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华
(青岛大学体育部,山东 青岛 266071)
峨嵋武术创新发展之我见
邓以华
(青岛大学体育部,山东 青岛 26607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综述等研究方法,从峨嵋武术的历史渊源、技术和发展特点入手,分析和论述峨嵋武术适于女子的修习要素,探讨峨嵋武术“女子武文化”创新发展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通过开发峨嵋武术的独特发展之道,掀起峨嵋武术女子“武术热”,创建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峨嵋 武术 文化 创新女性
峨嵋武术是有史记录以来较早的武术,属于中国三大武术流派之一。它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巴蜀文化影响,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特色鲜明,正是这一地域文化造就了峨嵋武术别具一格的独特特点,使之较其他武术更有适于女子修习的优势。如何使峨嵋武术与女子武文化更好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于是我们对峨嵋武术走“女子武文化”创新之路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
峨嵋武术历史可追溯到大禹和三苗战争其间所表演的“干戚舞”以及《尚书·牧誓》中记载巴蜀武士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军事活动。[1]《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书》:巴师勇锐,歌舞以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这些记载表明峨嵋武术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初具雏形。《中国武术史》、《四川武术大全》、《乐山县志》、《峨嵋山志》等都有相似的关于司徒玄空的记载:“春秋战国司徒玄空,号动灵子,隐居峨嵋山仿照猿猴动作,创编‘峨嵋山通臂拳’”,时至今日峨嵋武术届仍奉司徒玄空为开山祖师。[2]南宋白云禅师结合针灸、点穴、布气、推拿按跷及武术动作创编了“峨嵋临济气功”(峨嵋十二桩),著有《峨嵋气功》;德源长老著有《峨嵋拳术》。明清是武术的集大成时期,峨嵋武术日臻成熟,名人高手辈出;佛道相争又促使峨嵋武术空前的大发展,众多新的拳种不断涌现。峨嵋武术界学者认为峨嵋武术总的历史脉略是起源于春秋战国,自成体系于南宋,鼎盛于明清。
峨嵋派的第一代掌门真的是女性吗?一部《倚天屠龙记》,让许多中国人认定郭靖大侠的小女儿郭襄是峨嵋派的开山祖师。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在他著名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1957年)中,通过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对峨嵋武术起源有一个“著名结论”——俞莲舟道:“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嵋一派。”自《倚天屠龙记》开篇小东邪郭襄创建峨嵋派后,峨嵋山的尼姑和所习练的峨嵋山武术都堪称一绝。郭襄、灭绝师太、周芷若等都是金庸笔下非常有个性的女性,都成了峨嵋山武术的代表了。事实却不是这个样子,现存的有关峨嵋山佛、道史料中没有关于修行的女尼、道姑的记载,就更谈不上有习武的女尼、道姑的存在。峨嵋山女尼是19世纪60年代才进住峨嵋山的,她们的佛教生活并不是武术,她们并不习武,而主要是修课。”[3]
为什么很多人都误以为峨嵋派是尼姑创制的呢?这个著名“结论”,是因它出自金庸先生笔下的《倚天屠龙记》,在海内外的大量发行而传播甚广,同时由于金庸本人巨大的影响力和他书中常以史实夹杂虚构的写法讲述故事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笔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正史”,因此,“峨嵋派是女侠郭襄所创,峨嵋武术源自‘九阳真经’”之类“小说家言”竟使很多读者笃信不疑。灭绝师太、纪晓芙、周芷若这些小说里金庸先生创造出来的人物,不但被一些武侠小说爱好者信以为真,就连一些教授级的专家学者,竟也将一些江湖野史煞有介事地写进了“学术著作”:国内知名的武术杂志《武林》在其1986年第4期刊载的《峨嵋拳》一文中这样写道:“(峨嵋派)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峨嵋拳,后弟子至峨嵋山,偶谐其音,始称峨嵋,此拳名之始末也。”
当然,对峨嵋武术历史的误读也不能完全怪金庸的武侠小说。峨嵋派总的特点,在于亦刚亦柔,如玉树临风,是诸家武术中姿态优美的一种。它介于少林阳刚和武当阴柔之间,总是以弱取胜,真假虚实并用,以类似站在女子的地位博采了众家之长。峨嵋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素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都是女子的姿态,这其实和峨嵋武术的“先诱后打、以弱胜强”的技击特点有关。[4]又如峨嵋派的著名兵器峨嵋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峨嵋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这些功夫很容易把峨嵋和女性联想在一起。
所以,通过历史上有关峨嵋派武术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的传播和影响,峨嵋派武术文化传承在民间口口相传中的有意附会和无意的错接,以及最重要的是峨嵋派功法的风格适于女子修习,这些条件为峨嵋武术的创新之路即发展女子武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背景铺垫。
1983年原国家体委“中华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程的实施,整理出峨嵋武术共有练功方法、拳术、器械1638种,而少林武术却只有250种,武当武术则更逊一筹。此外,就历史传统而言,峨嵋武术远较少林、武当悠久。而今天的少林、武当早已扬名海内、蜚声中外,而峨嵋武术还待字闺中,究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宣传推广方面落后于少林和武当,这是令人感到非常遗憾的。2002年由峨嵋山市文体局一手实施的“少林、武当、峨嵋”三大武术精英赛,让世界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充分领略了峨嵋武术的博大精深,这是峨嵋武术首次通过如此众多的媒体为世人所熟识,可谓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2009中国·四川国际峨嵋武术节”等赛事的举办,也扩大了峨嵋武术的宣传,但其形式上和少林、武当的宣传模式十分相似,如果峨嵋武术想真正的取得独树一帜的突破,寻找创新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谈起现在女子习武的现状,相信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据调查,现在我国普通武术学校的女生数量所占比例,长江以北为4.36%,长江以南是3.89%。爱好武术的女生是越来越少,能练习武术并且坚持下来小有成绩的更是凤毛麟角。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展特长上,女生越来越倾向于琴棋书画,就算是选择体育项目,也不外乎游泳、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等等,很少有选择中国传统武术的。就连一直以来在全国武术界独领风骚、曾经培养出了王群、李连杰、赵文卓、吴京的北京武术队,都对女子队员出现断档现状表示无奈,练武术的女孩实在是太少了。当然,爱好武术的女生少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是适于女生练习、并且传统文化浓厚具有吸引力的武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使女生习武的可选性较少。女生天性柔弱,但并不代表女生就是弱者,女子也有责任让中华武术传下去,让传统的国宝不会失传,应该让越来越多的女性武术爱好者一起为武术的发展添一份力,所以有必要呼吁出一种声音,一种鼓励女生积极理解武术的声音:弘扬“女子武文化”!我们认为:峨嵋武术的宣传思路不能再比照少林、武当的模式走下去,应开辟自己新的途径,以峨嵋武术独有的风格特色,在当下女子习武缺少平台的现状下,积极宣传“女子武文化”,填补女性习武的空白,以带动起女子习武的热潮,从而找出宣传峨嵋武术的创新之路。[5]
2.2.1.1 环境和自身条件形成的风格特点
四川“地无三尺平”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川人在练武演武过程中必然减少腿法的使用而代以多变的手法、灵活的身法及敏捷的反应,久之使得峨嵋武术几乎都具备多手法而少腿法的特点。世代生活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川人需要终年累月的攀爬、涉水,从而练就了川人强健、灵活、稳固的下盘,所以峨嵋武术大都身法灵活、拳法犀利、腰马稳健。[6]和北人相比,由于生存条件、饮食结构等差异造成川人普遍在身高、骨骼、肌力上略逊北人。身材上的劣势要想在生命攸关的激烈搏杀中制胜必须迅速贴靠对方身体实施有效打击,这就要求灵活的步法、身法以及相应的贴靠、粘连和近身攻击技术。基于此,峨嵋武者依据自身条件在搏斗中克敌制胜的策略,也是峨嵋武术在技击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战术上以防守反击、善诱多变为主,如七伤拳、拐子拳利用人们的轻敌心理制胜、并使用有效的假动作,如峨嵋玉女拳的标志动作杏花出墙的前手假动作。[7]总的来说,因为川人普遍在身高上的劣势使峨嵋武术在长期的演练和实践中形成了手脚轻快、身灵劲脆、贴身缠靠、借力巧打、善诱多变、祸敌奇袭等特点,这些风格特点都十分适合女子演练。
2.2.1.2 峨嵋武术的技术特点
峨嵋、少林和武当三派武术都遵循着“体用兼备,内外皆修”的原则,但是在具体实践上又各具特色,尤其在“内外”、“刚柔”和“长短”三个方面更是各有专长。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比较,峨嵋武术显著的特点是:内修外练、刚柔并济、桩技一体、形神合一。出手指掌当先,身法柔灵步为先,五峰六肘活为先。[8]技击上讲究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吐浮沉,后发先致;实战中要求粑粘联钩搭、套托随绷挤。武术界一般认为:少林以攻架见长,多用长手,被称为外家拳术;武当以呼吸见长,以静制动,多用短手,被称为内家拳术;而峨嵋派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力求内外并重,刚柔兼备,长短并用。
峨嵋武术要求动功与静功并重。动功有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静功有六大专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曩功、指穴功、涅盘功”。峨嵋武术除拳术和气功之外,还包括器械。峨嵋器械在全国武林中,以剑术和峨嵋刺最为著名,峨嵋剑除了具有一般剑法轻松潇洒,优美大方的特点外,还特别注意实践,着眼于点、劈、刺、撩的发劲,动作严谨,衔接巧妙,招式凶猛,方法独特;峨嵋刺是类似于女子发簪的一种兵器,非常适于女子学习。
因为川人普遍在身材上的特点使峨嵋武术在长期的演练和实践中形成了手脚轻快、身灵劲脆、贴身缠靠、借力巧打、善诱多变、祸敌奇袭等特点,其套路动作演练风格,是适于女子演练的。在技击上,峨嵋武术也扬长避短,别出心裁,击法独树一帜,采用灵活的步法、身法以及相应的贴靠、粘连和近身攻击技术,这种以弱取胜的技击方法十分适合女子使用。[9]
首先,女子力量小,不能硬拼硬打,遭遇到比自己力量大的对手,惟有出手快,使对方来不及反应,攻击其要害,专打其功夫练不到的地方,比如眼睛、裆部等只需要一个手指就可将其制服的部位。突出一个“快”字,主要靠极快的身法、步法和巧法打人,主张不与对方较力,不接手,不在架格遮拦上下功夫,并且找准出手时机,以巧制胜。
其次,运用灵活的身形和步法,于敌人攻来时让开被攻击的位置,让对方的任何招数落空,或是当对方攻来时,当进入我方有效攻击位置即可在让开被攻击位置的同时打敌来位置,将其击出。
再次,采用近取的方法,即弱者对强者、小身材对大个子的打法,大个子四肢长,要按一般习惯进攻他的躯干部分是非常危险的,女子可要假意远攻,却突然攻击他离你最近的掌指部分,就是折其一指也可屈敌于不能再战之中,这叫“远攻近取,不入险地”,是峨嵋武术独创的一种技击方法。
若是来不及让开被攻击位置时,还可运用峨嵋武术中的“旋击”,原地快速旋转一圈,用旋转化掉或减轻对方的攻击力度,再用拳法或腿法的旋击,打击平时一臂之长、一脚之距所打不到的位置。
2.2.3.1 峨嵋玉女拳简析
峨嵋玉女拳打法独树一帜,是极好的女子防身术。峨嵋玉女拳从“男子自是力强,莫与力敌,女子自是质弱,当以法取”的观点出发,用一种完全不同于其它拳术的方法来制敌,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独特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峨嵋玉女拳强调打位置移动,我所在之位置,为敌攻击之目标也。当敌攻来之时,我让开被攻击位置,打敌来的位置。并充分发挥峨嵋拳的技击技术,以不接手打法见长,后发先至为技击核心。[10]接手之拳以防开打到为最,不接手之拳以让开打到为法。接手之拳以万对万,不接手之拳以一对万。[11]天下武术种类繁多,学不胜学,防不胜防。行家出手有真有假,接手就可能露空挨打。峨嵋拳又讲究同动制敌,敌不动,我逼动,敌若动,我先动,后发先至。主张制敌于半式之中,不主张与敌接手较力,硬拼硬打,在与敌交手时,把敌我互为攻防的实质,看成“无非是对身体的所在位置的攻击”。这是峨嵋玉女拳的精华所在,也是玉女拳在技击中常用的一种技击法则和理论。峨嵋玉女拳非常注重对实战技击招法的单式训练,只主张练单式,不要求练套路,它认为“套路重在表演”是让人们观赏的;“技击重在制敌”是讲求实用效果的,它强调怎样用就怎样练,怎样练就怎么用,所以把认为最好的技击招式,选出来进行单式训练,不求多,只求精,做到在实际应用中招法虽然不多,就好像下象棋一样,十六个棋子,也能变化出千万个动作来。在练功方面,峨嵋玉女拳主张劳逸结合,刚柔相济,不主张用耐力的方法去练习实战攻防中的各种招法,认为耐力是不讲速度的,没有速度的力量,不具有爆发力和突然性。
2.2.3.2 峨嵋刺
峨嵋刺是峨嵋派的代表兵器,为峨嵋山之上的白眉道长所创,由于外形极像女人的发簪就有传闻为女子所创,其实不然。据记载,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12]武术所用的峨嵋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使用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兵器轻巧,便于携带,适合女性使用。武侠小说中七侠五义中翻江鼠用的就是这种兵器,黄蓉在成为帮主前用的也是这种兵器。
峨嵋刺古拳谱云:“斯器踩井字步法,大束大展的势法,轻灵的身法,练时以贯上神气杀气为妙,尤以含上快劲粘连为要。其用法含有刀、棍、剑之法,硬打硬进。按刀之用法,紧贴敌身;按棍之用法,挪闪蹉转;按剑之用法,动作快妙,围身而转。苟能将三器之用法荟萃于峨嵋刺中,随其势而利用之则佳矣。且此械不惟用于陆上,水中亦可耳。其用法不外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挑由下而起;点由内而出,劲是抖也;贯由外向内;带由右顾左,由前顾内;劈砍也;后甩横甩;挎外也;裹撩也;托上顾也;推前推出也;绞下顾也;拨开也;扎刺也。
2.2.3.3 峨嵋剑
峨嵋剑套路动作严紧、衔接奇妙,剑术演练时,身法上讲究扭拧折叠、吞吐俯仰、翻滚杀逼;剑法上要求剑行似燕飞,剑落如风停,趋避须眼快,四两拨千斤,从而达到“练时五行似有形,起落翻转任你行;气要顺剑走,两眼随剑行;步要随腰动,腰动手脚灵”,充分体现出峨嵋剑法“刚、柔、脆、快、巧”的特殊风格。
首先应积极培养一批女子武术人才,对峨嵋武术进行专门训练,以打造一支具有特色的峨嵋女子武术队,诸如现在的“峨嵋十三剑”,每个人都有专门擅长的套路,在造型上进行专业的包装宣传,通过团队效应,一经推出,即达到一鸣惊人的震撼效果,必将通过打造专业的峨嵋女子武术队进行“女子武文化”的特色宣传,从而使众人眼光聚焦到峨嵋武术这次的创新举措。
既然峨嵋武术进行“女子武文化”的宣传,在宣传资料上必然要进行跟进,整理编写出系列的适合女子练习的峨嵋武术功法,提供给众多武术爱好者和媒体及学者,借助信息时代的快捷媒介使峨嵋女子武术随之名传寰宇。
通过每年的几大赛事、文化节,由峨嵋女子武术表演团进行演出,并且走出国门,对国外的武术爱好者进行宣传。
积极发挥峨嵋“女子武文化”的品牌效应,寻求峨嵋武术文化和“女子武文化”的宣传切合点,和自然人文遗产凝成宣传整体,通过众多的媒体推广为世人熟知。
通过还原《倚天屠龙记》、《蜀山剑侠传》等著名武侠小说中的众多峨嵋武林女侠及小说经典场景的景观,打造一条专门的旅游路线,通过自然景观和高科技的配合,使游人能自己如小说中的武侠一般,遨游天地之间,飞剑伤人,与邪派剑仙打斗厮杀,身临其近地进入这些神魔化的武侠小说,还自己一个武侠梦。
峨嵋武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风格立身于中华武术之林,广为流传,无论在历史传承上、还是拳术套路的种类上都不弱于江湖上与其齐名的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然而,今天的峨嵋武术的发展却难与少林、武当匹敌。除了在常规的旅游资源、自身技术和理论体系的完善、宣传口径的拓宽等方面进行努力,还应积极开发实践四川特有的诸如自然旅游资源、巴蜀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和戏曲文化等资源相凝结形成旅游产业链,尤其是走峨嵋武术与其他武术更为独特的创新之道:“女子武文化”,峨嵋武术有这个资源和优势,若能借弘扬“女子武文化”的创举把峨嵋武术再次隆重的推出在世人面前,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峨嵋武术的雄风再现指日可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科学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武术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基础上,武术也走上了整体化的道路,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建构峨嵋女子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框架,是新形势下中国武术发展的要求和必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项有迫切意义的工作。这将对武术学科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同时也是落实国务院全面健身计划纲要走向社区、农村、学校,普及武术推广武术的重要工作。建构峨嵋女子武术理论体系框架应以建构峨嵋女子武术技术体系构建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为依据,因为武术的理论来源于武术的实践并且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同时,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规划其体系也应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和中国武术发展的自然规律。
[1]编写组.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四川省武术遗产挖整组编.四川武术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汪 健.习峨眉武功[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张培莲.峨眉剑[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王亚慧.浅析峨眉派武术的历史及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19-5.
[6]刘 军.中华武术起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诠释[J].搏击·武术科学,2004(1).
[7]韩建波.峨眉玉女拳[J].精武,2005(6).
[8]陈 波.峨眉派功夫—峨眉山孕育的武术瑰宝[J].精武,2006(2).
[9]张受枯.峨眉武术中华文化瑰宝[J].风物峨眉山.
[10]龚建新.武术之旅第14站四川成都巴蜀行(上)[J].中华武术,2006(2).
[11]傅尚勋.四川武术—黄林派—峨眉等桩拳[J].中华武术2006(2).
[12]峨眉山市政府编撰.峨眉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mei Wushu
Deng Yihua
(P.E.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071)
Based on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overview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from Emei Wushu historical origin,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lements that Emei Wushu is suitable for women to practice and probes the feasibilit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quot;female Wushu culturequot;in Emei Wushu.Through the unique development of Emei Wushu,we can makequot;female Emei Wushu hotquot;,creat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Emei Wushu culture innovation female
G85
A
1004—5643(2011)09—0041—04
邓以华(197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