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浩
(武汉体育学院艺健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9)
理论与方法探索
竞技健美操体能属性与结构特征
刘 浩
(武汉体育学院艺健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79)
结合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实践,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结构特征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在归纳其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分类及结构特征。
竞技健美操;体能;属性
体能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热点,然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目的体能相关研究却略显薄弱。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因其高度的技能主导性特点,各子因素之间呈现出高度的融合,技术上的复杂性及专项特异性使其相关的体能研究带有较大的挑战。竞技健美操体能对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水平训练阶段的技能发展水平,竞技健美操相关的体能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其专项训练理论,并指导其训练实践。
2.1 研究目的
本文以运动训练相关理论为支撑,结合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实践,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结构特征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在归纳其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以其专项技术特征对竞技健美操体能进行分类,分析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及结构特征,从而理清专项体能训练思路,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化水平,在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同时,丰富专项训练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运动训练和体能训练相关的著作及文献,为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
2.2.2 逻辑分析法通过归纳、演绎、分类等逻辑方法,结合理论和训练实践,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系统、内涵和外延等基本属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专项体能的结构特征。
3.1 竞技健美操的项目及技术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技能类表现难美项目,运动员以创编的成套动作参赛,以国际规则为标准进行评分,国际规则是项目规律的反映和发展的指南,在FIG2009-2012版国际规则中,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定义是:“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能连续表现连续、复杂、高强度动作成套动作的运动项目,该项目起源于传统的有氧健身运动:成套动作必须通过连续的动作组合,展示运动员的柔韧性和力量、七种基本步伐的多样性操化动作组合、结合难度动作完成成套动作的竞技能力。”[1]成套动作的时间为单人操90s±5s,混双、三人、六人操项目成套动作时间为105s± 5s。
从技术上分析,一套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要素包括难度动作、操化组合动作、过渡连接动作、集体项目配合动作4类动作,即在规定的比赛时间里连续不断地、高强度地完成具有竞技健美操特色的成套动作,在地面、站立、空中不同的空间里连续展示动力性、静力性、跳跃和平衡的难度动作技术和以7种步伐为基础、上下肢协调配合的操化组合,并在不同的空间里以流畅、新颖的过渡连接把这些难度动作和操化组合完美地衔接起来,在双人或集体项目中以默契的配合突出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使成套动作与伴奏音乐达到和谐统一,充分表达成套动作和音乐的内在主题与艺术价值,从而展示运动员出色专项能力的竞技体育价值。
运动员是表现成套动作的主体,在90s±5s或105s±5s的时间里,“连续、复杂、高强度”地表现成套动作,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而出色的体能,从成套动作时间上看,竞技健美操是以糖酵解供能系统为主的3个供能系统联合供能,在运动素质上,要通过成套技术动作展示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这种综合的竞技能力包含了中枢和多个身体部位参与的完成难度动作、操化动作组合等多种复杂动作的能力,这必然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的力量、柔韧、耐力、速度和协调能力,在定义中,“力量和柔韧”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3.2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基本属性
体能概念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概念,对于体能概念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涵盖了从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和心理因素及环境等体能系统的各个层面。竞技体育体能内涵包括以下3点,即以人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为基础;以各种运动素质为表现形式的能动、综合和特异地呈现出的运动能力;受到遗传、环境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外延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2]。
体能概念是竞技健美操体能概念的上位概念,竞技健美操体能的内涵与外延具备体能概念的一般属性。竞技健美操体能是以适应竞技健美操项目特点的人体各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为基础,以竞技健美操专项运动素质能动、综合、特异地表现成套动作的运动能力,竞技健美操体能同样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外延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把体能系统做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个子系统,将竞技健美操体能系统进行定位。其外延中与竞技能力相关的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都是体能这个集合体中的个体,体能与这些个体的关系是真包含的关系,而个体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交叉关系。身体形态和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运动素质是最核心和外在的体能表现形式。
除了具备体能的一般属性,竞技健美操体能还具有带有自身项目特点的特殊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2.1 专项特异性竞技健美操的专项特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竞技健美操属于难美项群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形态之美是实现项目本身审美价值的要求。身体形态不仅反映着身体生长发育水平和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也影响着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与发挥。第二,竞技健美操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专项训练的适应性结果。竞技健美操要在90s或105s左右的成套时间里连续表现高强度运动能力,在能量供应上以乳酸能供能系统为主,人体的要求在这种竞技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功能,各类相应的力量、柔韧、耐力、速度、灵敏等运动素质的训练必然要表现出与专项技术特点的高度契合,表现出专项特异性。
3.2.2 运动素质要求的全面性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中,包含了难度动作、操化动作、过渡连接动作、配合动作4大类动作,难度动作包含了4组难度共355个难度动作,成套动作中所选的难度动作要求涵盖4组难度动作。这些难度动作及操化动作从空间上看,包含了地面、站立、空中3个空间,从关节和各环节运动形式来看,包含了围绕垂直轴、矢状轴和额状轴的运动,动作完成的基本面包括了在水平面、矢状面和额状面的运动,动作完成形式的多样性需要身体多个部位、多环节、多肌肉群的不同形式、复杂的协同工作。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成功完成预定的难度动作,必然需要有全面的运动素质作为基础。
3.2.3 高度的核心部位控制能力身体姿态的控制技术是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色之一,身体姿态控制是指在整套动作过程中,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多变,整个身体要求始终控制在标准健康位置。身体控制技术在整套动作过程中的不同动作形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在操化动作中主要表现在颈椎、胸椎、腰椎在保持正常生理曲线的情况下要挺拔,四肢依具体的动作要求在相应的位置上。在难度动作中,主要表现在完成不同难度时身体重心的协调与平衡控制能力。这些技术特点决定了核心部位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解剖学的角度上看,人体的核心部位包括了腰椎、髋关节和骨盆,他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肌群上包含了盆带肌、大腿肌、背肌、腹肌、膈肌等肌群肌肉,这些肌群在人体重心的稳定与变换、力量的传递、控制与整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体能中需要有高度的核心部位控制能力。
3.2.4 体能与技能的紧密融合与可控性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本质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和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竞技健美操运动技能属于闭式运动技能,完成具体的动作时,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在训练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反馈路径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可控性较大。运动技能的提高需要神经系统的高度参与以形成复杂的系统的运动条件反射,能动地建立神经—肌肉联系,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中,技术动作的完成,相应的技术和运动素质是必备的基础,技术与素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难度动作的训练中,不同组别、系数的难度动作对于运动素质的需求是不同的,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系数的难度动作的标准完成是进行高系数难度动作训练的基础。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储备数量与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是紧密融合的。
3.2.5 动态性与阶段性运动训练的本质在于有机体对于负荷的应激和适应机制,运动员体能的提高及竞技状态的形成也是在这种训练刺激-疲劳-恢复的螺旋循环中实现。运动负荷的刺激对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机能状态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这种打破平衡-平衡重建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运动员体能及技能的发展也就具备动态的特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的变化依比赛任务及周期安排的不同而变化,竞技状态形成各阶段中体能具有各阶段的特点,另一方面,竞技健美操体、技能的高度融合性使体能发展在不同的技能形成阶段也有区别,在技能形成的初期,体能以基础保障的作用促进技能的形成,在动作自动化阶段,熟练的动力定型使体能出现节约化的现象。此外,技术环境的不断提升,以及4年为周期的国际竞赛规则变动,都将对体能的发展产生阶段性的影响。
3.2.6 非衡互补性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能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构成体能各个因素的功能是有差异的,这就会导致各因素间动态的互补与协作,各个因素的发展也将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如同在优秀运动员中普遍存在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与补偿效应一样,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构成中也存在着这一现象,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包含了四大类,每一类中又分为不同的小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与运动素质各异,在其体能的发展中,不可能理想地涵盖到所有难度的所要求的水平,必然存在着非衡互补性,这就启示在成套动作的编排及体能训练中,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取长补短,从而整合各相关因素取得理想的体能状态及竞技状态。
3.2.7 评估的复杂性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评分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运动成绩的获得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从运动员表现上看,完成复杂技术动作需要体能、技能及心智能等多种能力的融合,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参与和运动素质的配合,表现出整体性特点。对于运动员体能的评估,不可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评判,往往先要在经验基础上进行主观的定性判断;另一方面,技术的复杂性及体能的个体差异性为高优指标的选择带来一定难度,同时,随着科学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指标也正不断更迭,这使得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能的评估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3.3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体能的分类有多种,我国目前的训练理论中,按照与专项的关系,一般把体能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3]。在竞技健美操中,相应地也可以划分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一般体能即基础体能,是运动员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柔韧、耐力、速度、协调等运动素质。专项体能是与专项关系紧密的运动能力,是有选择性的基础体能,同样也是以在专项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素质,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为了认识的方便,根据身体完成竞技健美操特定专项动作类别的不同,本文把竞技健美操的专项体能分为难度动作体能、成套动作体能、过渡连接动作体能和配合动作体能,这些动作的体能基础是以不同的力量、柔韧、耐力、速度、协调等运动素质有选择地、能动、综合、整体地予以呈现的。
3.4 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的结构
3.4.1 力量素质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力量素质的强弱,通过力量练习,可以使肌肉在生化、形态和协调机能上发生变化,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力量素质是获得运动技能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竞技健美操任何一个难度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上肢、肩部、手腕、腰背肌及下肢的力量。通过力量练习,使与技术相关的肌群力量得到增强,良好的力量素质能展现技术动作的力度及活力,也是身体姿态完美控制的核心。从竞技健美操项目特点出发,与项目的密切相关的力量类型是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爆发力、相对力量,表现为起跳、转体、落地、支撑、落地成俯撑、平衡、姿态控制的能力。
3.4.2 柔韧素质竞技健美操中,柔韧素质表现为以主动性柔韧表现踢腿、旋腿劈腿、动作幅度控制能力。没有柔韧素质,就没有动作的幅度。动作幅度能使动作达到预计的成套设计效果,增强动作的美感和表现力;在成套动作所规定的难度中,要求有多样化的柔韧难度。柔韧素质是掌握技术动作的重要条件,对于充分发挥肌肉力量,合理地掌握技术动作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柔韧类难度是成套必选的难度,在其他组难度中,柔韧素质的作用在于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必备条件和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
3.4.3 速度素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的速度分为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从接受刺激到机体做出反应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如对音乐的反应速度,及在运动中节奏变化时的反应能力。移动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位移的距离,成套动作要求单人项目运动员在7× 7m,混双、三人、六人项目运动员在10 ×10m的场地范围内以多种路线在场地内移动,这需要运动员要具备与音乐节奏相适应的位移速度;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操作时间。在竞技健美操中,速度素质是完成难度技术动作和表现动作活力的关键素质,例如,不同平面的手臂和腿在水平面上的快速移动变化,在训练中,快速完成复杂协调的技术动作及力度感的体现都需要速度素质。
3.4.4 耐力素质与竞技健美操项目关系密切的耐力是全身耐力,全身耐力是可以使运动员快速轻松的完成成套动作及训练比赛所需求的综合能力。竞技健美操的成套动作要求在90s±5s(单人项目)和105s±5秒(混双和集体项目)时间里连续高强度地完成涉及全身多个部位的地面、站立、空中的难度、操化、过渡连接、配合等技术动作,并在比赛时间内,高质量地展示力量性和艺术性的表演动作,这对运动员的全身耐力是个严峻的考验。根据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的来源和动作内容可以将耐力素质分为力量耐力、速度—力量耐力、协调耐力、有氧和无氧耐力。
4.1 竞技健美操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子系统,是以身体形态和机能为基础,以专项运动素质能动、综合、特异地表现成套动作的运动能力,其外延中身体形态、机能、运动素质等内容是交叉关系,身体形态、机能是物质基础,运动素质是最核心外在的表现形式。
4.2 竞技健美操体能的基本属性有专项特异性、运动素质要求的全面性、高度的核心部位控制能力、体能与技能的紧密融合与可控性、动态性与阶段性、非衡互补性、评估的复杂性等。
4.3 竞技健美操专项体能以难度体能和成套动作体能为主,在运动素质上的表现为以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快速力量为主表现起跳、转体、落地、支撑、落地成俯撑、平衡、姿态控制的能力;以主动性柔韧表现踢腿、旋腿、劈腿、动作幅度控制能力;以无氧供能为主的混合供能的成套动作耐力;以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为基础的音乐应答、移动、全场移动能力及高度的协调能力。
[1] 国际体操联合会.竞技体操国际规则(2009~2012),中国健美操协会.
[2] 刘浩,逻辑学视角下体能概念的整合,体育学刊[J].2008,9(15).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G831.3
A
1674-151X(2011)06-05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6.027
投稿日期:2011-02-03
刘浩(1979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