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武医之我见

2011-08-15 00:50徐妍
武术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大师

徐妍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山东济南250014)

少林禅武医之我见

徐妍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山东济南2500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少林禅、武、医的关系与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探讨了少林禅武医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历代高僧的艰辛参禅习武行医经历和现代学者的研究现状,旨在完善少林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弘扬中国传统国粹,让少林禅武医文化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少林文化少林武术禅宗禅医研究

前言

少林武术医学是少林传统武术文化园圃中的一支奇葩,是少林武术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的融合,同时也是禅学具有特色的济世方法之一,研究少林禅、武、医的关系与联系对完善少林传统武术文化体系,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少林禅武医起源与发展

河南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魏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所造,因其坐落在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达摩东渡,在此面壁九年,明心见性,收徒传法,使得大乘思想在此繁衍,盛极一时,少林禅学应运而生,少林寺被誉为禅宗祖庭。

菩提达摩采用壁观的方法参禅,长期静坐,困倦难免,相传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里面装的是后来被誉为少林功夫之源的《易筋经》,记载的就是一种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的功夫。到唐代六祖慧能时,他认为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顿悟成佛。少林功夫便起源于僧人的日常生活,其中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创编提炼而成,而且,从此少林僧人修禅与习武已密不可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唐武德年间,少林寺僧曾助秦王李世民解围,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被特别许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明朝少林寺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武功套路多达几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故有“武术禅”之说。

唐末至清朝以来,战乱频繁,少林寺也不断受到侵扰,同时习武者在练功过程中也难免伤病,治病救人调息疗养也就促使了少林医学在自救和生活中产生。少林医学理法、方药多遵循我国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并与少林功夫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少林功夫中的功法,它不仅是少林功夫的基础,还影响到中医药学的针灸和推拿。少林历代高僧大都禅、武、医兼通,他们用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对少林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运用禅、武、医救度世人弘法利生,使少林寺赢得了世人的崇敬,三宝绝学禅、武、医更成为少林寺代代相传、千年不衰的宝贵财富。

2 少林禅武医的医理与实践

达摩面壁九年的传说与影响是少林禅医的发展基础,少林功夫的修习增进习武者对人体经络、气脉运行的亲身体验,促使少林医学成为人们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少林僧人运用功法、气功为病者施治,可见少林禅、武、医是从学禅开始,进而学武、学医,以禅统武,以武明医,以医通禅,形成了禅、武、医的少林武术特色。

修习禅宗要求从静定思维中反观自我,这包括精神上的自我反观和肌体上的自我反观,修习武术与气功为少林武术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历代高僧坐禅久了,就要活动活动,舒展一下筋骨,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健身功法易筋经。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经络就是相互联系的通道,气血的运行依赖经络来实现,人有了病,那相关的经络就必然会不通畅,因此中医有句话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中医治病,只要使得经络恢复通畅,对病症自然会有积极的影响。事实上,通过少林功法的修习,求得阻滞的经脉可以充分的舒展,重新归于顺畅通达,为之进一步的正常运转奠定基础,因此,少林武术功法的医学运用,向来为医药学家所重视。少林医学其基础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是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身心强健。窍脉不通则气血滞淤,病则由此而生。禅医一道,气化、点摩、用药、养生都以打通气脉窍道为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少林禅医也以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比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特质性的整体,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概括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是传统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思想,它贯穿在中医脏象、经络、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用以阐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医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阴阳学说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的基础。其他如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五行学说等各有体系,又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的医学理论。人体内虽器官与结构复杂繁多、各有其用,但它们并不是互为相干、各自为政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相互间有机配合,协调地进行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经络与气血。由此看来,少林医学即是将禅之理念精髓与中华传统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医学。

3 少林禅武医的传承与实践

由于佛门戒律森严,功法密不外传,一切动作功理口诀,历来是师徒之间口授单传,不立文字,所以少林功法与少林寺的医药传统,多年来都处于半封闭状态,一般常人难窥其中的奥妙,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少林寺中出现了几位著名的禅武医三学相济、三才兼备的高僧,使得一千多年来的少林禅武医得以实践传承。

3.1 “慧心妙术”——湛谟大和尚

由于清朝禁止习武,少林寺陷入了极度衰落和混乱的时期。道光八年三月(1828年),因巡抚杨海梁祭祀中岳看到少林拳的演练,寺院住持恐因武僧们习武而获加害,少林蒙难,于是命令参加演武的海发、湛谟等徒子徒孙到少林寺下院石沟寺隐匿。在此期间,湛谟暗下功夫,秘密习武,十二年如一日,夜夜睡在一条板凳上,与师兄弟们苦攻硬练“心意把”,练的是式式上身,武艺高超。在习武的同时,他还注重禅医并修,白天行医治病,有求必应,救人无数,饮誉乡里,至今在石沟寺附近上年纪的村民中还流传着湛谟武僧在窑洞习武医人的传奇故事。清代同治时举人史兆祥于光绪二十年(1895年)赠送给湛谟大师的“慧心妙术”匾额,至今仍存有,在当时少林武术受到清廷空前压制的历史表象背后,少林禅武医传统文化依然能极其顽强的传承延续着,这足以证明湛谟大和尚是当时那一特殊历史阶段少林寺唯一“能捶善把”、集禅武医于一身的大和尚。

3.2 少林绝学禅武医第一代宗师——寂勤大和尚

寂勤,俗名吴古轮(1820-1917年),少时出家少林寺下院石沟寺,拜湛谟大师门下,苦心习武,精通拳、刀、枪、剑、棍、铲、钩、叉、草镰、九节鞭、流星锤等十八般武艺。他白天随师父在乡里行医,舍药救人,晚上随师父在窑洞里秘密苦练少林寺上乘功法。当寂勤的武功练得炉火纯青时,他向师父提出学习少林“心意把”,师父郑重地说:“学习捶把首先需悟透禅武医三者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微妙渗润关系,还要具备十年以上的功夫根基,必须要素食、独身为僧,还要精通医术、参悟禅理方可相授。做这一派掌门人注定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因为这关系着少林的命脉,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必须把它传承下去。”寂勤说:“师父,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将少林寺这些家底保存和延续下去。”湛谟感见寂勤心诚专一、吃苦耐劳、心无杂念、聪慧过人、敦厚老实,遂将禅武医绝学和“心意把”全部传给了他。吴古轮的点穴秘功,能“指弹断枝,插处成洞”,尤其是双铁肘“夹石成粉”、“过河不湿鞋”,这些精绝技艺一直被后人传颂。后来为了保存少林文化精髓,使其免受戕害,寂勤大师四十岁时按照寺规打出山门,还俗山野,把少林瑰宝暂隐民间,等待机缘归还少林。临行前恩师慎嘱:“不要显山露水,恃武逞强。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平和处世,顺其自然,不失其所,普济众生,三宝相续,振兴少林。”因此,寂勤大和尚就成了集禅武医于一身的第一代宗师和唯一传承者。

3.3 少林禅武医第二代传人——吴山林大师

吴山林,寂勤次子(1875-1970),自幼聪颖过人,温柔和逊,从小随父耕读习拳,形影不离,晨昏苦练,深得拳法真谛。在地薄民贫的山区里,他遵训守本,务农为业,据德依仁,武躯善心,每当有病患登门,他立即弃锄诊病,寒暑昼夜有邀既往,远近来诊门庭若市,悉心诊治手到病除,所以乡里称誉:“推拿神手”。因遵先父“要把绝学还给少林寺”的遗命,中年应住持贞绪之邀,回少林寺传授拳套三年,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现在的传统套路大部分都是当年大师所传。大师惜念三宝绝学来之不易,珍怀一生。但上乘禅功“心意把”要具备很多条件才能传授,当时寺僧多已年高,没有合适人选,大师就遗憾地离开少林寺,继续等待机缘,寻觅传人。吴山林大师自幼秉承父志,成为第二代传人。

3.4 少林禅武医第三代传人——释行性法师

行性禅师,俗名张庆贺,自幼失去双亲,颠沛流离,少林寺永化堂淳全大和尚见其年幼无靠,收其为徒。大师勤奋好学,天质极佳,迅承师传之法。淳全深知少林禅武医绝学唯山林宗师所秉持,遂于1951年将法师荐其门下,山林宗师自从回传绝学于少林而无果后,正为不能完成考训而发愁,通过与行性法师的一段相处,发现他至诚、至孝,极具灵性,又是单身,具备学习上乘捶把的条件,于是就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1970年春节过后,行性禅师办完师父的后事,出家少林寺,拜德禅老和尚为师,师赐法名行性。当时因德禅身体有病,行性法师就一边用吐纳、导引、膏摩、针炙八字疗法为其调气理病,一边修禅悟拳,并将心意把推演出八百多势,达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境界。行性禅师曾说:“少林捶把功法光靠四肢发达是不行的,世人都把少林功夫说成是外家拳是错误的。‘心意把法门’万石难买,其功法以禅武医合一为始终之则。禅中有拳,医不离禅,循环相融,出于心灵,发于性能,行气入膜,刚柔相济,熟极通神,久练自化。有形意是少林的手、八卦是少林的腿、太极是少林的腰之说。天下功夫出少林一点都不假啊!”行性法师对禅武医文化的追求锲而不舍,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终把在民间隐匿了一个多世纪的少林三宝绝学归宗少林,他的一生是为了少林禅武医文化得以传承而鞠躬尽瘁的一生。

3.5 少林禅武医第四代传人——德建大师

1999年秋,在少林寺住持素喜、首座印松等人的见证下,行性禅师将衣钵传于少林寺僧德建合一大和尚,为寂勤第四代禅武医传人。德建大师的悟性极高,功基深厚,学过形意、太极、八卦、关东拳等,经过多年的演练和学习,功夫已基本达到上乘,德建大师还在三皇寨禅院洞中苦苦修行12年。在跟随性禅师的十六年中,他们一起诊治乙肝、癌症等疑难重症无数,运用高超的技艺行医乡里,树立了很高的德望。近几年来,上山来找大师求药治病的人络绎不绝。有一位身患特殊疾病的病人曾到美国治疗,那里的专家、教授会诊后都束手无策,他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三皇寨,经过德建大师十几天气功导引、药物并施的精心治疗,这个病人奇迹般的自己走下了山。虽然大师的生活非常清贫,但他从不收取病人一分钱,大师一直说:“我是佛门中人,慈悲济世是我的天职。”还有众多心生烦恼的人,也纷纷上山找大师寻求精神解脱。大师常说:“烦恼即菩提,万事随缘了,常怀平常心,放下即智慧。进入禅智的人都会有一颗光明的心、都会有庄严而淡泊宁静的内在。”区区几句禅语就令人豁然开朗,尘心顿洗,这种思想也是引导个人明心见性,从佛学基础上强调正品德的指引,颐养身心。

诸位法师运用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和禅定静功的奥妙功法,刻苦锻炼疏通经络,调整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起到祛病健身,益智延年,搏击实战的作用;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秉持着禅武医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代代相传的诺言,踏过艰难坎坷的漫漫历程,击破功利、魔法的压制,斩断凡尘世俗的羁绊,用承诺、执着、信仰、禅智铺就了让少林禅武医文化通往世界的灿烂辉煌之路。少林世代习武之人在禅武医精髓之大成的基础上,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潜心修持,孜孜求索,将禅武医精髓熔化为一炉,使禅武医三宝成为相合相济、共生共长的有机整体,成为世人瞩目的少林文化瑰宝。

4 少林禅武医的现代发展状况

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说:“禅是我们的信仰核心,也是出家人了脱生死的轨道。而武术和医学,是少林的两大传统。禅是内相,武术和医学虽是外相,但是和禅是一体的”。由于少林寺“禅宗祖庭”之地位,决定了少林禅医乃禅医之源。“少林禅武医”是历代高僧佛子修为的精髓结合,通过少林传统修练方法参禅、习武的结合,使得少林医学不单能帮助人们改善心理状况,提升身体素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解决现今国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提供了一剂良方,使少林传统的修行方法及医术向现代社会逐步迈进。目前,我们正以规范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继续研究少林寺禅武医学,使其得到科学的验证,以此弘扬中国传统国粹,造福于人民。

2003年,《嵩山访禅记——禅宗祖庭少林寺禅武医探密》一书面世,此书从客观的角度上对嵩山少林禅武医文化做出了科学的认知和肯定,在帮助世人打消和解除对少林寺传统文化是否还真正存在的疑虑和困惑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禅武医三宝曲折而顽强地回归少林寺这一可歌可泣的过程,竖立起了一座里程碑。

2007年,在嵩山三皇寨禅院隆重召开的首届“国际嵩山少林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更证明了融三学于一体的少林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确立了中原少林文化这一人类财富服务社会的历史地位,为一千多年来少林禅武医最终在理论建设与传承实践方面走向统一,为少林禅武医作为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的提出和诞生起到了以正视听和见证的作用。

5 结论

嵩山文化特别是少林武术文化堪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少林禅武医则是生长在这块丰厚田园中的一枝奇葩,是少林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以修身、武以健体,医以救人,三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缺一不可。少林文化研究的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对少林禅武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对中原文化、嵩山文化特别是少林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产生积极影响。

[1]编写组.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2]编写组.少林文化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编写组.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4]编写组.少林禅武医——正论编[M].香港:禅武医文化出版社,2009.

[5]编写组.德建身心疗法——少林禅武医临床应用[M].(第四版),香港:禅武医文化出版社,2009.

[6]释德建.和谐身心:德建禅师谈少林禅武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Shaolin Buddism,Medicine and Wushu

Xu Yan
(Graduate Schoolof Shandong Normal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review,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e paper do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Shaolin budism Zen,Wushu and medical relations and Links,probes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discusses the eminent monks Meditating through painstaking practice Wushu and their modern academic studies on them,aims to perfect the Wushu culture system of Shaolin,to sprea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et Shaolin buddism Zen,medicine and Wushu have more glorious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Shaolin CultureShaolin WushuZen SectBudism MedicineStudy

G85

A

1004—5643(2011)02—0036—03

徐妍(1987~),女,硕士。研究方向:武术发展战略研究。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大师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大师剪我也剪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我要去少林寺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清凉寺与少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