达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做好新生工作,无论对于大一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还是对于辅导员顺利做好今后几年的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辅导员要明确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转化一味当教育引导的角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关心学生,大到他们的理想志向,小到他们的日常事务,都要经常过问。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一样对待新生,用爱心、耐心、细心、公平之心来对待新生中出现的问题。用爱心去呵护自己的学生,这样才会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遇到的眷恋与孤独的情绪,才会更快地适应大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用耐心去对待学生中的每一件事,经常深入到班级、学生宿舍中去与他们促膝谈心,让学生产生可亲可敬的感觉,达到师生的心灵沟通;本着一颗公平之心去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切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办实事。只有辅导员深怀爱生之心、恪守为师之道、善谋导航之策、多做利生之事,才能取得新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功。

3.2 专家指导全员参与,强化学生专业思想

新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全方位的,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不能将这项工作单纯看成是学生工作者的任务,而应该是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完备性,当前新生教育管理职能的发挥应把对学生的管理与全员育人的职能的发挥联系起来,应积极倡导全校“各行各业”的教职工中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局面,优化新生的成才环境,真正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

对于专业性强的医学新生来说,科学的专业指导很必要,专业决定了学科的特点因此要加强医学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识,注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只有牢固树立献身发展祖国医学事业,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激发高度自觉的和长久的学习热情,才能不为取得的成功而悠然自得,也不为遇到的困难而垂头丧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昂的精神,顽强的斗志。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了解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医德修养。要教育学生懂得医学是生命之所系,健康之所依。医生要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必须掌握制服病魔的武器,要获得这一武器,就要付出代价,就要吃苦。

另一方面,要学生了解专业,对自己5年的医学生涯有整体的规划,培养学生勤奋、钻研、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努力掌握真才实学。新生从长期“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忽然来到以“素质教育”占主导地位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方法与手段必定和以往中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大班为单位上理论课,小班为单位上实验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就更需要主动自觉。同时,医学本科学生的大学生活有5年时间,让学生了解常规的教学安排,主要是指大学一年级主要进行相关专业医学基础课教育;大学二、三年级进行专业课教育,而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很紧,内容很多,压力很大;大学四年级主要就是临床见习阶段了,大学五年级主要就是临床实习阶段了,为期一年的实习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解大致计划之后他们就会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3.3 大力推行“辅导学长团”制,发挥朋辈辅导作用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2%的新生在面临困惑和困难的时候更倾向于向朋辈的学长学姐求助,朋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在坚持依靠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研究生会等传统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组织和团体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挥大学生优秀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激励、约束和自我教育功能,进行教育实践创新,逐步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自我教育新体系。比如开展一系列“新生助跑”交流会活动,让高年级优秀学生以“朋辈”的视角对大一学生进行引导,以大学生活的切身体会,向新生提供经验,与新生交流感触。我们这种互动而非强加,共同成长而非硬性教育的活动模式,将学生的排斥心理降到最低,而将疏导效率提到最高。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成立“辅导学长团”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辅导学长和一名辅导学姐,让他们以朋辈的身份,走进大一新生中间,用他们的有益经验、知识技能帮助低年级同学解决生活适应、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科学规划学习时间,正确树立人生目标。此外,还可以在高低年级寝室之间结成友谊寝室,每一个新生寝室可和高年级的1-2名优秀同学建立“帮扶”关系,这样既可以锻炼高年级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社交能力,又可以及时帮助和解决新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弥补学校及教师工作中的遗漏,利用“自己人”效应,高年级学生能够较好地引导新生坦然面对当前的问题,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3]

3.4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可使长期处于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通过开展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新生在充分享受自由发展的同时,以校园的价值观念及规范作为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的内在尺度,并调整自己。还可以在活动中体现团队意识,防止新生犯个人主义的错误,注重集体荣誉和团结精神,克服学生注重自我的狭隘的思想意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激发新生的创造性、主动精神,培养其创新意识、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将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意识注入到学生活动中,培养自觉参与意识和自觉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1]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熊建圩,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of Medical Freshme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HEN Xiao-ying
(Wenzhou Medical College,Wenzhou 325035,China)

As the post-1990s generation entered colleges,medical freshme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s drawing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colleges and the general public.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edical freshmen in adjusting themselves and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management of medical freshmen,and then explores innovative models for medical freshme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for medical freshmen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growth.

medi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y;freshman;educational management mode

G471

A

1006-2769(2011)03-0443-05

2011-01-28

浙江温州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XSZ09016)

陈小英(198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