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满媚,农圣,黄贤昌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liao82@163.com)
教育部于2010年4月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深化教育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民族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既是民族高等院校民主与法治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主观需要,任重而道远。笔者借助力场分析法,探究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驱动力和制约力,并对体系政策设计提出建议,以期为促成民族高等院校之“信用高校、稳定高校、自主高校”提供参考。
高等院校信息公开,是国家政务信息公开在民族高校的延伸,是指高校通过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便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将开展办学活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产生、制作、获取的信息进行公开,允许其依法利用和监督高校所掌握和控制的信息。
《办法》中明确了高校信息公开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原则、职责分工,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公开的程序和要求、监督和保障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学校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学生招生考试、学位评定、就业资助,学科专业与教学,师资建设,财务资产管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12类信息纳入了主动公开的范围,并规定了公开的途径和方式[1]。
构建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则是基于高等院校这一主体,建立和完善生产、提供高校信息公开服务的一套制度系统,包括信息公开的组织机构、信息公开的表达机制、信息公开的指标体系、信息公开的决策方式、信息公开的运作机制、信息公开的保障机制及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等内容。
对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既要切实做到依法治校、深化教务公开,又要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教育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需要依靠一个长效的信息公开体系。因此,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正是民族高等院校创建“信用高校、稳定高校、自主高校”的过程,也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办法》的重要举措。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将物理学中的力场分析这一基本分析方法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受需求、情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来社会科学将这一分析方法借用于研究组织制度和社会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动力和阻力。力场分析方法首先要求列举影响事物发展的所有因素,然后对各种因素进行排序梳理,这样有助于全面了解制度变革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再合理运用因素间可转换的特性,及时调整作用力,通过把制约力转换成驱动力,促使变革向预期方向发展[2]。在民族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运用力场分析方法研究高校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明晰在构建这个体系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3.1 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驱动力
3.1.1 善治理论的引导 所谓善治,既是治理发展的一个过程,又体现着治理的理想状态。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3]。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4]。就高等学校而言,作为教育公共事业单位有义务对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善治理论引导处于民族高等院校,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调整自身的管理方式,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1.2 公众对高校信息服务的增长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公众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公众对高校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而且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与其他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有行政信息,也有学术信息,因此,公众对高校信息服务的需求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如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概况、重大改革与决策、科研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校园安全、基建与维修工程管理等方面。其次,高考生们的择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等社会问题热度不减,由此也带动了公众对高校信息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呼声的高涨。
3.1.3 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强化其服务产业性。民族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贡献和作用使其更要“增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哺育知识型产业,肩负起公民教育、生涯指导、技能培训等社会责任”[5],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教育领域全球化趋势下,民族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力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寻求通过公开的、公平的、合法的渠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高校和受众各自的需求。
3.1.4 相关条例、办法的颁布实施为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规范 在2005年,教育部已要求各地、各高校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增加高校招生工作透明度。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使得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10年4月《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为各高等院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明确了改进方向。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6]。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及时、传播内容更加具体,辐射面更加广泛,也为公众节约了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
3.2 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制约力
3.2.1 “柠檬市场”效应充斥着民族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两个市场: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受传统体制和文化传统影响,民族高等院校与考生、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完全或者沟通效率低,由此形成的信息失真易造成高校市场运作中教育成本增加、管理工作失效、教育服务背离社会现实,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这些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的隐性阻力。
3.2.2 高等教育绩效评估体系的偏差是关键阻力。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估体系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一些偏差,曾出现评估变成形式主义和劳民伤财、虚报浮夸的“政绩工程”或是“形象工程”。高等教育绩效评估体系的偏差抑制了民族高等院校提升公共服务绩效的内在动力,作为承担高校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高校内担任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机构在信息公开内容的公平、公正、准确上易出现缺位。
3.2.3 相关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运作的不健全是直接阻力。尽管在2002年,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发了一个《全面推进校务公开的意见》,校务公开所覆盖的事项范围主要是针对学校内部的一些管理,因此相关的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只是适应了当时的要求。而高校信息公开与校务公开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公开的对象范围上,是对校内外受众的公开,在目标上,则将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强调了法制化、程序化及操作性。因此,现行组织机构及其配套制度对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的构建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3.2.4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教育公正、学术道德的议论、担忧、不满等为高校信息公开形成了一种外在阻力。尤其是高校在基建、采购、招生、科研等腐败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已然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在强大的舆论关注之下,高校如何在细化信息公开的目录和范围的同时,又要建立健全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澄清机制,也是构建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需要解决的重点。
运用力场分析方法剖析了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体系构建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民族高等院校作为一个主体是影响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导因素,既可能成为驱动力,也可能变为制约力。
力场分析作为一种目标诊断和解决问题的技术,其作用的发挥不仅在于仔细分析现行的力量对比,还在于合理运用因素间可转换的特征,改变力量对比。从动态来说,在改变力量对比的过程中,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办法:一是增加推动力;二是削弱阻力;三是增强推动力和减少阻力并举。一般认为,第三种办法通常最为有效[7]。因此,在政策建议上一方面增强构建高等院校信息公开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则采取渐进式改革,逐渐弱化或是转化构建高等院校信息公开的制约力。
首先,要解决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建立高校信息依法公开的责任制度,强化信息公开的意识,增强高校办学的透明度。其次,要抓紧建立健全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尽快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和各项配套措施。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律依据、适用范围、信息公开的形式、申请获得信息的程序、信息公开的例外、救济制度等方面[8],例如要建立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库,进行动态管理,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完善民族高等院校信息公开系统的信息平台,重视现代化的硬件载体的建设,以此保障信息系统的运作;拓展信息公开渠道,还要建立公开信息查询、反馈系统,实现公众与民族高等院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完善民族高等院校办学相关公众的需求表达机制。再次,需要建立高校信息公开评估体系,并将信息公开领域的成效纳入考核结果,同时引入高校信息公开激励机制,促进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
[1] 雷宇.高校信息公开教育部有了《办法》[N/OL].中国青年报,[2010-05-11].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5/11/c-1286981.htm
[2] 康琼.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构的立场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6(5):38-41.
[3]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5.
[4]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
[5] 余斌.论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制度[J].辽宁教育研究,2008 (6):39-41.
[6] 倪光辉,董洪亮.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启动[EB/OL]. [2010-12-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 1026/13398701.html
[7]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15.
[8] 皮纯协,张成福.行政法学[M].北京: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