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护理学生伦理素质的培养

2011-08-15 00:43:49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5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妇产科伦理

李 平

(暨南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广东广州 510632)

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护理学生伦理素质的培养

李 平

(暨南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广东广州 510632)

加强护理学生伦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临床工作者的需要,也是解决现阶段医德难题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动力。寓伦理教育于护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伦理素养的有效途径。妇产科护理实践有特殊的伦理要求,本文就护理伦理教育的现状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妇产科见习阶段的伦理问题及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与总结,认为该课程的见习教学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施改革,才能达到培养护理学生伦理素质的目的。

伦理;妇产科;见习;教学

临床课程的见习阶段是护理实践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学生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形成专业态度的关键时期[1-2]。培养学生的伦理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伦理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标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临床工作中解决伦理冲突的能力。国际上对医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已达共识,并形成贯穿于素质教育、临床前教育及临床实习等医学教育全过程实施伦理教育的系统化模式。而国内对临床实践教学中的伦理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普遍。

近年来,妇产科室涉及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临床见习是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阶段护理学生伦理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完善和优化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建新型医疗体制下伦理教育的模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1 临床教学中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呈大幅增加趋势。据2002年统计,全国医疗诉讼案多达170万件,年平均增长率在100%以上,而妇产科医疗纠纷发生率在国内各地、各医院、及各科室中均居首位[3]。有关资料分析:80%-90%的护患纠纷因非技术层面的因素而引起。在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家医院的调查中,医疗纠纷发生率高达98.4%,其中63.5%由人为因素造成[4]。另据中华医学会等有关权威部门统计,全国每年逾百万起的医疗纠纷中,因医务人员侵犯患者知情权的诉讼案件超过60%[5]。此类因部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低下或伦理精神缺失而导致医疗纠纷的现象受到我国医学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为此,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提出,“医学教育必须回归人文,培养一名合格医学生,知识技能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应该等同重视”。

自2002年我国修订《医院伦理委员会组成规则》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进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度化的工作。《护士伦理学国际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及新近出台的《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均对护理伦理作出规范。同时,由于医学技术及相关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伴随着对人类伦理和法律体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伦理规范所能处理的范围。所有这些因素无疑大大深化和外延了传统伦理的内涵,从而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界一致呼吁必须重视和加强医学生伦理教育,认为这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临床工作者的需要,也是解决现阶段医德难题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动力。

2 护理伦理教育的现状

国际上对医学生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已达共识。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指出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共7项指标,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被摆在首位。美、英、加拿大等国家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伦理教育已有40年的历史,在教育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各年级学生均设有医学伦理学及相关课程,采用单独或整合开设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以讲座、讨论或角色示演等形式进行非正式的伦理教育,同时增加临床伦理技能培训和考核环节[6]。1998年,英国《UK Consensus Statement》建议伦理教育应加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2001年,日本颁布《医学教育核心课程大纲》,指出医疗伦理和生命伦理应当贯穿于素质教育、临床前教育及临床实习等医学教育的全过程[7]。美国学者Dr Lehmann等对美国125所和加拿大16所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将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整合于整个医学课程体系,并贯穿于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伦理分析、伦理决策和伦理评价的能力;调查同时也表明,缺乏合格的师资和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是增加伦理学教育的主要障碍[6]。由此可见,基于医学实践教学情境的伦理教育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肯定。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伦理教育仅在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单独开设理论课,局限以“医德规范教育”为目标。现代医学伦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限于培养传统教育中提倡的勤奋、诚实、吃苦耐劳等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更高要求的职业品格的塑成。很显然,我国现有医学伦理教育难以适应医疗护理实践的时代需求。尽管一部分国内学者已经关注到临床实践中的伦理教育问题,却多为临床实习阶段的带教老师集中在医德传统、原则规范等方面的言传身教,缺乏医疗实践教学情境中与伦理教育有关的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探讨。国内况成云等[8]曾撰文对医疗伦理情境教学延伸到公共、基础、临床医学等课堂和临床实习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过阐述,同时提出教学模式既然是作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医学伦理情境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护理学科的专业特点在于它以关怀照顾人为中心,最能体现人道主义。然而,相对国外护理教育,我国现阶段以人文教育为主的护理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另外,由于学科发展原因,护理伦理一直作为医学伦理的一部分,然而目前国内医学生伦理素质培养体系尚不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中伦理教育问题未受到应有重视,其教学实施也缺乏肯定的、直接借鉴的模式。传统的医学伦理教育局限以“医德规范教育”为目标,偏重于知识和规范的灌输,对护理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以及伦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一个正确护理伦理观的形成,并不是短期的认知教育所能完成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探索和建立符合国情的促进伦理教育贯穿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实现伦理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才能满足护理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3 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伦理问题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诊疗安全意识的增强,开展妇产科见习教学的难度大大增加。伦理原则要求医疗护理行为要尊重患者做出的决定即尊重自主权,患者虽然有一定的作为教学对象的义务,但有权利拒绝各种类型的见习示教,甚至拒绝让实习学生进行护理操作。临床较为多见的情况是教学活动中出现言语不慎,泄露病人隐私等现象,或者见习示教中一些临床操作由学生来完成,而学生操作不熟练或违反操作规程,评估病情不准确,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或者打错针、发错药等,导致病人不愿配合见习示教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加强伦理教育,一方面可强化学生法律意识,避免引发伦理冲突;另一方面,在尊重和维护患者权益基础上采用符合伦理规范教学程序,可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争取更多的示教机会。由此可见,加强伦理教育也是促进妇产科护理课程见习教学的应对策略之一。

4 临床见习教学中伦理教育实践

4.1 调整教学指导思想

伦理教育的教学模式要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和能力提高转变。进入见习阶段,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召开教学改革讨论,组织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分析探讨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阶段伦理问题,形成切合目前实际的教学理念,为制定“妇产科临床见习中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2 创新教学内容

由于现行教材并无妇产科伦理相关的系统化内容,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完整性、系统性基础上,严格遵循现行《妇产科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采用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从临床中找出存在的伦理问题,再结合护患纠纷、医疗改革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构建,创作教案,使得伦理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加伦理理论应用于妇产科护理实践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选择两种教学情境:一是在实际的见习示教教学情境下,以教师指导下学生看护病人的方式,结合妇产科护理知识技能的教学内容选择临床案例,挖掘和分析其伦理内涵,明确相关的伦理问题。二是在课堂创设的护理教学情境下,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伦理分析、伦理决策过程,这种方式可用于缺乏临床案例时的教学,也可作为两种教学模式的互为补充。

4.3 改革教学方法

在《妇产科护理学》网上优质示范课程及网络课程前期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以网络教学平台扩展教学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园地,设置互动版块,对妇产科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展开案例学习,激发学生在见习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扩展教学时空。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采用设置伦理情景、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熟悉职业实践情境模拟,尝试角色扮演等非正式的伦理教育方式,逐渐形成关于护理实践中的伦理认知,进而提升学生伦理分析、伦理决策和伦理评价能力。

4.4 完善教学评价

将伦理素质评价的内容纳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成绩评定体系中,内容包括: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伦理理解及学生对于特定妇产科护理伦理事件伦理评价的客观评估;将伦理知识作为妇产科护理学作业、考试的有机组成;在见习环节考察学生对于护理伦理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信息。为使评价方法更加切实,更具操作性,在部分学生中模拟实施,对评价效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问题,进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鉴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由于所处的制度背景及立足点等存在差异,对我国的医学伦理教育缺乏直接的借鉴价值。虽然国内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设想,但是,临床教学情境中伦理教育有关的深层次的教学模式研究及其成果并不多。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了教材、课时、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教学难题,因此,我们仍处于不断探索如何建立符合国情的促进伦理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阶段。临床见习阶段是学生的职业发展中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将护理伦理教育贯穿于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伦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促进医学实践教学中的伦理教育,增强伦理教育实效性仍然是国内外教育者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关键问题。

[1]李 平.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97 -798.

[2]李 平.护理伦理在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304-305.

[3]杨慧艳.论医患纠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浙江临床,2008,12:1633 -1634.

[4]郑雪倩,邓利强,陈春林.对326所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和侵权事件的调查报告[J].中国医院,2002,6:24 -30.

[5]刘玉莹,欧景才.医疗告知缺失的动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1:116 -117.

[6]Lehmann LS,Kasoff WS,Koch P,et al.A survey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t U.S.and Canadian medical schools[J].Academic Medicine,2004,79:682 -689.

[7]董海瑛,万学红.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8 -20.

[8]况成云,王明华,马菊华,等.基于医疗情境的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医学人文教育,2009,11:62-64.

G40-012

A

1006-2769(2011)05-0982-04

2011-07-04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2010-04-13);暨南大学第十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李 平(1976-),女(汉族),湖北人,讲师,在读博士,从事妇产科护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妇产科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妈妈宝宝(2017年4期)2017-02-25 07:01:18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5期)2016-01-04 03:57:55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3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