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孟
(山东寿光市台头镇第二初级中学,山东 潍坊 262700)
教学案例
体育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案例剖析
马宗孟
(山东寿光市台头镇第二初级中学,山东 潍坊 262700)
课堂上,教师根据备课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是比较顺利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巧妙处理,选择最佳教学策略,使突发事件服务于教学,同时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案例1:一次篮球课,内容是运球急停跳投及其在比赛中的应用。教师讲解示范完毕,让学生自愿结合,分成4个小组进行练习。其中,一个技术较好的男生组,在练习了几次之后,就分组进行半场4对4对抗比赛,并且还安排了两个裁判,其他3个小组的大部分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进行模仿练习,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找不到门路,看到他们比赛,便立足观望。这样,一个安排合理有序、自主合作的练习过程,无形中被这一组“积极”的学生打乱了。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叫停了这组同学的比赛,然后让他们按先前的布置进行练习。结果这组同学只好又无精打采地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不到哪里去。
策略1:伺机而动,巧妙引导,投情入境。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练习方式的改变而重组自己的教学方法。真实的体育教学源于课堂、贴近学生,课堂上常常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如能及时把握,伺机而动,巧妙引导,投情入境,常常会使“污点”变“亮点”,变不利为有利,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案例1中敘述的教学情境,教师看到那组技术较好男生的比赛,针对当时的教学情境(技术好的已经非常熟练,技术差一点还找不到门路)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看,这组男同学他们不但已经掌握了急停跳投的技术动作,而且还正试着把所学的技术动作应用到比赛中去,下面给他们3分钟的展示时间,我们来观察学习,看在这有效的3分钟时间内,他们每人用了几次急停跳投,看看他们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有效,还没有找到感觉的同学也观察学习一下,好不好?”这样一来,不但给这组技术较好的男生一次展示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同时也给其他的学生一个观察、模仿、学习的机会,更是技术学习-练习-应用的一个示范。3分钟比赛完毕,教师、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对这组男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远比硬性停止他们的比赛,要求他们按教师的布置进行练习的效果好得多。这不但是巧妙地利用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也是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一个体现。
案例2:一节发展跳跃能力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是用一张纸为教具,让学生利用教具分组进行创新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把纸放在地上为标志物,进行跳跃能力练习方法的创新。预计学生能摆出各种图形进行单脚跳、双脚跳、前跳、后跳、侧跳等形式。可上课不久就起了风,当学生进行创新练习的时候,刚刚摆好的图形,一阵小风就让学生的努力付之东流。有的小组为了不让风吹跑,采取分工,一小组用手按住放在地上展开的纸,另一小组练习,这样一来,练习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师在一旁正束手无策,突然发现在操场边上有一堆小石子,就引导学生用小石子把纸压住,结果课虽能勉强上进行下去,可是教学气氛与效果可就差远了。本来一堂设计较好的课,就这样被一阵小风吹乱了。
策略2:随机调控、因势利导、化解尴尬。随机调控、因势利导就是随着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利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找出现场环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根据现场环境与教学内容、方式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的练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然向教学目标靠近。如在案例2中,当风起的时候,教师应该迅速找到现场(放在地上作为标志物的纸被风吹跑)与教学内容(单脚跳、双脚跳)及教学目标(发展跳跃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的精神)之间的联系。纸放在地上被风吹跑,怎样不被风吹跑?可不可以把纸拿在手里?大家相互服务,每个人又能得到练习?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纸类经典游戏《鲤鱼跳龙门》,两人做蹲起,一人进行单脚或双脚跳,3人同时进行练习;《跳跳龙》,-小组同时为两人服务,同时小组成员人人进行练习。进行巧妙引导,由学生的感悟(纸放在地上展开做标志物)切入,从学生的亲身体验(一小组将纸用手按住,另一小组进行练习)入手,从学生的困惑问题(摆好的图形被风吹乱,怎样不被风吹跑?)入手,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自然向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靠近,因势利导、化解尴尬。然后,教师再根据课堂的进度及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控课堂的气氛、节奏,灵活机动的推进教学,合理驾驭课堂。
案例3:一节快速跑的课,教师设计的游戏是“快种抢收”,游戏时教师只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采用接力的形式,一人种一人收。在第一轮比赛中,其中有3个小组都是第一人去种,返回后第二人去收。但有一组却是第一人去种,接着第二人就去收,两人一起返回,交给第三人再去种,第四人紧跟着就去收。结果这一组仅仅用了其他3组一半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比赛任务,欢呼雀跃,其他3组却不高兴了,一致说这一组同学不守规则,投机取巧。学生们争的不可开交,老师也束手无策,最后只好用哨子制止争论,又重新按大部分学生的做法进行比赛。但教师在第二个班上课,当出现上述问题时,他是这样来引导的:“同学们,你们想,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一人种一人收,怎样种、又怎样收老师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各组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务。”相信这样的引导不但让先进得到赏识与表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启发,还化解了课堂争执,调控了课堂,一举三得。结果,在第二次比赛中出现了以下3种情况:第一种采用的是一人种,一人接着收,然后两人一起回来与第三人进行击掌;第二种是当第一人种的时候,第二人迅速跑到对面等第二人种完之后,从队伍的远端向近端收,由少到多;第三种是一队直接分成了人数相等的两个组,一个组负责种,一个组负责收,类似迎面接力。
策略3:借机施教、激发思维、深化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术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或在学生的争论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也就是说,课堂上由于教师或学生的失误或思维的不同,会出现与教学设计不相符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中学生的思维状况、练习情况,借机施教、激发思维、深化认识,有时甚至改变教学计划,以期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
案例3中,一种情况两种不同的引导方法,出现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第二节课的引导方法就是老师那巧妙的借机,借一组同学的“取巧”,进行施教,不是让各小组去找别人的不足,而是让他们讨论失利的原因,是根据经验与教训、根据他们的体验去讨论,目的明确,学生的这一讨论,那是大家智慧与智慧的启迪,就会迸出创新的火花,4个小组3种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科学、快捷。学生的争执没有了,教师的课堂丰富了,这样的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练习、思考、探究、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G807.0
A
1674-151X(2011)06-10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50
投稿日期:2011-03-19
马宗孟(1963 ~),中教一级,大专。研究方向:体育课堂教学、田径业余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