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武术的文化缺失

2011-08-15 00:50李亚娇袁辉田颖
武术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武侠竞技武术

李亚娇 袁辉 田颖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浅析当代武术的文化缺失

李亚娇1,2袁辉1田颖1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大同037009;2.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了当代武术的文化现状,认为人们在多个方面对武术文化产生了严重的误读,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走近武术、拥抱武术。文章针对当代武术文化的缺失提出一些建议,以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

武术文化奥林匹克

1 前言

本文通过中国武术被2008奥运会拒之门外的事实这一背景,挖掘当代武术的文化缺失这一客观事实。从大众对武术的误读以及现代教育中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这一现状的角度,在奥林匹克文化冲击的大背景下,提出解决武术发展两难困境的建议,藉以复兴中国武术的伟大理想,在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国门,发挥安邦立业作用的同时,与世界同享优秀的体育文化精髓,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伟大构想。论文通过对中国武术的文缺失的分析,提出了复兴武术文化的相关建议和思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提出解决全球文化融合的趋势中存在的本土文化的流失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纵观武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脉络中,提出未来复兴之路的建议,具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被误读的武术

2.1 竞技武术不等同于传统武术

由于受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影响,人们在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印象:竞技武术就是中华武术!其实这是对中华武术的重大误读。竞技武术不能说不好,竞技武术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竞技武术毕竟是加以修饰过的,一种观赏性较强而实用性越来越少的现代武术,正像国外的许多朋友所讲,中国的竞技武术是中国的武术体操。这不是我们要学的武术!首先,传统武术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一种防身、健身、修心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竞技武术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受西方体育影响,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演练评价并有一定的量化标度,受规则限制,有一定的实利目标并具有特定表现形式的一种竞技体育。

其次,传统武术是在东方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它是东方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东方文化影响,因而它自然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它比较注重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从而在整体理论中讲求一种“调和”,追求一种动态的“和谐”。竞技武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的强力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它讲究的“竞争”是西方文化的典型思想,竞争意识已渗透到每一项运动中。竞技武术的根是扎在传统武术这片沃土之中的,但其枝杈又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而偏向竞技体育,于是它逐步向“奥林匹克运动模式”靠拢,从一些具体的、细微的、局部的、技术性强的东西入手,按一个标准在设定的条件下研究评比一个动作,给原本自由自在的传统武术套上一个枷锁。在奥林匹克大家族中,没有一项运动是在比赛中比不快不慢,不高不低,放松安舒,轻松自然的“太极中庸式”的动作,更没有一项是“师傅说招,徒弟交手,点到为止,武德至上”的技击项目,它们所追求的是更直接、有效实用、精确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的艺术享受。

再次,传统武术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上的,它以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等为基本练功的理论依据,讲究“精、气、神”的相互配合修炼增加内力。而竞技武术则是在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人体的肌内、骨骼、神经、血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解剖知识去对某块用力肌肉进行训练。以使其达到某种程度,它用一种直接、武断,甚至是残酷的训练以达到功力的增长。如竞技武术中的散手运动便是依据生理机制,心理功能,思维能力等西方化的知识对人体进行训练,以达到力量、速度、耐力、抗击打等各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以便取得胜利。

2.2 武侠文化的传播引起人们对武术的误读

2.2.1 武侠文化的强势

武侠文化作为平民的伦理文化,对广大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从大陆到海外“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在看武侠”。这也许有点夸张,上至专家教授,下至平民百姓,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跌”进了武侠迷幻的怪圈。花甲老人在谈论它,中青年也乐此不疲,青少年更沉湎其中,甚至八九岁的毛孩子也对“打斗”片和武侠网络游戏乐而忘返。武侠、武侠文艺之所以被推崇,跟其间的侠义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能产生伦理道德上的认同有很重要的关系。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武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

2.2.2 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读

第一,武侠文化中对武功修炼传承方式的误解,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化。在武侠世界里的高手很少有勤学苦练而最后成名的,绝大多数都是偶遇一位世外高人传以深厚武功,或因机缘巧合得一副丹药之类的东西,然后功力大增成为一代高手。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的武艺根本不像武侠世界里那样容易练成。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从十岁开始卖身学艺,到四十岁后才成名,这期间要付出多少心血,即便这样也没有哪本典籍记载杨露禅练成了如当代武侠世界宣扬的那种功夫。正是中国社会中有像杨露禅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艰辛苦练才发展和壮大了我国的武术,而中国传统武侠世界对武功修炼过程最少提及,人们宁愿坐在家里看《英雄》里的李连杰的那种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剑术,也不愿带孩子到武术场馆里学哪怕最为简单的一套拳术。这怕不光是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认识解读的问题。

第二,过分的夸大武侠文化中的“武技”,缺少文化支撑,不利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信息世代,是一个传媒时代,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经过瞬间就会传遍全球,而我国传统的武侠文化正借助着这种高科技发展传播着自己。众所周知,近几年中国影视业在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影响最大的、获奖最多的影视片所取材的故事蓝本依然是我国最古老的武侠故事。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周星驰的《功夫》等无一例外都是武侠故事,而这些影片在全世界的上演传播中,对中国武术的宣扬也在悄然进行中。

武侠影视作品为了追求观赏效果,有意夸大武侠的武功武技,甚至于运用想象,通过电脑合成等高科技手段去达到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完成的动作。如武侠片中最常见的武侠们在“空中飞行”的动作,没有什么动力装置、依托物件,什么时候想飞,就飞起来,想怎样飞就怎样飞,根本不去考虑人类具不具备有这种能力,完成不完成这样的动作,而只是一味地强调武侠们的武功高强。这样做的最后结果是不但丧失了武术动作的内在美,也没有展示出附着于武术身上的那种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不用说外国观众,就是中国观众对这种表现手法也不过是看看罢了,根本不相信武术会练成这样。没有现实基础,没有文化基础,不知道像这样的武侠作品还能走多远?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李小龙当时拍的影片,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李小龙会在华人世界里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为在李小龙的影片中我们看不到满天飞的场景,我们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华武功。

2.3 现代散打不是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

受了现代散打的影响,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散打就是中国武术现在的最高境界,这是非常错误的,当然,现代散打也不是不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现代散打的规则不断地修改,它的技术不断地丰富,但它毕竟是有规则的竞技体育比赛。而武术或者说传统散打包含了非常深奥的踢打摔拿技法体系,武术不是竞技体育,这是人们对武术的第三种误读。

3 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武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学校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然而,近代以来“西风东渐”,西方竞技体育逐渐取代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地位,使武术教育走向了边缘化。近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功能的弱化令人担忧,在一个全面西化的身体教育场域里“惨淡经营”。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学校武术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审视武术教育本身,无疑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学校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中小学武术课多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过武术,但由于武术拳种较多,且内容丰富,技术动作路线、方向复杂,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尚存困难,毕业后从事教学更是望而却步。新课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数体育教师不愿选择上武术课。且不具备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的要求,其技术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武术教学的开展。

“武术操”的困惑。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以套路为主,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且单调无味。近年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了各类中小学体育教材,但其中的武术内容多是沿袭上世纪中期创编的套路内容。教材不仅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而且内容之间缺乏科学的层次衔接,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内容未能突出武术的特色,这些规定的套路既缺乏武术的技击性、忽略了与武术理论的结合,又体现不出武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学生失去了学习武术的动机和兴趣,武术教育弱化成为简单的“武术操”。既不能得到体育教师的认可,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习练兴趣。

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单一。武术被看作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始终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造成了对武术采用西方体操的教学、训练、竞赛的开展模式。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老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重复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巩固提高,因循守旧;教学手段老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从小学校到大学千篇一律,都是自然班级授课,人数多,组织困难。逐步走向竞技化的武术教学模式,使武术教学成了简单的模仿,学生学到的武术都是操化的武术,过分强调统一。导致武术的神韵、意境均无法体现,脱离了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丧失了武术独自的“攻”与“防”的民族特色,忽视了武术教育存在的个性,违背了武术存在的社会价值。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等功效,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仅注重对技术动作的表象化学习,忽视对学生防身技能的培养与武术文化内涵的讲授。造成学生对武术的理解停留于肢体动作,丰富多样、有机联系的武术攻防内容学生难以接触,达不到防身自卫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如何教的问题,关系着学校武术教育的效果。

3.2 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在竞赛的导向作用之下,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发现和培养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为主旨,无论是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还是课外武术训练,都带着浓厚的竞技色彩。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杀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应试教育”导致众多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体育教学,武术课更是可有可无。很多学校的体育课主要是练习一些田径类项目,以应对升学考试中的体育加试;武术不是体育加试内容,自然不在考虑之列。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的监控难有保障。

外部因素的影响。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呈现多元化。同样,对于学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与丰富。从身体教育的角度出发,“奥林匹克”无疑更受青睐。英超、意甲、NBA、温网、法网、黄金联赛充斥着各种媒体,使无数青少年为之痴狂,成为其忠实的拥趸。然而,媒体对武术的发展近似“漠不关心”,即便是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对武术的关注也少的可怜。据调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常设栏目27个,其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只有4个,占14.8%,分别是棋牌乐、体育人间、武林大会、早安中国(内容零星)。登陆新浪、网易、搜狐等著名门户网站的体育频道,除棋牌外无一例外的没有任何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板块或栏目甚至是相关新闻和报道。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青少年完全被西方体育的信息多笼罩。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基本被西方体育和跆拳道所占据,武术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4 奥林匹克文化的强势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我们开始承认、接受、消化、吸收西方体育文化,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基本完成了借鉴西方体育的体系化建设,在更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们完全按照奥林匹克的模式改造了中国体育。一向以怀疑、排斥、抵制西方文化而著称的近代中国,竟然在一个“全盘西化”的领域,遵照西方的游戏规则,沿用西方的技术方法,而表达的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这在文化交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当今,奥林匹克作为一种强者文化、强权文化、强势文化,对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产生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作用,正在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扩张着、渗透着、弥散着,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坐标系”。而其他国家、民族的体育文化,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成熟的,还是萌芽态的,无论是单一民族的,还是跨国的、多民族的,都只能归于“亚体育文化”。

在历史上,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压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近于湮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多样性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对称的文化关系。

由于体育文化所特有的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扩散倾向的世俗性,变异改造的保守性,以及流行普及的易接受性,这一主体体育文化一旦占据了文化的统治地位,就具备了专制主义文化的特征,而这种文化是以欧美价值观念为基调的,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的,从而使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受到极大的伤害。今天奥林匹克与各种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纠合在一起,在全世界涌动着,呼啸着,成批成批地倾销着,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闯入各国人们的精神世界,使许多弱小民族几乎忘记了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过去,使多数青少年不知民族传统体育为何物。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结果是文化的单一化,文化单一化的灾难性后果是扼杀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文化走向枯萎和绝灭。谁也不愿意看到体育文化走上这样一条道路,逼近这样一个黯淡的前景。

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不断的减慢和萎缩。“原本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在不断地被遗弃,20世纪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碰撞、融合与对接中,已明显地发生了主客体的变异。奥林匹克所奉行的一切在20世纪末正在近乎全面地占据中国体育的主市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轨迹印证着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荣辱,我们的民族体育正在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也正在面临着流失,生存空间逐步被严重蚕食,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面对此情此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识之士也发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呐喊。民族文化的回归与兴衰,已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民族的传统体育,在一个西方体育、奥林匹克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里,也正处于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承担着在体育领域的民族文化自我识别的角色。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已成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当全球化所向披靡地同化着人类的文化时,文化遗产却坚定地扼守与象征着历史文明的多元和灿烂”。民族传统体育苦苦地捍卫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承载和延续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如果我们再继续对它的发展现状麻木不仁、视而不见,我们就再也无法实现民族传统的体验,无法生动地还原民族精神,而只能到历史中去找寻它们的背影了。

5 复兴武术文化的建议

5.1 加强武术文化的宣传

不少人视武术为“花拳绣腿”,或者受武侠文化影响对武术产生误解,或者只看到了武术的防身健身作用。而对武术的体育竞技、观赏娱乐功能以及武术文化的深厚内涵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认识。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新认识武术文化,加大武术文化的宣传。通过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武术文化,努力消除社会上对武术的偏见,引导人们以平稳的心态和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和看待武术文化,使无论是练家还是赏家,都练之而豪,观之为耀。

5.2 以学校作为突破口,进行武术文化教育

将学校作为武术文化教育的突破口有以下好处:一是学生群体比较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展;二是学生在求学阶段,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尤其是中小学生);三是容易跟学生习练武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武术应从少年开始抓起,小学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武术知识和初级套路及武术武德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武术并对武术产生兴趣,形成学习武术的意识。

5.3 建立武术传播与交流平台

在现今优势的奥林匹克文化冲击下,我们的武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异,竞技武术就是在这股力量冲击下产生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越走越远已经让我们很心痛,就是这样还是未能进入奥运会。这是不幸也是大幸,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思考我们的武术之路。武术之所以要进入奥运会是看重了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力,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同样具有影响力的属于武术的舞台呢?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节目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益的探索。有了这样一个舞台,中国武术可以交流切磋,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人们也可以透过这样的节目来关注武术,关注武术的本身就是对其文化的传承。所以长远之计是提高人们对文化的兴趣,促使人们自觉的参与其中,至少可以让人们关注武术,有了大众的参与,中国的武术就会越来越好。

5.4 加大武术在文化边疆建设中的作用

文明超越了国家,这就出现了文化边界和国家边界不一致的现象。文化的边界和国家的政治边界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变化不是那么激烈,特别是在没有和其他文明大规模接触和冲突的时候。然而,到了近代,面对西方的冲击,中国不但要保卫国家的边界,同时也要保卫文明的边界,往往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穷于应付。当今武术文化在奥林匹克文化冲击面前的尴尬境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东西,是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纽带。中国的现代化并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民族的根的保护需要一个矗立在文化边疆上的“万里长城”,而武术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武术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当代传播的现实价值。但武术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万里长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坚信通过武术爱好者的努力,武术必定成为保卫中国文化的坚强堡垒。

6 结语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人类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创造着我们人类自己。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生存的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涵着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深蕴着东方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模式、行为方式和道德伦理观念,具有深奥无穷的价值魅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冲突融合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但是,只有各民族保持着各自的文化特色,世界文化体系才会丰富多彩。中华武术文化与世界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它应伴随着技术层面的传播而保持应有风格传播开来,而不应湮没于西方文化之中。

[1]尹海立.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12).

[2]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韩雪.论武术与奥运的接轨——从文化的视角[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4(3).

[4]谷春雨,冯艳华.武侠文化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

[5]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

[6]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J].体育科学研究,2005(12).

[7]王俊奇.从武术入奥失利引发的文化思考[J].体育学刊,2007(3).

On the Shortage of Culture in Modern Wushu

Li Yajiao1,2Yuan Hui1Tian Ying1
(1.P.E.Schoolof 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2.Schoolof Sport and Art,North China Univesity,Taiyuan Shanxi030051)

With the methodsof literature,comparision,from the view of culture,the paper does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conditons of Wushu cutlrue,and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serous misunderstanding of Wushu culture,which greatly influences people's approache to Wushu.The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Wushu development,tries to help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shu,the national exellent culture.

Wushucultureolympic

G85

A

1004—5643(2011)01—0030—04

1.李亚娇(198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武侠竞技武术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中华武术
竞技精神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