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武术文化对提升高等学校文化发展的作用

2011-08-15 00:50:25常媛媛
武术研究 201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武术中华

常媛媛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论中华武术文化对提升高等学校文化发展的作用

常媛媛

(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武术文化既具有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特征,又蕴涵中华文化独特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武术的社会价值和锻炼价值十分丰富,对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等学校的普及,指出它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对发扬民族优秀品质,振奋民族精神,崇尚社会文明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 教学 武术文化

前言

武术,作为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其产生和形成机制必然带着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和形成的一般规律特征。然而,武术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母体文化中各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又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独特特征。中国武术融技击、表演艺术、强建体魄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已逐渐被世界接受,中国武术中蕴藏的武术文化,即所谓“习武先修德”,“尚德不尚力”等,是中国儒家思想在武术中的体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对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阵地,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聚集了大量科技和文化精英,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理应承担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重任。

中华武术文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对提升高等院校的文化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华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织作用

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始终伴随中华文化的发展,可以追随到我国的殷周时期,那时的甲骨文中已有反映,从倡导“文武之道”的孔子说起,武术文化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联系。几千年来,中华武术被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各种多元文化所影响,从孕育成长,直到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独特魅力的表现形式。

1.1 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精神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以仁德为本,因而主张慎战,即主张一次用兵而彻底安定天下。不管这种愿望的可行性如何,但确实反映了儒家对武力和用兵之事的审慎态度。而这种慎战思想也是先秦兵家暴力战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军事尚武传统中“自古知兵非好战”的真理。在此慎战观的支配下,孙子提出了代表东方兵学最高境界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略思想。儒家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尤以孟子为著。而习武之人在提倡尚武精神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重民、爱民思想。其实,慎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倾向,之所以慎战正是由于战争有劳民伤民的恶果。而习武之人提出的许多重“文德”、重“仁义”的命题,几乎都是儒家仁德观的内容。

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尊师重道、讲理守信、重义轻财、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等优秀情操也正是来源于儒家文化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和感染。

1.2 中华武术文化承载着中国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

武术文化中蕴藏着积极的人生哲学,无论是爱国精神、重德精神、自强精神、整体精神还是和合精神,均重视实际,关注现实,表现出务实的特质。武术文化中蕴含着坚定地民族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文化伦理观念的中心思想是“仁”,无仁之勇,只能是匹夫之勇,同时武术在攻防搏击时仍会体现出宽厚仁德的精神。“尚德不尚力”就说明练武的人道德比武功更重要,武术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为国家抗御强敌。武术伴随着战争而产生,习练武术技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练意志,与艰难困苦抗争的过程。沉淀了几千年的武术文化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

在武术教育中应该把武术的技术学习变成民族精神“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发挥武术“以武修身、以武养心,以武立志”的育人功能,将武术文化转变为人格的培养和文化的熏陶。

1.3 中华武术文化对中国民间文学和活动的影响

从《史记》到《水浒传》,再到现在的《天龙八部》等小说作品可以看出,从古代到现在武术对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些武侠题材中体现的内容大多是对武林中人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的壮举,颂扬真善美,展示武功对弘扬人间正气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武术中体现了武术文化。随着影视剧的热播,武侠小说被搬上屏幕,武术的传播有了新的平台,并且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中国功夫,因为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身心,还可以从武术文化中得到精神享受。

中国古代民俗活动众多,和武术结合的活动有很多,可以说武术既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民俗表演中的舞狮表演,在我国历史悠久,每逢重大节庆日各地都会组织各类型的狮子表演,狮王争霸活动,这不仅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威武的象征,同时也是因为狮子表现运用武术的技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锻炼的效果。现在在国外华侨和华人聚集的地方,逢年过节时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舞狮表演,这种表演已经成为联系华夏子孙情感的重要活动之一。

2 高等院校普及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西方体育的强势传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体育项目的中华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华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具有严密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体系,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神奇功效,而且还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军事、宗教、教育、医疗、艺术、嬉戏等活动紧密相连和相互渗透,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显著象征,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行为学研究的宝库。

2.1 武术的教育价值

中华武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其独特的健身养生方法和价值。中华武术实用的技击、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赏心悦目的动作,使它像一朵奇葩独于现代体育之中,但在西方体育文化和各种暴力、功利文化的充斥下,高校对武术产生了许多不良认识,漠视了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及思想,这些极不利于高校生对武术的继承与发扬。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都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开展武术教育,不仅能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质,还能提高高校学生文化品德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使高校学生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2.2 落实武术文化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水平飞速提高,西方各种思潮、各种伦理道德的影响,我们的社会风气也存在一些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化思潮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高校学生。一方面,有不少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人生没有正确认识,加强中华武术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武术人口与日俱增,具有一定的武术技能的大学生缺少良好的武术文化素养,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武术文化教育特别是高校学生的武术文化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文武兼备的人才。总之,武术文化纯正,则人和,则相濡以沫;则事和,则相辅相成;则声和,则悦耳动听;则色和,则纵和,最终缔造一个和睦、和谐、和祥、和乐得人类理想社会。

2.3 学习武术文化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北京大学哲学系郭建宁教授认为:“全球化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对话,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相互激荡互相对接,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因此,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文化是其中的精髓,融通着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的身体语言的写照。当今高校的学生,生活在多元文化互相碰撞的时代,传统武术传播必须将会借助文化媒介的力量,实现我国传统武术乃至传统文化的复兴,在这个洪流中,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面对时代赋予的责任,高校学生应该积极学习中华武术文化。

3 中华武术文化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一直是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学生的必修课,但是长期以来在普通学生中只是作为选修课存在,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普通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大学生对于中华体育文化的理解,从而缺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武术作为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确立其在高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它的功能,从强身健体上升到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升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的高度。

3.1 中华武术文化是塑造高校学生健康体魄的摇篮

高校学生对学习武术、培养武德、弘扬中华文化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学校,从来就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同时,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承对于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和宣传作用,同时拓展了无数的本土传承。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的传播,打破了单纯“师徒”“家族”制的武术传授模式,实现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武术的推广。中华武术不仅是体力与技法的结合,它首先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也是民族心理个性在健身自卫领域的合理发映。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3.2 中华武术的社会价值及对高等教育的意义

高校武术教学对促进素质教育众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武术看作一种外部的技击技术,它还具有培养道德修养、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审美能力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与学习质量等良好的教育功能。我们应充分用武术的教育功能,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好地发扬武术的教育功能,弘扬中华创统文化,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开展,为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武术文化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能对现代教育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明礼修德,不仅强于筋骨、壮于体魄,还能正于精神、净于灵魂,中华武术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符合十七届六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通过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让下一代了解“武德”、学习“武德”,继承“武德”,传播“武德”,发扬“武德”,为实现高校文化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1]薛 斌,等.浅谈当今武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76-78.

[2]扬本升,刘爱荣等.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1(3).

[3]古 柏.体育文化的民族化与创新[J].体育文史,1998(3).

[4]田文林,等.浅论对待“武德”的态度[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

[5]刘学谦.从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和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看武术的未来发展[J].体育科学,1992(3):12.

[6]张立文,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

[7]刘劲松,等.中国武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30-32.

[8]朱瑞琪,等.武术功能价值及现代应用研究[D].武管中心课题,2005.

[9]李印东.武术概念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4(9).

[10]卢 锋.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体育活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

On the Role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 for Improving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Chang Yuanyua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Wushu culture has bo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and contains uniqu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culture.Wushu has rich social and fitness value,and has profound influence for people.Through the popularity of Wushu in universities,it helps the spread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inheritance,and produces an important role for developing national excellent quality,rousing national spirits,and advocating social civil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ies teaching Wushu culture

G85

A

1004—5643(2011)12—0037—03

常媛媛(198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武术中华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