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促进策略研究

2011-08-15 00:52:55矫祯玉王思勉
运动 2011年14期
关键词:校园院校高职

矫祯玉,王 宏,于 秀,王思勉

(1.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体育系,辽宁 锦州 121000;2.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3.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4.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理论与方法探索

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促进策略研究

矫祯玉1,王 宏2,于 秀3,王思勉4

(1.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体育系,辽宁 锦州 121000;2.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3.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4.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提出了促进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策略:拓宽宣传体育文化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端正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合理加大体育物质条件的投入,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物质需要;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渠道,激发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建设等,以为繁荣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奠定实践基础。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开展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参与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科学合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广开途径地开展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其发展的催化剂。

1 拓宽宣传体育文化知识的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端正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

1.1 发挥校园广播声音传播的魅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气氛

校园广播可以通过悠扬的音乐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信息的报道传播知识,通过互动平台建立交流,通过采访发表评论等,校园广播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特点,利用其特点,加大国内外体育赛事的赛前、赛中、赛后等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学生获得体育的相关信息,感受体育比赛的魅力,拓宽学生日常生活话题的知识面,增加学生体育观点发表的机会,实现传递体育知识的目的。

1.2 创建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校园学习交流的社区网络平台

校园网是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体育教学、校内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经验交流、校内外体育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社区网络平台。校园网具有超时空性、海量存储性、交互性的特点[1]。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在校园网上创建校内竞赛与体质健康测量、竞技体育的赛事活动与管理规定、学生会的体育社团活动、体育实践活动、最新体育新闻动态、最新赛事公告、校内外体育活动与竞赛的精彩瞬间等,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讨论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

1.3 挖掘博客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体育知识传播的加速器

博客是近些年来走进学生生活的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平台。在博客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发表观点、产生共鸣等,创建体育博客,发表体育比赛、体育基本知识、体育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基本观点,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体育学习的环境,增进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知识学习与自我表现的空间,加速了体育知识的传播速度。

1.4 检查与更新体育知识宣传栏,提升体育知识品位

高职院校体育知识宣传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播体育知识的实物性媒介。体育知识宣传栏的更新速度快、登载内容多、方便快捷,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及时更新体育的实事动态、登载校内的体育比赛新闻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关注体育信息的习惯,增进学生对体育相关知识的认同感。

1.5 制作体育宣传海报与条幅,引起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关注

体育宣传海报与条幅具有醒目、特色、新颖、内容明确的特点。充分利于体育宣传海报与条幅的特点,将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比赛、体育活动与校外的体育相关政策与赛事新闻等简明扼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学生的视觉冲击,由无意到有意地加深学生对体育内容的记忆,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合理加大体育物质条件的投入,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物质需要

2.1 加大资金投入,提倡量力而

行,保持与时俱进

体育物质条件是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育物质条件的好与坏影响着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体育项目的选择、学校体育教学效果等,体育经费是保证体育物质条件的经济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6章第22条有这样的描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年度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2]合理利用学校体育经费,保证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兼顾学校的现实情况,做到“量入为出,切合实际,经济有效,逐个攻破,与时俱进”,才能发挥体育经费在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中的真实效益。

2.2 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现有体育物质资源,奠定学校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创业不忘初心,e农以打造“农业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以农业投入品下行服务的“农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SAAS平台”以及以农产品上行服务的“农产品电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研发,e农SAAS平台已经顺利上线,通过一年多的推广运营,e农已经服务了上百家核心供应厂商以及数千家分销商,并为广大的供应链用户提供了保理及信用卡分期的灵活便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体育物质文化为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3]。辽宁省不同高职院校办学各具特色,造就了学校的体育物质条件和基础不同。因校而异开展体育活动,争办特色体育文化,形成个性的体育文化传统,这就需要:第一,既能充分利用原有物质条件,又能进一步改造与开发;第二,提高体育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发挥一物多用;第三,依据“以体育课为主,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辅,共同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的原则,合理布局。

3 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渠道,激发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

3.1 举办师生趣味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增进师生凝聚力

第一,传统趣味体育活动。传统趣味体育活动是带有一定传统性的、民族性的体育活动,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例如,可以在高职院校内开展师生的太极拳比赛、跳绳比赛、25人绑腿跑等,起到挖掘民族特色,整理民族项目,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二,现代趣味体育活动。现代趣味体育活动具有时代的气息,满足了学生时尚的追求,符合教师健康的理念,体现在活动内容新颖有趣,参加对象广泛(可分为教工及家属、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例如,趣味篮球比赛、自行车赛慢、动力火车、换衣握杆接力赛等,用以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缓解精神压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第三,趣味运动会。高职院校几乎都能实现每年举办一届运动会,那么如果运动会进行改革,从少数人参加的“盛会”真正演变成“全体参与的”的聚会,在这里不完全依靠竞技才能赢得比赛,可以依托学生、教师的运动技巧与才能,最终这种形式的运动会就会成为“特色”,如可以参照“奥运向前冲”、韩国“情书”、抢占60秒等,将运动会游戏化,参与的学生就会相应的增多。

3.2 挖掘各种体育社团、协会、俱乐部的功能潜力,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提升社会实践性

各种体育类的社团、协会、俱乐部都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载体,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课的补充,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充实自我的重要途径。开设符合学生需要的各种体育类的社团、协会、俱乐部能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体育类的社团、协会、俱乐部中担任一定职位的学生,通过组织活动,能锻炼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在体育类的社团、协会、俱乐部中充当会员的学生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扩大学生体育项目的选择,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3.3 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指所有的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把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节日的方式集中展示,形成规模优势,扩大其影响力,充分体现其价值[4]。校园体育文化节因举办人而异、因参与者而异。校园体育文化节分为教师部分、学生部分等,既有团体的传承项目又有特色的时代项目,既有体育文化知识交流的学术研讨又有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体育活动。借此,促进校园和谐、传播体育文化知识。

4 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加强学生体育课的“体育实践环节”,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发展;重视学生的“学术”水平,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建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表奖制度,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的见习与社会实践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4.1 采用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激发体育教师求知欲

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教育水平、科研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教师管理的激励性原则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则与理念,是肯定、强化教师某些思想动机和行为,否定或抑制某些思想动机和行为的有力武器[5]。激励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物质激励(如工资、奖金等)、精神激励(如荣誉、尊重等)、工作激励、目标激励、晋升激励、奖惩激励、榜样激励等[6]。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激励的模式可以是针对教师全体、全面、全员、全程的方式来进行,以避免教师职业倦怠,激发求知欲。

4.2 调动学生主体,加强学生督导管理

学生是高职院校存在的资本和发展的前提,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符合“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适用性人才。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体现的形式多,学生可以发展和锻炼的空间与时间则相对充裕。学生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学生是完全自由不受约束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经验获得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只有在理解了“怎么学”,达到了“我要学”、实现了“我会学”的程度,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因而,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些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成了学生养成习惯、形成正确学习路线的催化剂。

4.3 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管理,保障物质条件的使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是延长其生命周期、节约成本的重要途径。制定体育器材的借用、丢失、损害等管理体制,实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借用登记管理,规定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养护与维修条例等,使体育物质条件有规矩所依,有管理所循。

辽宁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体系。学生的体育观念相对有所提高,体育意识增强,一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也各具特色。但是,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根据本校实际与借鉴其他院校经验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与创办特色相结合,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1]李燕.高校校园网站功能探讨[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赵一平.淮北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1).

[3]曹丽.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体育世界·学术,2008(8).

[4]刘利峰.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

[5]王霞,耿琪.论体育教师管理的激励性原则[J].湖北体育科技,2007(3).

[6]沈雪峰.体育教师管理中激励手段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6).

G807.4

A

1674-151X(2011)11-13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67

2011-07-15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编号1—7)。

矫祯玉(1978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校园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爆笑校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