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

2011-08-15 00:52王军萍
运动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教育

王军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浅析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

王军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针对高校教育现状,提出高校体育改革的措施,加强体育基本知识的培养,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善高校体育课教程的设置,健全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应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提升人才的各项素质,但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因此,加强高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 高校体育现状的调查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女生不到40%,男生不到58%,并且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相对较短,还有29%的女生和38%的男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不足40%。这表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非常低。而且调查中,选择项目最多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慢跑,其中男生占45%,女生占60%,然后男生是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等,女生则是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偏于有氧运动项目,因为,这类项目对运动技能要求不高,所需的场地器材也相对简单,运动比较简单,强度不大。调查中,在大学生只有92%的人知道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仅有45%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据调查,高校大部分体育课都是实践课,而理论课几乎少之又少。有的高校甚至不上体育课的理论课,体育实践课课时占较大的比例,而理论课的课时相对比较少,甚至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了“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体育教学只强调提高学生的体质,而忽略素质教育,脱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没有自我锻炼的习惯,从而导致观念滞后。 其次,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不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田径、篮球、排球等,没有太大的兴趣,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能学习一些具有延续性活动价值,能够适应职业所需,适应社会性发展的运动项目,如网球、台球,交际舞等,以提高生活情趣,发展情商。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加速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提保障。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之中,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从目前情况看,仍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应该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最后,高校体育应设置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其锻炼的动力。

2 高校体育改革的措施

2.1 加强体育基本知识的培养,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

古人云“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扩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使他们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又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验意识和价值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而且对促进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育素质、运动能力以及自我锻炼能力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竞争,培养他们坚强的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既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体育文化的形成。有86.6%的教师认为没有文化,也就成不了体育;没有体育,也就成不了文化。增强体育锻炼知识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特征,营造体育文化的氛围。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课内外都能体验到体育带来的乐趣。这样不仅能够融合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能够在高校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性格豪爽、反映灵敏、力量大、速度快的学生,可以在足球场上得到发挥;性格稳重、刚毅、动作舒展的学生,可在武术项目中展示风采;性格温柔、身体苗条的学生可以在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中展示独特的魅力。丰富的体育项目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提供更多的机会。

2.2 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吴忠魁教授,比较中美基础教育后认为,西方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却是按照既定的要求来规定学生的教育,较少顾及到学生内心的需要、愿望和苦乐。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高校体育也应关注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各种发展空间,使大学生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教育模式。

其次,这种体育教育模式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拓宽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业务素质和完善学科体系。首先,教师要对整个体育学科的知识、技术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扩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次,体育教师还要具备理解和引导大学生的教育规律的知识,保持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校体育教育乐趣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闪光点。体育教师应从传统的注重自己的教学水平,转变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提倡教学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

2.3 使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看作是教师的工作之一,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体育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的延续性。

高校体育教育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和身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进而转化为一种习惯,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他不仅使学生真正掌握了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了体育能力,而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大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体育的广泛普及和经常化,而且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时刻教育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愿望、兴趣和条件,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高校体育还把社会上目前盛行的体育锻炼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对自己感性趣的事物才具有参与的热情。而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参与,则会逐渐养成习惯,从而实现课上与课外的完美结合,并引导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应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主线,把育体、育心、社会需要与学生主体需要、增强体质与终身受益三者结合起来,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2.4 完善高校体育课教程的设置,健全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师不难发现,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身体锻炼的需要,学生总是为体育达标考试而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上体育课的状态是“不用脑子,把身体带来,听老师发号施令,学些简单动作就行了。根本不动脑子和不思考。”高校体育教学仍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仍停留在大学名称、中学内容、小学组织的模式中。所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改革教材,避免教材老化、繁多,教材适应时代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体能的发展。内容要不断增加闲暇运动,尤其是终身体育的内容要不断增加,是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是掌握健康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健康,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改革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设立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考评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学生学习和练习过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结果的质量。再次,重视发展个性,以考促学。学生的个人素质、运动爱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应根据差异来确认目标和评价方法,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制订学习目标。最后,重视对身体素质达标情况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水平等内容的考评。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清华,王爱华.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1(6).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5]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0(2).

[6]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G807.4

A

1674-151X(2011)02-096-02

投稿日期:2010-09-14

王军萍(1978~),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2.049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