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宋 伟郑 军张正伟
(1.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87;2.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3.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538)
武术进入全国各大高校、中小学必要性之研究
王丽娜1宋 伟2郑 军2张正伟3
(1.天津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87;2.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3.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538)
在我国以奥运项目为主体的情况下,在西方体育与韩国跆拳道、日本剑道与空手道、泰国泰拳等亚洲武技的激烈冲击下,属于中华民族的武术该如何生存与发展?是自生自灭还是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下得到传承与发展,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武术进入学校必要性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得到国家与各学校领导的重视,让中国武术得以发扬光大。
高校 中小学 武术 继承与发展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该如何生存?在西方体育与韩国跆拳道、日本剑道与空手道、泰国泰拳、印度瑜伽等亚洲武技的激烈冲击下,武术究竟应该怎么走,是自生自灭还是与世界发展同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有所贡献?一串串的疑问与思考,不得不让我们重申武术目前发展现状。学校武术教育关系着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学校开展武术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而且对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令我们悲哀的是,当前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正在学校升学率与西方体育的强势冲击下逐渐远离学生们的课堂,面对武术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得不喊出:“武术之危机,中国民族文化之危机。”我国武术大家邱丕相曾说过:“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新的贡献”。一项包含如此深奥文化内涵的具有如此巨大价值的运动项目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得不到体育部门的重视,仅仅为了奥运项目,为了几块含金量如此之轻的金牌,为了永远看不到出头之日的中国足球,大大投资,而武术确在人们利益的驱使下,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逐渐与中国13亿人们挥手告别。不知道中国发展体育为了什么?为了获得金牌,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还是为了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不断提高国人素质,为实现伟大民族文化复兴而努力?
看到武术发展前途之黯淡,笔者心中无比悲痛与悲哀,为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代表性的武术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为了真正属于国人的运动健身项目永远长在,笔者对武术进入我国各大高校、中小学必要性之研究,引起国家政府与社会相关人士对武术的关注与重视,让中国武术代代相传,不断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是以儒家“天人合一”和“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体育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载体,这与西方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追求超越自我具有明显不同。武术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精神和重“道”、重“德”、重“防卫”、重“和谐”、重“整体思维”、重“辩证思维”、重“意境”、重“巧”的文化特色[1],是凝聚历代人民智慧与数代宗师呕心沥血、反复磨练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晶。如果武术在我们这一代绝迹,那么我们将有愧于祖先,有愧于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不断发扬光大,一个不重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注定是会灭亡的民族。学校是各类人才的诞生地,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承与发展的桥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形的。武术,是我国古老民族体育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载体,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学、美学及传统养生导引理论等,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成为有着丰富底蕴的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将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把武术作为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载体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武术,对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武术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民族精神是反映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念等共同特质,是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例如民族英雄宋代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清代马全,以及抗击八国联军、日寇入侵时,为国捐躯的著名爱国武师王五、程廷华、杨明斋[2],这无不是广大学生们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中提到:“一种民族的特点、民族风格的文化活动形式,一旦得到普及,被广大人民所掌握,就会成为民族风貌的一部分,对振奋民族精神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3]。可以说学校开展武术的意义,就是在于通过学习武术不断培养与提高学生们的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同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载体,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下孕育而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载体,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纳入武术教育中,通过武术学习与锻炼不断培养学生们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任,同样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日本借东京奥运会,将柔道推入世界舞台,步入奥运大家庭。韩国趁汉城奥运会,将跆拳道送入奥运殿堂。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有利时机,也是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最佳时机。然而,让人们失望的是,武术仅仅作为表演项目进入北京奥运会,这是为什么?是武术与柔道、跆拳道不能相提并论?还是因为我国推广政策与策略不对?北京奥运会,中国人失去了最好的一次将武术推广到世界的机会。可以说,武术进入奥运会,有利于武术向世界推广、传播和发扬光大,有利于提高武术的国际地位与国内地位,更利于中国武术健儿们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政策是集所有人力、物力、财力于奥运项目,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奥运项目,而武术虽为国之瑰宝,却享受不到瑰宝之待遇,得到的是政府与世人的冷落。康戈武等人对我国中小学武术开展情况调查得到,目前中国中小学武术开课率仅为29.7%,有部分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课,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国外其他武技,甚至有一些学校负责人明确表态武术课是可以取消的。而目前武术在学校发展的主要困境是:第一、武术教师水平有限,理论滞后;第二、教学内容陈旧(邱丕相老师称之为老三样即:初级拳、初级剑和简化太极拳),技术教学的内容缺少技击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目标单一;第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一旦武术在全国各大高校丧失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武术的普及与推广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式。武术进不了奥运会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丢弃武术!只有一个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才会使国家长久的繁荣昌盛,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理应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武术的推广、传播与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更需要学校这片沃土,学校才是中国武术长盛不衰的圣地。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教育、健体、防身、娱乐、经济、观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具有很好的学校教育功能。如何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推动学校武术的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校体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智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武术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将武术引入校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有较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学习武术以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目的,而且可以增加学校体育运动形式,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中国武术具有良好的健身功效,是西方体育不可比拟与替代的。武术讲究松静自然,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以意领气,导引经络,气贯全身,神形合一。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其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调整具有显著的效果[4]。尤其是太极拳,其主张“气沉丹田”,“一心行气”,“以气运身”大有益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技能改善,以培养真气,有助于元气,增强人体抵抗力[3]。将武术纳入学生体育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课间娱乐生活。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以武显”。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武德的精神与高贵的人格品质。通过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了解武德内涵,加强培养武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武术道德观,并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国武术的修炼讲究“十年磨一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天增力,夏天增气”。通过武术的练习,可以培养习武者的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所以说练习武术不仅培养学生们的道德修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意志品质。武术既适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又适合学校思想道德要求,因此,武术进入学校,进入学生体育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
武术之教化,要求我们的情感不能自我封闭,而是向他人、外物敞开,在追求知人(对手)知物(拳理)的同时,更是在追求“知己”、“成己”[5]。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越来越紧张,接触与交流机会越来越少,学生们由于学习压力,每天都被书本所埋没,而通过武术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武术运动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而且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友谊,促进学生们和谐相处。
武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与载体,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体育形态,在西方体育与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与泰国泰拳的激烈冲击下,在我国以奥运项目为主体情况下,中国武术面临生存危机(国家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学生不喜欢),武术该何去何从?是随社会发展自我灭亡还是在国家政策只持续得到弘扬与光大?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已经列为学生课堂必修课,而中国武术,虽然国家有政策扶持武术发展,但是这仅是一种口号,一种形式,真正把武术作为学校体育重要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武术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武术工作者的担忧。学校是人类文化知识传承与发展的桥梁,是各类人才的聚集地,为了中国武术不断传承与发展,必须要将中国武术列为学生课堂必修课,至少让学生们学会一套拳、一套器械,让学生们在练习武术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1]邱丕相,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
[2]昌 沧.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高 康,雷 斌.武术健身的科学研究与发展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学报,2005(1).
[5]许晓琴.武术对和谐人格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2008(9).
[6]高小军,陈国荣,邱丕相.中国武术段位制——普及武术的必由之路[J].中国体育报,2009.
[7]单 纯.武术应走进更多的校园[N].中国体育报,2008.
[8]李静雯,吴海丽.中国武术如何走进中小学课堂[N].联合日报,2005.
[9]唐 波. 试论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的特殊健身、教育价值[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10]郭玉成.当代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
[11]邱丕相,马文国. 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4).
[12]龚慧萍.武术在湖北中小学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8(4).
[13]张明信.中小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6).
[14]洪 浩.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On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Wushu into Schools and Colleges
Wang Lina1Song Wei2Zheng Jun2Zhang Zhengwei3
(1.Sports Department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2.Sports Department of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 300300;3.Sports Department of Railway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Henan 450053)
Under the circumstancesof the Olympic eventsasthe main content of sportsin China and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intense sports and taekwondo of South Korea,kendo and karate of Japan,Muay Thai of Thailand,how to survive and develop Chinese Wushu?Survival on its own or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by a strong policy intervention of our country,and contribute to mankind?The paper,by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s,logical analysis,doe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introducing Wushu into schools and colleges,hopes the national and the school leaders to pay attention to Chinese Wushu,so that Chinese wushu will be flourish in China.
colleg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ushu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12—0081—03
1.王丽娜(1983~),女,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