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部分热点问题探析

2011-08-15 00:50蔡存军黄泽江
武术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

蔡存军 黄泽江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部分热点问题探析

蔡存军 黄泽江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和分析高水平运动队在建设管理中的部分热点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方法,以期能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参考,推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热点问题

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

1.1 高校高水平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从1987年试点成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21支队伍,各高校进行组织和建设,体卫司进行监督管理。1995年全国高水平运动数量已达到53支,田径、篮球等奥运基础项目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现在已有多所高校组建了高水平运动队,这些运动队几乎涵盖了主要的运动项目。既有传统的项目,也是新兴体育项目。招生单位268所高校,其中田径队伍到达144支,篮球102支,龙舟、赛艇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也名列其中,2010年招生人数达到6748名[1]。招生人数50人以上单位达36所,其中四川大学招生规模达149人。

1.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制度建设初步形成

为了规避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强化运动队的各项管理,使高水平队在一条健康而活力四射的道路上前进。教育部、原国家体委出台了多项政策,保障学校、队员的利益。1987年7月,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2005年连续颁布:教学厅[2005]2号,教学厅[2005]5号;教体艺[2005]3号、教体艺函[2005]5号。特别是评估制度的建立,教体艺司函[2006]63号文件又对2007年招生单位以及招生项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规、条例的颁布标志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已逐渐进入制度化轨道,为运动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法规保障。同时,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交流体系平台雏形

为了促进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相互交流是必要的途径。闲暇时间的教练培训,运动队之间的竞赛交流不仅有利于运动队水平提高,更有利于校际友谊的提升,同时,更能扩大运动队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篮球联赛、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大学生足球联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部分,社会认同逐步加强。目前全国性的高校主要赛事是四年一度的大运会以及一年一度的CUBA、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赛等单项赛事。年度性的单项比赛如CUBA、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对大学生运动员则起到了较好的锻炼作用,有关运动队的训练也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运动员的各种潜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发挥。这个平台的搭建提升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交流层次。

1.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明显

20年来,在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很大的成绩。以往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均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组团,参赛者多数为专业运动员,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组团,2005年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教育部全面接手了组队工作。在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派出以教育部牵头组成的代表团出征,金银铜牌各有斩获,取得了名列奖牌榜第一的优异战绩。来自清华大学的胡凯和王颖在男子100m短跑和女子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得金牌,证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体教结合”的进程中具有光明的前景。目前很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已形成自己的项目特色:如清华大学的射击、跳水;上海大学的排球;华东理工大学的乒乓球等项目,都能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CUBA已经成为大学生喜欢一项重要赛事,在丰富校园文化上作用非常明显。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2.1 招生问题

选拔优秀的运动员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是运动队发展的基础。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首先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多,通过对全国已初具规模的22所重点高校(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的有53所高校试点),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等级进行了1次调查统计:达到运动健将级为3.3%,一级运动员占15.02%,二级运动员占81.6%,各校达到高水平(健将级)或接近省市区级(一级)水平的运动员比率较低,名不符实,由此可见,有待提高入学学生高级别的比重[1]。二是违规事件时有出现,社会影响较坏。中国青年报以《高校体育单独招生考试舞弊,监管不力是主因》[2]为题,披露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种种不足,诸如考生身份虚假,测试不公平,人为设置障碍阻碍运动员区域间合理性流动,生源单位打包推销运动员等等。三是地域间、学校间的不对等问题。重点大学、经济发达地区招生规模和运动员水平优于其它大学。四是倒挂现象突出,高校招收大量退役运动员,高校基本没有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大型体育赛事。中国高校与美国相比形成倒挂现象,有些高校为了追求好的名次,急功近利,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主要以退役运动员为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加不可能向国家输送高水平的运动员[3]。其成绩并不能代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真实成绩,反而为学校的高水平发展状况制造了虚假现象。这些问题的产生是招生制度不完善,运动员梯队建设缺乏延续性所制。

2.2 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身兼学生与运动员双重身份,而学生身份应该为第一身份。关于学习与训练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问题伴随运动队的设立而产生。高水平竞技体育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运动训练具有早期性、专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每一个项目从运动员参加系统的训练到出较高水平的成绩,时间是不一样的,少则4~5年,多则10几年。运动员的潜伏期和成绩的持续期较长的特点,与学校培养人才的周期之间形成了矛盾。从学校的周期看,从小学到大学一般16年,而大学仅仅4年,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培养不能形成系统,因此造成运动员成材率和优秀率较低。同时,大学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从大学教育和运动训练这两个基本点出发,达到一个合理的动态平衡状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却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同时肩负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基本上处在半读半训的状态,要取得运动成绩必须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提高竞技能力,使各高校重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忽略文化成绩,运动员希望搞好大学的文化学习,这涉及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如果学习和训练不能的平衡点,易于导致厌训,不利于学生成长。

2.3 高校高水平运动的宣传力度和民众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认知欠缺的问题

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力度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群体对该项活动的认知程度,尤其是学生群体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影响到社会各群体对大学办高水平的目的、作用的认知程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自我宣传有助于帮助社会群体对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增加其群众基础,可以吸收更多的体育爱好青少年加入到这个团体,为选拔更加优秀的队员提高广阔的人才空间。为了说明社会各群体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知程度,本文就四川省成都市5所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200名师生进行的关于高水平运动队的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5所已经承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的学生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相当欠缺,相当于一片空白,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宣传、自我推销方面滞后。另外,大学生篮球联赛、大学生足球联赛的观众到场情况也只能用门庭冷落来形容。因此,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未来推广这项事业时应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工作,加大提高推广力度,这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2.4 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制度的效力问题

由于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时间较晚,且教育主管部门在运动队管理的法规制度轨道上走的是“先发展,在发展中针对具体情况再建制”的道路,这体现了运动队管理的滞后性。诸如教练员资格认证问题,根据调查80%的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由普通的体育教师担纲,并无带队经历和教练员资格;运动员违约、毁约问题,如清华大学跳水队出走事件,运动员入校后完全不接受训练,把参加高水平运动队考试作为进入高校学习的途径;运动员学习时间、营养膳食、福利安全保障问题;运动员大学毕业的就业规划等;大学生各项赛事的舞弊问题(裁判执法、运动员资格、兴奋剂等)等现象充分说明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和运动队的制度建立存在缺陷。

2.5 高校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矛盾与困惑

开展竞技体育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因为每一项目要取得成绩都要有大量的投入,而高等体育院校仅靠办学经费来支撑多个运动项目的训练是不现实的,可以说这也是阻碍运动项目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4]。我国高校运动队的经费主要就是由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其次就是有些赞助商资助,但很少。一些学校在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对运动队的投资信心锐减,怨声载道。四川某高校女篮每年经费为50万,该队近年成绩不佳,未能达到宣传学校、争荣誉的目的,学校的积极性大减,甚至动摇继续举办的信心。如果高校高水平运动的融资和商业开发不能走出现在的瓶颈,也就是举办高水平运动队在经费取得方面不能有大的改观,那么,我们不得不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前景担忧。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力度

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宣传工作,作为管理主体的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司把分散宣传结合起来,统一思想,利用媒体、广告、电视等多种宣传途径,向公众宣传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作用和发展前景以及运动员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习管理的相关政策、优惠条件,提高社会、运动员家长、学生对此项活动的信任感。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努力缓解学习和训练存在的矛盾

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司已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尤其是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时间分配问题即前面谈到的学训矛盾,我们不妨借鉴美国NCAA的制度,明确规定运动员周学习时间,做到有据可查。运动员的资格、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实施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法,努力缓解学习和训练存在的矛盾[5]。建立教练员资格人证制度。建立和引进学校、队员以及管理主体契约制度,以保障三方利益。

3.3 改革竞赛体制,建构新型训练竞赛体系

提供多层次的竞赛环境,有利于运动队的快速成长,深化高校体育竞赛改革,建立适应体育竞赛市场要求,服务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需要的竞赛管理体制。适度增加地方协会与高校的自主权利;提升竞赛体制的灵活、多样性,抓住竞赛杠杆,推动高校体育竞赛市场化和社会化步伐,以竞赛带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注意从观众群中培养消费群体,通过开发与提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比赛有关的相应产品刺激其消费,解决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经费[6]。搞好科学训练科研工作,做到科研与训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4 建构校企合营模式,拓展发展渠道与空间

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当前实践中最值得探索的办队模式。这种模式能使运动队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促使运动队不断提高自身运动成绩,向世界水平靠拢,与企业知名度传媒产生互用效应,名利双赢,拉动高校与企业的良性循环。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快既懂体育又熟悉市场经营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开拓,关键在于在市场经济中善于运用各种体育资源的经营管理人才。

3.5 建立一体化培训体系,形成学生运动员会员注册机制

运动员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保证优秀的招生资源,建立从小学到大学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共同承担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重任。运动员从娃娃抓起,形成一个合理的“金字塔型”运动员梯队。从小学-中学-大学边学习边进行系统训练,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是最佳运动人才来源,构建合理的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系统。构建每级运动员注册体系,建立每个运动员的成长历程跟踪档案,有利于各级招生选拔优秀运动员,有利于净化各项赛事环境,可以很好地克服招生、竞赛的中的不良行为。

[1]丁莺.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

[2]中国青年报.2008-01-15.

[3]陈辉.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7).

[4]方奇等.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

[5]杜力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

[6]孙屹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市场化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6).

On the Hot Issues of College High Level Sport Teams Development

Cai Cunjun1Huang Zejiang2
(P.E.Schoolof Sichuan Normal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8)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college high level sport teams,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hot issues of these teams,and tries to find some coutermeasures and reform methods to offer some new references for these sport teams'management and their sustainable,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CollegesHigh level sport teamsHot issues

G808.1

A

1004—5643(2011)02—0112—03

1.蔡存军(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

2.黄泽江(1977~),男,讲师。研究方向:田径运动训练与教学。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