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张炳新
(云南省卫生厅 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200)
医疗机构容易滋生病原并通过医疗环境、空气、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等传播途径而引起医疗机构内部感染。医疗机构感染严重危害病人、医务人员乃至全社会人员的健康,严重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有研究表明,医院死亡病例中有25%~33%直接死于医院感染[1]。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感染的发生是保护医务人员、保护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医疗机构公信力、实施平安医院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2006年6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明确:医院感染管理是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工作。
⑴感染形势分析:从医疗机构诞生之日起感染就伴随着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启而存在。1986年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先后制定了各种政策规章,2006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面临新的形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2005年起对全国27家医院的消毒与感染控制情况连续进行了3年监测,结果表明,医院手术室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仅为72.49%,内镜清洗消毒后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73.77%,医院污水处理后粪大肠菌群合格率为75.51%;口腔科用水问题突出,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每毫升100个菌落数来判定,口腔科手机喷水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仅为28.57%,冲洗水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为37.95%。云南省2010年对28家医疗机构进行感染监测,结果有13家医院部分抽检指标不符合要求,其中6家为民营医院,7家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中三甲医院达80%,医院感染存在较大的风险。朱新凤2009年提出“超级细菌”(致病力和毒力都很强的“社区获得性MR-SA”,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医院感染工作带来了挑战[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2010年中国发现的宁夏超级细菌(NDM-1耐药基因细菌)病例,可能由医院感染引起。2008年起,卫生部先后通报了陕西、山西、天津、安徽、广东等省市医疗机构发生感染事件,导致患者死亡或产生更严重的健康问题。2009年8月~2010年1月,西南地区1家三级医院肾内科血透时有59人感染丙肝。2008年1月~2010年3月间,西南地区一家医疗集团发生13人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事件,损害了患者的健康权益,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工作。当前,全球每年数以亿计的患者由于接受医疗服务时发生感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患者的残疾或死亡,医院公信力受到损害,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增加,阻碍了医疗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不断增多,侵入性诊疗技术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致微生物耐药性增加,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易感性等等,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不断加大,医疗机构感染形势不容乐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面更加严峻的挑战,对卫生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⑵医疗机构感染管理的主要问题:从卫生部通报和西南地区发生的几起医疗机构感染事件分析,2006年以来,我国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领导重视不够,部门管理不力。领导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工作不重视,有些医疗机构未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感染管理机构并落实一定数量人员,未建立感染管理责任制并履行相应职责,缺乏相应的检查指导机制,管理工作松懈,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卫生行政部门对存在问题反应迟钝,对所属医疗机构安全隐患排查不力,卫生监督部门没有认真履职,监管不到位。②规章制度缺失,工作执行不力。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不更新,没有针对感染管理制定并落实相应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技术规程,对可能存在感染安全隐患的关键科室和关键环节缺乏具体要求,对临床诊疗、消毒灭菌、医务人员卫生、安全用药、医院感染监测及报告制度执行不力。③违反操作规程,防控措施不当。没有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感染暴发分析机制;未对消毒液进行浓度检测,消毒剂标签内容不全或使用未经许可的消毒液;未对直接用于患者动静脉内漏穿刺针进行灭菌;采用错误的消毒方法,手术器械灭菌不合格,未对灭菌效果实施有效监测,医务人员没有规范的手卫生;血液透析室清洁区与污染区分区不明确,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器和血液透析管路,对血液透析器的处理过程不规范,不进行测漏试验和质量监测,对丙肝抗体阳性患者不实施专机血液透析和专区处理血液处理透析器;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污染严重,消毒不彻底,严重存在交叉感染等隐患。④布局设计有疵,安全隐患明显。科室建筑布局、工作流程、消毒隔离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消毒供应室流程设计不合理,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不符合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要求,不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多数民营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与普通门诊室未隔开,人流物流相互交叉,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⑤防控知识欠缺,责任意识淡薄。未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培训,院内感染防控知识贫乏,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履行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和医疗安全意识淡薄,迟报、缓报、瞒报医疗机构感染暴发及传染病疫情。
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视和加强感染管理工作,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督查,规范执业行为和行政审批,切实履行职责,提高监管水平;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完善规章制度,强化依法执业,增加责任意识和防控意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提高工作执行力;组织专项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加大整改力度,建立长效机制,这些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医疗机构感染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我们要从发生医疗感染事件的源头入手,采取“治本”措施防范医疗感染。
⑴明确界定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工作的性质:医疗机构感染发生在医院和相关医疗服务机构,但从业务角度分析,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应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是当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存在的一个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防范医疗机构感染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
⑵切实贯彻落实医疗机构感染的“治本”措施:①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体系。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工作,因此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必须明确界定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既要制定医疗服务规划,也要制定公共卫生规划,要把医疗机构感染预防控制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纳入卫生工作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医疗机构要安排1位领导专项分管医院公共卫生工作,成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卫生监督部门要做好日常监测和指导;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人员。②建立医疗机构感染预防控制经费保障体系。财政要设立医院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医疗机构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为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美国每年安排医院感染控制费用8亿美元,约占全国医院总投入的0.2%,由医院感染控制节约的资金每年达24亿美元。我国目前没有医疗机构感染预防控制的专项投入,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要设立院内感染控制专项经费,杜绝因经费问题至工作不力造成院内感染。③建立医疗机构感染预防控制人员执行能力提升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医疗机构管理者、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计划,提高执行能力;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院管理者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重要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安全和质量意识,为感染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创造条件;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加强对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医院感控专业队伍;培训要选择高水平的师资,合理安排课时,加强考核评价,保证培训质量。医疗机构要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感染管理知识,强化防控意识,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燃。④建立医疗机构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卫生行政部门和监督机构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检查指导,建立医院感染网络监测信息体系[3],动态掌握医疗机构感染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要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考核工作,督促医院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工作流程;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工作不力,隐报、瞒报甚至不报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实施责任追究,确保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1]徐国利,彭子奇.当前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341.
[2]朱新凤.在新形势下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6(20):18-19.
[3]林臻,贺海平.医院感染网络监测信息系统的建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8):57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