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武术课程的转变

2011-08-15 00:50纪洪海
武术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武术

纪洪海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215500)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武术课程的转变

纪洪海

(常熟理工学院体育部,江苏常熟215500)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武术课程从教学思维到教学目的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并要求教学模式也发生相应改变。文章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武术课程的转变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后现代主义科学主义武术课程教学

前言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国内兴起已逾数十年,任何学科的研究似乎都没有能绕开这个名词,其颠覆权威、重视个性与多元的核心思想在教育界更是刮起一阵改革思潮的旋风,武术课程作为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但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这股思潮中也或多或少受到启发。本文正是本着建设性的目的,以乐观的后现代主义为工具,在批判和揭示现代主义对当下武术课程发展以及人的发展所造成的局限性的基础上,简单论述后现代主义对目前武术课程已经形成的影响,并尝试提出新的武术课程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建议。武术课程是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切教育的过程都会涉及到知识、技能、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武术课程也要解决“如何教,教什么,由谁教”,“学生的情感由谁培养,能力如何提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武术课程的研究成了当今体育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近代中国武术为了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将原来以师徒相传为主的传授模式改为课堂式的团体教学,加入到了学校体育的行列。武术课程的研究,在武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旨在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武术课程的理论、历史、现状,为武术课程领域提供有价值的陈述,以解决武术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1 科学化影响下的的武术课程

1.1 科学化课程的轨迹

作为科学化课程运动的倡导者,课程研究遵循了20世纪初工业科学管理的原则,将其运用到了学校教育,继而又延伸到了课程领域,它以科学主义为取向,提出了教育要达到最高效率,课程必须进行有效管理,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并精确预测其产品。通过对人类经验执业活动分析,实现目标的具体化、标准化,反映了科学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的精神,开创了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美国最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在“理想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的把这些方式组合起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泰勒课程研究的基本精神是科学理性的,追求科学实证、试验,强调科学的方法,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研究,必然到相对控制的追求,正如格化迪所说,其旨趣在于控制学生的学习,以便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其结论能符合预定教学目标的意图,泰勒清楚的意识到目标的规定和管理的作用,课程目标被设计成精确地行为,从而为课程效果的定量分析、评价创造便利的条件。

1.2 科学化武术课程的局限

现代课程理论运用的是现代主义理性寻求真理的方法,对课程理论作出预设,要求课程必须通过精确的实证的方式来表达,课程必须被科学的设计和制造,从而作为一种对人的控制和对外部秩序的规律理解的工具。它所追求是的单一的,封闭的课程观。这种预设阻碍了受教育者创造性地发挥,扼杀了其看清实质创造性能力,那些最能找到当代规范的学生,恰恰是在道德,品质、社会良知方面最为短见的人。

在武术课程实践方面,绝大都多数的武术教育工作者都在有意无意的向泰勒原理看齐,追求可操作、科学化的课程研究,尤其重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和程序,要求根据行为优先确定课程学习过程,以便将这些行为复制出来。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固定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武术知识、技术技能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个性的目的,就必须提高武术课程的效率,达到武术课程的最优化。新中国初始的武术课程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这种完全仿照苏联模式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拥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这种传统的课程注重武术动作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强调课堂组织教学的严密性,课程的运动负荷及密度的合理性,在教师关系上主张教师为主导。由于技术理性的控制,武术课程对学生需求的漠视成为致命的弱点,过度看重学生素质评价,而忽视学生整体的健康评价,素质的提高并不代表健康水平的提高,过多追求规范与标准,而缺乏对人文的终极关怀,学生成为了运动的奴隶。

根据以上的特征,我们可以把科学化的武术课程观的主要特点归结如下,在武术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科学的理性,重视武术知识、技术技能,重视学生体质的发展,在武术课程形态上,重视正规显性课程,在武术课程教学组织上,强调武术套路的整齐划一,在教授方法上,讲求传授式教学,在武术课程的课堂管理上多用系统化的管理,在评价方法上多重视武术技术的规范性,定量评价。

我们讨论科学化的武术课程不是否认它,而是要否认它在武术课程研究中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武术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不再是一个不变的过程,把控制、优化、系统化等语言用在武术课程上,不能反映正在发展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是人的事业,用物化的方法和工业管理的理念很难描述师生之间的活动,因此武术课程应该离开线性的框架,深入到学生个体内在的历程和转变,来揭示武术课程的内在动力。

2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武术课程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重要的文化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后现代主义有两种典型的风格:激进地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他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目前我们正由牛顿式的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社会的回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世界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伴随着的是人的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得过去一元化的社会秩序开始解体,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形态。实际上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变化。它强调的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后现代最积极的贡献是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寻找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因而很注重不断破坏事物的稳定性,以期待更充分地揭示各种可能。

2.1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武术课程教学思维的转变

当今主导教学领域中,侧重于有着清晰的起点与终点的线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系统。在课程模式中预控与控制将变得较少,有序将变得模糊。这种变化导致了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少的体现在有知的老师教授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个共同体在探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在这种框架中学生对老师的权威产生怀疑,教学过程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共有的、对话性质的共同结果。课程不再是固定的跑道,而是成了达到个人转变的通道。武术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不再是简单的套路技击与健身技巧。在武术教学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共同参与探讨,探讨学生武术课程中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给予建议,面对学生的质疑,与学生共同反思对武术的理解。后现代武术课程一改过去把教师看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就是被动的接受与习得者的观念,解构教师的权威性,提倡学生与教师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这一理念之下,学生与教师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同是学习参与者。师生在武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2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武术课程目的的转变

在一个稳定永恒的课程载体中,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它所强调的是有序与不变,忽视了当代社会中个体的差异,导致了个体知识的消亡与丧失,阻碍了个人的创造与能动性的发挥,最终导致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理解与缺乏。武术课程也在纪律和良好秩序名义下更趋于单调呆板和整齐划一,武术教学变成了枯燥和机械的事情。武术课的形式是如此的僵硬,同本体世界与外部环境如此的不平衡,唯一可取的是外表的秩序与礼貌。武术套路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整齐的军队化的队列管理,反复的重复机械式的套路练习,而不是回归练习。学生或活动只有身在动,而心未动。动作技术虽然是千百年来武术前辈沉淀下来的精华,由于过于重视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材料,尊人伦重祖宗,忽视了引导学生去主动寻找问题答案这样一种根本的需要,造成课程与需要的脱节与社会的脱节。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但是并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境地。

2.3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武术课程模式的转变

正如本文前面所讲,后现代主义有两种典型的风格: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解构或者批判终归是为了新的建构服务的,我们批判现代主义对武术课程发展的制约,目的也是为了探寻适合当下武术课程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自然更倾向于后一种风格。后现代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对个体的尊重,特别是重视人的个体地位与价值。基于后现代思想的后现代武术课程就是把人置于首位,强调个体自身、人与人的和谐,达到内心的体悟与自然的契合,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那么在课程教学上首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注重创新,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增加更新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帮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理解武术的奥秘与玄妙,比如从儒家、道家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教学,而不是简单的跟着老师的动作照虎画猫,完全学不到武术的精髓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更适合每个个体发展、发挥的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在教学结果的评定上,也要摒弃以往过于量化的评价体系与方法,更加侧重学生对武术动作、武术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程度。

事实上,武术课程受到后现代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被动,但是在后现代的影响下积极进行探索改革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主动行为,认清目前因为现代主义和科学主义对武术课程和武术教学发展的桎梏,并寻求更加符合当下武术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不仅能促进我国武术教育改革,对于更好的促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1]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Grundy.s 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 London,new yourk phila decpnia:the falmer press,1987(12).

[3]孔企平.对西方学者课程目标模式讨论的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4).

[4]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On the Changes of Wushu Clas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Post-modernism

Ji Honghai
(P.E.Department,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Jiangsu 215500)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post-modernism,the concept and purpose of Wushu teaching have both changed a lot,which calls for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teaching modes among the curriculum.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Wushu curriculum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post-modernism to find some references for Wushu teaching reform.

postmodernismscientismWushu curriculumteaching

G85

A

1004—5643(2011)01—0077—02

纪洪海(1979~),男,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武术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中华武术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