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玲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8)
金牌背后的“体弱”
张艳玲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 丹东 118008)
编者按:当一部分所谓学者、专家大谈让人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论时,我们可敬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们在一线辛勤耕耘,他们少了一份浮华与焦躁,多了一份务实与冷静,他们把孩子们的体质健康当作事业的终极追求。常年累月的孜孜探索,汇集也蕴藏了巨大的创造力,点滴话语、一个教法创新、一次理论反思……无不闪烁着实事求是与智慧的光芒。
《阳光心语》专栏,就是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开辟的一块“自留地”,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可以在这块地里展现出来,课堂内外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在这里倾诉,实践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在这里反思,对学校体育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突破中小学体育的桎梏,寻找学校体育发展新路;这里没有权威,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这里我们自由平等。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专栏办成体育教师谏言献策的场所,搭建集思广益,商榷争鸣,知识共享的平台。
广东亚运会圆满的结束了,199枚金牌确实让国人感到自豪,但冷静过后思考一下,这199枚金牌是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吗?是啊,中国太厉害了,厉害得韩国人大喊,“这哪里是亚运会,分明是中国运动会。”厉害得那些亚洲小国怒言,“下届不陪他们玩了。”厉害得日本人大笑:“他们就竞技厉害,国民体质弱得很,没用。”
新华社体育部高级记者杨明针对亚运会首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大把夺金的强势,所发表的一篇短评——《一骑绝尘的思考》。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大网友与亚运会体育代表团的强烈PK。
以杨明为代表的广大网友的一方认为,金牌拿太多并非好事,一则会导致亚洲体育失衡,二则会引导本来就畸形的中国体育走向极端。呼吁应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
而中国体育代表团则认为,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竞技体育是反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确实能够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清楚地记得,当时国内各大媒体在报道这场大PK时,都采取了中立态度,当起了和事老。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时间不恰当,亚运会刚刚开始,如果媒体一边倒向“愤青”,会影响体育健儿们的士气。如今,亚运会已完美收官,相信这时候不会有人说影响士气之类的话了。此刻,作为愤青网友的我们也可以一吐为快了。
在大PK中,一网友说:“在中国,运动会就是一群需要运动的人,傻兮兮的在那比赛。”笔者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的专业运动员确实该休息下了。一些专业运动员给笔者最深的印象便是男性冲动、女性长胡须。在食堂排队打饭时,他们经常会因一点口角而大打出手。一些女运动员体型男性化,不细看就是一名男孩。
因学体育,每名专业运动员在训练中会遇到“成绩提升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服用兴奋剂,二是超负荷训练。所以,很多专业运动员不是生理系统紊乱、女性出现男性特征,便是一身伤病。同时,这些专业运动员从小便进入各地的业余体校,其文化课就相当于中小学生的水平。
怪不得一位从事多年体育工作的工作人员曾感慨:“选苗时,就挑能吃苦的农村孩,家里本来就穷,如果再出不了成绩,成不了名,文化水平又低,他们退役后多数会沦为社会上的‘混混’,一些女孩甚至连找对象都成问题。”
再引用的PK中一位网友所说,“金牌确实带来骄傲和尊严,但也会成为昂贵的遮羞布,像钻石胸罩,遮住黑瘦的胸骨。”
杨明的《一骑绝尘的思考》中有几组官方数据,“目前,中国有1.6亿人是高血压,1.6亿人高血脂,有2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的学生是小四眼儿。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
看看这组数据,再比比咱们亚洲绝对第一的金牌总数,让人觉得确实有点讽刺意味。怪不得有网友调侃,精明的日本人在大笑,“金牌再多,没用。”
现在再想网友所说的一些话,实在是精辟。“一群需要运动的人,在那看;一些需要休息的人,在那拼命地跑。”“年轻人睡觉,中年人觉醒,老年人在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已迫在眉睫,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吧。(2011-01-29)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30
1674-151X(2011)06-066-02
张艳玲(1976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