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

2011-08-15 00:50李林海
武术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理论

李林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论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

李林海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与中华武术理论有密切关系的儒、道、佛以及传统中医理论的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论,以次阐释了武术的基础理论思想,对中华武术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武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中医理论

2009年7月9日-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河南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对武术给出了新的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武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从武术的运动形式来讲,还是从其技术特色、技击特色来谈,它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运动形式而言,具有套路形式本身就是武术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武技,然而其他国家的武技很少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有简单的套路形式,但其发展和表现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道”,强调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规律,讲究规矩,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都讲究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亦是如此。因此,中华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传统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理论支撑,也是传统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色的关键所在。

1 传统武术理论与儒家学说

儒家哲学中孔子的“仁学”与孟子的“性善”对武术伦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华武术的各个方面无不贯穿这种伦理思想。首先:“尚武崇德”就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体现。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对个人的品德,尤其是仁。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规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件,这些事情自身就是目标,而不是到达其它目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作的客观上合乎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的。而武术中强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并在训练中提出了练武与修身的统一。都体现了儒家的思想。而且,武术的伦理思想还表现在对练习武术者的修养品质、为人处世方面的要求。各个门派都要求弟子们尊师重道,在收徒方面主张择人从严,选择忠厚诚朴者。武当派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酒狂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峨眉派强调,不仁者不传,认为谈元授道,贵乎择人,苌家拳《初学条目》中规定:“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咏春拳习练时要求,善正其心,善守其德。择徒与训练的严格要求,是武术中“仁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再者,武术的“仁学”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技术主要以制服对手为主,而且主张不伤人性命。比如,主张技击之道,崇尚武德而不崇尚武力,注重防守而不注重进攻。在交手时有“八打八不打”的讲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武术的交手中,主张交流技艺,点到为止。这也和孔子用礼来规范射箭比赛一样,以仁爱的角度规范比赛的“君子之争”。而且儒家人生哲学理论强调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中国传统武术也受其影响,从形成之日起就有了不甘屈服、顽强拼搏的精神。武术中有一句谚语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就是要求武术练习者无论春夏秋冬,坚持练功,体现了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百折不挠的精神思想理论。

2 传统武术理论与道家学说

道教的本质论是传统武术文化中认识论的直接来源。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第一,中国道教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是“自然”的代表,人的本质是自然的,天和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也倡导“天人合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只有恪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方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习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例如,流传于广东的“八卦五行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和人体五脏的变化,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行功的各种练习;以求达到功与自然的统一。再如:练习武术一般都面朝南而立,也是为了达到人体生物磁场与地球磁场的和谐统一。以上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具体运用。第二,道教主张通过精、气、神的修炼达到长生不老。《老子》中讲到物质变化,天地的运行,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即道,即自然。道教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契合。武术最讲究与自然的契合,中国传统武术把搏击的技击性与养生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武术与其他技击术最大的区别,也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面纱,独具特性。武术中每个动作的变换,每次恰当的停顿,每个眼神的随势而动,无不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洞察,是一种对自然的顿悟和思考。武术与自然的关系恰似道教与自然的关系。武术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与道家所讲的“治内,治外”不谋而合。所谓“一口气”,则是对“精、气、神”的概括。武术对于精、气、神的修炼受到了道家养生思想的影响,养生则必须顺乎自然,方能“游刃有余”。

3 传统武术理论与佛家学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中国化,然后分化成许多宗派,其中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主流,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传统文化双向撞击、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一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的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文化形态。诞生在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少林武术就成长在这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少林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摄、吸收某些禅宗的学说、理论和研习方法,使其成为武术自身的理论内容。如少林武术的“心”论,禅宗主张的“清静本心”亦称“无住心”是一种无意识功态,只靠习惯的逻辑思维和表层意识活动是体验不到的。只有在心灵澄澈、抛开一切心理负担、心中空无一物时,才能使平日被理智、逻辑判断活动以及习惯动力定型所抑制的潜在直觉悟性重新显现活力。少林武术继承了禅宗思想,在练心时讲“心为一身之主,五官四肢百骸之帅。心一动则气容易上浮,气上浮后,视觉恍惚,听觉失聪,手足失措,何能应敌变化于仓猝间。”《少林拳术秘诀》云:“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古人喻参禅如用兵,这里反过来说技击如禅机,需有超越有为的、深沉而又镇静活泼的心态为本,才能立于阴阳不测之地,随机发用。同时练心是就境界而论的,一旦涉及临战对敌,少林武术的心意锻炼便具体化为“练胆为先”,这也吸收了禅宗的解脱法。《少林宗法》认为: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而无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即性命精神所皈依的不动心功夫。

4 传统武术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

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经络是静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这是中国人看待“人”本身的独特视角,对人本身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人的行为,中国武术就吸取中医经络学的养料,行气血运行、吐纳之功,将“外练筋、骨、皮”深入到了“内练精、神、气”。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武术家交手所击打的称之为“要害”的地方,实际上都是人身的大穴抑或是神经走行集聚的部位,比如百会、哑门、天鼎、极泉、尺泽、太渊、章门、期门、肾俞、关元、委中、涌泉等。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很大的关联,中医非常重视。

5 结语

总之,随着武术运动和武术科学化的发展,学习和了解武术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对于正确掌握武术的练习方法和要求,理解武术运动的规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宏观上为探讨中国武术现代化道路和制定武术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研究武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使之相互协调和互相渗透,对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推动武术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蔡仲林.论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1996(2).

[3]翟立武.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

[4]王洪武,汪伟信.论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J].武当,2004(1).

[5]卢青.试述中国古代哲学对武术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5(9).

[6]李成银.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结构[J].体育科学,1992(4).

[7]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6-138.

[8]谢建平.近十年来武术文化研究的综述[J].体育史,2000(3):78-81.

[9]蒋国雄.试论中华武术与祖国医学的理论渊源[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On Chinese Wushu and Traditonal Culture

Li Linhai
(Schoolof Sport and Art,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030051)

With the meo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nalyzesthe raltionsof Chinese Wushu with Confucianism,Taoism, Buddhism,and traditonal medicine of China.The study expores the basis of Wushu in thoughts and has great meaning in Chinese Wushu thoery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traditonal Wushu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Chiese traditioanl medicine

G85

A

1004—5643(2011)01—0011—02

李林海(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理论
传统武术怎么了?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华武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