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艳,王 佳
(1.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9;2.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2)
实验与调查
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俞晓艳1,王 佳2
(1.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9;2.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22)
采用实地调研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交流环境、交流主体、交流内容、交流形式、交流成果5个方面对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北京高校体育交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高校;对外;体育;交流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外交流不仅是我国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的重用渠道。之所以选择北京市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现状为研究内容,是由于北京作为我国首都,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而且还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中心。申奥成功以来,北京高校借助中央给予的各项政策,积极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北京高校与国际社会之间的体育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交流环境的优劣对对外体育交流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外体育交流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
1.1 硬件环境
学校体育对外交流的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体育设施状况。某种程度上,一所学校的对外体育交流乃至体育水准是由其体育设施决定的。体育设施简陋或匮乏就很难保障对外体育交流的顺利进行。欧美发达国家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不仅有利于优化学校空间布局,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
调查显示,目前北京有15所高校拥有27个奥运场馆。其中,6个奥运比赛场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1个训练场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学院等)。这15所高校的27个奥运场馆设施一流,功能齐全,是奥运留给北京高校的丰厚物质文化遗产,均已成为各个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调查进一步显示,这15所高校正是凭借其自身优良的体育设施形成了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主要力量。同时,近年来大部分北京高校较少甚至没有开展对外体育交流活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体育设施薄弱。
1.2 软件环境
稳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良好的国际关系是进行体育交流的前提和基础。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以来,北京市政府加大力度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并着重解决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问题,加速了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进程。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在京常驻外籍人员达106140人,在京常驻外国机构达10981家。北京城市国际化的飞速发展为北京高校开展对外体育交流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由于中央国家机关均地处北京,使得北京具有中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信息、科研等综合资源优势。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体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中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教育部均地处北京,为北京高校开展对外体育交流带来了近水楼台之便。此外,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及世界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体育营销和管理公司IMG(国际管理集团)驻京机构等,都直接为北京开展对外体育交流活动创造了便利,增加了渠道、拓展了空间。由于一定程度上,北京高校的对外体育交流水平更是代表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对外体育交流水平,重要的战略地位亦为北京高校开展对外体育交流赢得了先机。
体育交流的主体是指与具体的体育交流项目直接相关的运作者、体育组织、运动队、体育俱乐部、学校等。由于体育交流有商业体育交流和非商业体育交流之分,所以对外体育交流的主体亦有所不同。
2.1 商业体育交流
商业体育交流是以营利为目的,为满足社会对体育竞技观赏的需求而举办的比赛。调查显示,目前北京还没有一所高校旗帜鲜明地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仅仅有个别体育院校凭借行政、场馆和地理位置等综合资源优势参与了北京市的一些对外商业体育交流活动,如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北京市市属院校,与北京市体育局有着长期的密切联系,承办了北京市体育局委托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体育赛事,其中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已在首都体育学院所属的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馆连续举办了4届。
2.2 非商业体育交流
非商业体育交流是以提高运动成绩、发展体育文化和体育公益事业等为目的的体育交流活动。调查显示,目前北京高校绝大部分的对外体育交流活动属于非商业体育交流。交流目的主要是吸收和借鉴体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以及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交流主体是学校体育方面的有关行政领导、运动队、运动员、普通大学生、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等。
调查进一步显示,目前北京高校在对外体育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和中心地位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其中,北京体育大学更是北京乃至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体育交流的领头羊,仅以北京奥运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就有91名师生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有24人担任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技术官员工作,有6000多名学生参与了11大类40个项目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和开闭幕表演工作。北京体育大学训练场馆群是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训练场馆群,共设8个场馆,奥运会期间承担了足球、排球、现代五项、体操4个竞赛项目的训练服务任务。北京体育大学有100多名北京体育大学的教职人员在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中任职。
国家体育总局还为北京体育大学各学科的教师提供了各种涉外学习培训机会,如在赴俄罗斯体育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法国巴黎体育学院等世界知名体育学府的考察团中都为北京体育大学留出学习名额。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单位,是中国高等体育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国家体育总局在接待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体育官员或国际体育组织的高层领导来访之后,视情况常常会安排对北京体育大学进行参观或访问,使来访者能够近距离了解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现状、水平和成果。此类外事接待任务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外事交流中占有很大比重。
体育交流的内容是指交流的主客体之间进行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体育交流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是一所高等院校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3.1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体育发展水平的集中代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竞技体育交流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技术理论两大方面。调查显示,竞技体育交流在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中所占比例较少,但确具有点睛之笔的功效。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作为专业体育院校,主要参加了竞技体育中的乒乓球、举重、体操、游泳、跆拳道、羽毛球等,尤其是北京体育大学在这些运动项目上更是有着丰富的教学、训练、比赛和科研经验。
调查进一步显示,北京普通高校中一些拥有1只乃至1支以上高水平运动队的综合性院校,其对外交流的交流内容是竞技体育中的足球(北京理工大学)、篮球(清华大学)、排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羽毛球(北京交通大学)、乒乓球(北京大学)、橄榄球(中国农业大学)、跳水(清华大学)、田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术(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赛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运动项目。
3.2 民族传统体育
调查显示,北京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交流以武术和气功为主,涵括有各大武术拳种、太极柔力球、毽子、空竹等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武术最具代表性,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每年均有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超过500人次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参加短期武术培训。
3.3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交流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两部分。调查表明,目前北京仅就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对外交流的高校有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和清华大学。体育教学交流又以体育理论教学交流为主,体育技术教学交流次之。而课余体育交流则主要是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交流。
3.4 体育管理
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大赛相继在北京举办。相应地,国际体育赛事的管理和运营问题得到了空前重视。调查显示,近年来北京与国外联合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有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和清华大学。其中,北京体育大学与美国俄亥俄大学(全球第一所开设体育管理课程的大学)于2004年开始联合培养中国体育产业的领军人物;首都体育学院于2002年联合北京市体育局、悉尼科技大学和其下属英世企公司共同成立了北京-悉尼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培训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03年8月5日联合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共同启动了体育管理硕士项目。
3.5 体育信息
2005年5月19日,以“体育信息的价值——面向2008北京”为主题的第12届世界体育信息科学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开幕。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体育信息专家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围绕奥运会和国际比赛的信息服务、体育档案和数字化、体育统计标准和服务、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体育信息、体育信息的未来需求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交流形式是指交流主体之间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4.1 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交流的内容包括礼节性访问、行政性访问等。调查显示,参观访问约占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52%。礼节性的友好访问和参观又多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安排进行。调查进一步显示,参观访问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职业、身份千差万别。其中,既有国外元首、政要和皇室成员,又有普通民众;既有体育明星,又有普通运动员;既有国际体育组织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又有学校师生。研究还发现,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中的参观访问多为官方指令行为,民间参观或访问活动较少。
4.2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交流又可细分为会议、讲座、论坛、科研合作等交流形式,其中会议交流最具影响力。调查表明,近年来北京的一些高等体育院校举办、承办和参加了较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如北京体育大学举办或承办的世界级体育学术交流活动有第12届世界体育信息科学大会(2005年5月)、2007国际教练教育委员会全球教练员大会(2007年8月)、第4届中外校长体育论坛(2008年11月)等。此外,北京体育大学每年进行的涉外互访讲学和学术会议更多达上百起。又如,首都体育学院承办的世界级体育学术交流活动有2006年国际体育学术大会(2006年11月)、第1届国际跆拳道学术大会(2007年5月)、2008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术大会(2008年8月)等。
4.3 比 赛
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被不同政治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所普遍接受。调查显示,目前北京高校参加的对外比赛既有世界级(奥运会等)的体育顶级赛事,又有洲际级(亚运会等)的体育盛会,但更多的是,中外高校间的友谊比赛。相对于正规竞技赛事的个别性,友谊赛更具广泛性,更能有效地促进中外学校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
5.1 对外体育交流日益频繁
调查显示,北京奥运周期内,整体上北京高校每年都有少则上百批次、多则五六百批次四五千人出访或来访。以北京体育大学外事处统计的2006年来访和出访数据为例,即可一窥端倪:来访3769人/次;出访211人/次,交流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5.2 成绩斐然
据不完全统计,申奥成功以来,北京高校在对外体育交流中共获得世界级体育比赛奖牌110多人次,亚洲级体育比赛90多人次。此外,北京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在世界级的学术科研活动中有30余人次获奖,在洲际学术科研活动中有40余人次获奖。
5.3 传统交流项目
调查显示,北京高校经过多年的对外体育交流,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传统交流项目,如北京体育大学已举办了9届国际武术太极拳锦标赛交流大会、仅日本无限太极拳协会就已20余次组织访华团来校学习访问;首都体育学院已连续举办了4届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邮电大学连续承办了5届北邮-富士通国际大学生围棋赛。
5.4 丰富对外体育交流经验
北京奥运周期内,北京高校频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尤其是北京部分高校通过承担奥运场馆的比赛和服务工作,在体育竞赛组织、接待、交通、新闻宣传、信息技术和安全保卫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体育交流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高校还通过对外体育交流使自身的学校体育体系发生了改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清华大学通过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所培养出的世界级运动员胡凯,胡凯的成功不仅为北京高校的对外体育交流树立了榜样,而且还为全国高校的对外体育交流指明了道路。
6.1 结 论
6.1.1目前,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整体呈现出日益频繁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格局,广度和深度都有新的突破。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重大国际体育交流的组织、接待、运营、管理和安全保卫等诸多方面,部分北京高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形成龙头示范作用并辐射到全国高校。
6.1.2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有着优越的交流环境;交流内容涉及到参观访问、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术科研、体育管理、体育信息、合作办学等诸多方面;交流形式丰富多样;交流成果成绩斐然。
6.1.3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交流主体主要集中在一些综合资源较好的重点高校。这些拥有雄厚行政资源、教学资源和场馆资源的重点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交流活动,不仅通过体育交流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而且还提高了师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6.1.4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已形成了一些传统交流项目。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传统交流项目还远远没有将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6.2 对 策
6.2.1整合北京高校的学术科研力量,建立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研究中心。设立北京高校国际化发展基础研究项目,以基金为依托,委托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有着较好基础的一些单位,并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聘请专家学者,请他们来为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发展献计献策,给出科学的论证,拿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真知灼见,使北京高校的丰厚奥运遗产发挥更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6.2.2成立北京体育外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整合北京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体育大学或院系之间的合作,延请国内外体育交流方面的专家、学者,着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体育外事人才,尤其是国际体育赛事策划、运作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6.2.3相关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支持,加大资金扶助,不断拓宽对外交流的渠道。继而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北京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学术科研的水平。
G807.4
A
1674-151X(2011)11-07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39
投稿日期:2011-06-23
俞晓艳(1981 ~),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