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珺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
浅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马 珺
(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重庆 400016)
从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个因素,如人格、自尊、个体价值取向、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主观幸福感;大学生;影响因素;培养
人类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为了让自身得以生存,其最终目的是享有更好的生活。对生活的良好评价是幸福人生不可忽略的内容。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它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和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他们主观体验的幸福感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感、生活和未来预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着重要影响。因而,探讨和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不仅对于其自身健康成长,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1]。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性。主观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主要测量长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如个体在遇到积极或消极事件时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复到个体的幸福感的基线水平。
人格。人格的五因素,即:开放、尽责、和谐、神经质和外倾,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不同。神经质和外倾分别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较高的内在敏感性,起着气质性作用,而其他三因素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Diener[1]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主观幸福感的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反过来又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人格的影响也包括人的行为,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奖励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国内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2-3]。
自尊。自尊会导致幸福感。Diener[1]认为,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Diener在对31个国家13,118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达到0.47。张雯、郑日昌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2]。
个体价值取向。Kennon M Sheldon等[4]的研究表明,内部价值(如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自我接受等)比外部价值(如健康、财富、地位、形象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主观幸福感。严标宾等[5]的研究也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表现为自我目标的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等,它们都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因为这些内部价值的实现或提高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增强人的自信。严标宾等考察大学生的外部价值(表现为身材长相、健康水平、学习分数、物质财富等)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时只有健康水平和学习分数两项指标与Kennon M Sheldon等人的研究结论吻合,而身材长相和物质财富则并不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与幸福感关系的探讨主要是受社会心理学说的影响。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不良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控制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兴趣,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6]。严标宾等[5,7]认为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室友关系等,他们是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争论。一些学者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他们认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因而主观幸福感较高。而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很小了。多数大学生并未有经济收入,他们的经济状况只表明父母的经济能力,并不代表大学生实际经济收入,也不体现他们的自我实现能力。因此,只有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生活压力时会给主观幸福感带来影响。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Heady B等[8]认为,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严标宾等[5]的研究表明,各种生活事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这些事件都是在过去发生的,它们的影响没有延续到现在,更不可能影响到未来。由此,他们进一步推测,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即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会更加幸福。
幸福是每个人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的基础。人要有了理想和信念才会不断审视自我,改造行为,规划未来,幸福感也随之而来。有些大学生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境,常常产生沉重感、负担感,无聊感,与其缺乏理想和信念有很大关系。理想信仰的缺乏,毫无人生追求的生活,带来了人生意义的丢失,从而失去了人生幸福。可见人生意义的源头在于人生信仰。拥有了某种人生理想信仰的人就是坚信只有通过某种生活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人。而幸福感是人生意义或人生理想目标实现和体味时的积极心理感受[6]。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另外,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培养大学生恰当的幸福期望值。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值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主观幸福感”产生于现实条件与标准的比较,现实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会提高,反之,“主观幸福感”会降低。“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个体对总体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消极情感越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9]。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正确展望未来。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幸福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
积极、自信和外倾的人格与幸福感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向心理学(又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经常思考一些消极的事件或某一事件的消极面会使人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而经常思考一些积极的事件或事件的积极面就会使人们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而变得更为快乐。因此根据该理论,如果想使自己变得快乐,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花一些时间想象一些会令你快乐的事件,或者每天提醒自己要积极地看待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学会对自己说:“如果我换个角度思考会如何?”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成为思维的第一方式[10]。因此,要引导学生创造和维持“主观幸福感”和乐观态度,使其具有积极的性情,遇事多看光明的一面,多给自己正面的自我暗示,通过不断地鼓励和肯定,提供克服困难的榜样,讲授一些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应对策略,助其舒缓压力,解决问题。
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开展各类广泛的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使整个校园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氛围,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求知实践、锻炼身心、培养技能、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使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和有意义,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更有利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因为体育锻炼能疏解不良情绪、压力等,保证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感知水平和感知能力。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学、同事、社会组织等。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是家庭成员,其次为朋友和同事,后者的支持作用也很重要,不是前者所能取代的,除此以外还有各种社会团体、集体组织等所给予的社会支持。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高的积极情感与较低的消极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可以融洽关系,充分发挥班集体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提高大学生在集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家校联系机制,保证大学生的家庭支持的全面实现。
幸福是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与理想,幸福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培养他们的幸福感就是培养一种热爱生活的能力。一个能够热爱生活的人,终会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高校教育的重任,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3):542 -575.
[2]张 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 -62,44.
[3]郑 雪,王 玲,邱 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
[4]Kennon M Sheldon,Tim Kasser.Goals,congruence,and positive well-being:New empirical support or humanistic theories[J].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1,41(1):30.
[5]严标宾,郑 雪,邱 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7-142.
[6]周 榕.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倡导积极健康人生[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3):99-102.
[7]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Z].2003.
[8]HEADY B,WEARING A.Personnality,life event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brium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7(4):731 -739.
[9]郑桂荣.浅谈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J].龙岩学院学报,2006,24(4):129 -131,134.
[10]范丽恒.主观幸福感的理解与提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18-20.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MA Jun
(Department of Medical Psychology,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personality,self-esteem,individual value,social relation and finan-cial condition.It also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hope of helping them build a correct outlook of well-being and grow healthily.
subjective well-being;college student;influencing factor;cultivation
G40-012
A
1006-2769(2011)05-0977-04
2011-05-16
马 珺(1979-),女,重庆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