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靖,许世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许 靖,许世华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简要叙述了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介绍了实施过程中的若干举措及成效。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素质教育;实践
我校是西南民族地区颇具代表性的一所医学院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生源占全校学生的 65%以上。当地医疗卫生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目前在城乡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临床医生,大部分人员还是中等学历。随着我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推进,拥有中等学历的医学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提出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世纪末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但是在扩大招生规模以后,我校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教学基地缺少,2005年以前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仅各 1家,实验室设备严重老化,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减少;培养方案没有及时修订,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加上教师教育观念落后,“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应用训练”等现象仍相当严重,致使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得不够扎实,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薄弱、自信心和责任心不强,交流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差等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将不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投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教育创新为主线,以培育大学生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修订培养方案,在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地处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但是近年来学校克服各种困难,投入2,0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稳定工作,组织了两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进修,请国内外教学名师到学校开展教学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举办校内公开示范课,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目前生师比为14∶1,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总数的 4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 45%,教授、副教授 100%为本科生授课,较好地满足了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需要;教师课堂授课质量优秀率达 80%以上;2个教学团队获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学条件是保障。学校近年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一是优化校内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创建 5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对外语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教室进行整合,组建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三是实施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程,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目前机能、人体解剖学、形态学、模拟医院等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先后开拓了附属文山医院、附属河池医院、附属玉林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编制床位数达3,894张,医学门类学生生均床位数超过 1张,同时通过现场教学观摩和公开示范课等形式加大对临床教师的培训力度,使非直属附属医院成为我校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1]。此外,还建设了 45个稳定的临床教学、实习基地和 25个社会实践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2003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新培养目标,2006年起全面修订并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其亮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由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业务、身心和人文各个方面。
减少必修课程门数,从 54门减少到 49门,扩大选修课比例,从 44门增加到 86门,其中人文类课程 28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坚持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将实践能力培养纳入系统教学规划中[2]。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把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 (军事训练、实验、临床见习、实习前基本技能强化训练、临床实习)与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劳动实践、科技与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有机结合。增加实践课时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从 1∶0.72调整至1∶0.82,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并设置奖励学分,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者,获得相应学分,可以冲抵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同时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各类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学生不断受到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如果任其蔓延,毕业生将不愿意到基层服务。学校对此高度重视,除了认真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各项要求以外,还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右医精神”和“大医精诚”校训、《大医精诚》校歌等对学生进行爱校爱专业教育,并充分利用百色革命老区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坚持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扎根基层、服务老区的思想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当中,为毕业生“下得去”和“留得住”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同时,学校实施“党建带团建”及“推优育苗”工程和“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学生党员,使本科生党员的比例超过 15%,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大力发扬,2005年 6月 30日的《人民日报》以“一名党员一面旗”为题,对我校的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报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毕业生能否实现“用得上”的关键。因此学校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大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服务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一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增设了系列课程:开设学校自行开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医疗技法》、《民族医学与方剂学》以及《全科医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简、便、廉、验”的民族医学诊疗方法和全科医师技能,为服务民族地区广大基层打好基础;以临床实验教学中心 (模拟医院)为平台,改革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人员编写各专业《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由 40学时增加到 180学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水平。二是临床医学教学积极推进“模拟病房”医学教学模式改革,采用标准化模拟病人等教育手段。三是严格管理与考核,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实习前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并严格考核,实习期间进行两次实习教学检查和规范的“三基”综合测试,实习结束后进行毕业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操作考试。四是大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日常社会实践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两种形式:日常社会实践由各学生社团和学生班级利用节假日开展义务诊病、社区挂职与服务、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宣教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组织学生到老、少、边、山、穷基层地区去进行义务诊病、卫生情况调研、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宣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上述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操作项目,动手能力强成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共识。学校 2006年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优秀团队 1支、自治区优秀团队 10支。三年来,9,300多人次参与了日常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群众85,000多人次,4,963人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献血总量达 108万多毫升,年献血总量连年居百色市各单位之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广大学生不仅能够体察群众疾苦,了解基层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而且切实以自己的知识和青春服务老区人民,回报社会,增强了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高等教育新的教育目标,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我国适应 21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3]。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开设“循证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等课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是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实验室开放。三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4],每年确认一批导师,每名导师每年指导 5名左右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基础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 80%以上,所有教学实验室和 1个科学实验中心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开放范围覆盖所有专业的学生,效果良好,学生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连年保持在 98%以上。三年来有 643名学生参加了 74个导师组学习,学生共申报校级科研课题立项 58项,自治区级科研课题立项 3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139篇,学术科技类社团——民族医药协会被评为广西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全区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和“新华杯”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中,103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96人次获自治区级奖励。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卫技人员,对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改善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5]。我校从现代医学发展要求出发,坚持医学与人文相交融,注重人文素质对人才成长的奠基和促进作用。一是加强人文课程教育,上好《医学伦理学》等 28门人文类选修课。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年来开展了“建设新右医,树立新形象”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百余场。三是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文化艺术类社团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 13项、自治区级奖励 32项;有100人次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116人次在全区各种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大学生通讯社成为院报、时珍网站、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报道工作的主力军,定期举办“杏林风”文学征文比赛,出版优秀作品文集《凯风自南》;集邮协会被评为“广西集邮先进集体”,其参展邮品集获国家级奖励 9项、自治区级奖励 11项、市级奖励 21项,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
为使毕业生适应老少边山穷地区环境,则需要毕业生具有更加强健的体格。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此外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不定期举行足球、篮球、排球等大型比赛;各院系和各体育协会组织的群众性、趣味性竞赛参加面广,深受师生欢迎。这些措施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始终保持在 98%以上,竞技体育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年来学校学生运动队共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体育比赛团体奖 21项。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6]。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学生不同阶段的系列专题讲座,每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活动周,对学生进行 5年不断线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学生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为学生提供教育、咨询、治疗三位一体的服务,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连续多年没有因心理疾病引发自杀、犯罪等恶性事件。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于 2005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组织的全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建设工程评估。
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扎根基层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三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上升,分别达到 87.48%、90.73%和 92%,其中学生到县级及其以下医疗单位就业的超过 66%,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我校毕业生就业重心正逐步向乡镇医疗单位转移,众多毕业生成为基层医疗单位的中流砥柱,继续为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通过 88家用人单位对 669名毕业生评价的问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好,认为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基本技能水平高,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良率为 93.2%。在 2007年教育部专家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现场考查评估中,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考核全部优秀,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赞扬。以本科生导师制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活动及效果也成为我校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区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1]李 壮.我院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能力建设的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309-311.
[2]董盈盈.走向生本关怀:就业困难背景下审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J].江西教育科研,2006(7):56-58.
[3]迟 岩,解 源,洪 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5):12-13.
[4]刘桂芬,覃丽燕.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 [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6):1086-1088.
[5]惠爱玲,白振京.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素质教育论坛,2009(116):7.
[6]代秋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78-1279.
G402012
A
1006-2769(2011)02-0291-04
2011-01-12
许 靖 (1971-),男,广西百色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