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远 谢业雷
(1.浙江农林大学体军部,浙江 临安 31130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
李吉远1谢业雷2
(1.浙江农林大学体军部,浙江 临安 311300;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重要的是要正确分析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其内涵及外延表现在传统武术中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承人文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组成的“文化空间”。要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要加强传统武术的地域生态文化环境保护、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文化空间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念 传统武术 保护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热兵器时代的到来,西方体育思想对以古老东方文明为背景的传统武术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武术赖以存在的文化肌体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近代以来遭受国内竞技武术一花独秀和外来武技洪水猛兽般的双重挤压,始终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遇,使得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中国传统武术越发步履蹒跚,发展的脚步不仅踯躅难行,而且濒临迷失方向的危险,失去发轫之初的那份坚定和执着。面对着进退得失、四顾茫然的处境,一面承袭着传统,一面向往着未来;一面萌动着“现代化改革”的意识,一面依托着民族情感;在艰难的征程中交织着文化错位、心态失衡的情绪焦虑,感受着价值分裂、认同丧失的本体痛楚,承受着无可回避的理想冲突与意义失落的精神迷茫[1]。
在传统武术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土壤不断嬗变下,其传承和保护被迫切地提到每一位珍爱传统武术的学者和众多爱好者的面前,它急切需要一种适应当代社会及时代需求的传承理念和保护策略。近年兴起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及其理念,无疑可以给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因为传统武术本身就是“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2]。
要想借鉴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对传统武术进行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寻找当代文化生态剧变下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必须首先弄清传统武术有哪些属性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概念和理论,并联系传统武术的实际,提出可以实践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目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武术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简单的移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条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的深入分析较少。然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内涵、外延的深入把握,才是我们真正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中的第2条有这样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3]。在《公约》中,我们特别注意到这样的语句:“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遗产得到创新”、“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这对我们认识发展范畴中的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及其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一个关键问题首先是要取决于我们如何认识传统,是把它当作僵死、封闭的东西,还是当作发展、开放的东西;其次,取决于我们对传统的态度,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或者相反,抛弃传统、割断传统,还是通过辩证的扬弃来发展传统。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其定义: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4]。世界文化遗产网对其定义: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涵盖的三个层面:(1)“非物质形态”,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物质形态”,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器具、实物、工艺品等;(3)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全面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与研究领域。
关于“非遗”的内涵,国内学者对此有广义和狭义层面的研究,广义的“非遗”概念,应该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除了“遗产”一词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外,所谓“非物质”一词包容量也是极大的。非物质除了与人体相关(当然,某种意义上,人体也是物质的一种)外,我们很难再找到别的对象。所以,非物质遗产除了特定的口头文化外,就是指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承人文化。狭义的“非遗”则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希望予以保护的范畴,即:口头传统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5]。这个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具备一定的概念和对象的弹性。
“非遗”的外延实际上包含三个层次:(1)广义的与物质遗产、遗址、遗迹、文字典籍等对应的无形遗产、口头遗产、非物质遗产;(2)狭义的以民间文学(口头遗产之重要主体和组成)、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传统表演艺术、民间科技、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工艺等为内容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3)以狭义的“非遗”之精华为主体,以广义的但处于濒危的“非遗”为补充,此二者被列入代表作名录时分别以“代表性”和“濒危性”为界定标准。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主要表现为:对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传统武术中部分融入民俗活动的表演,如舞狮,传统套路、技艺,武术口述史等归入“非物质形态”;传统武术的器械、拳谱、遗物等归入“物质形态”;与传统武术有关的遗迹、传承人、传承制度、地域环境等组成的文化空间是传统武术传承保护领域重点。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外延表现在传统武术中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承人文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组成的“文化空间”。
传统武术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等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在具体的保护时应当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而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近年来在全国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使部分传统武术得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中,在“杂技与竞技”类中,少林功夫、武当功夫、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以及沙河藤牌阵赫然其中。近年又有一些传统武术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的蔡李佛拳,陕西的红拳等。结合传统武术的实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要贯彻整体性原则,要考虑传统武术传承特殊的“本真性”、“活态性”及“人本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是完整地、整体地施以传承、保护,不能是片面、分割、单一的保护,不仅仅是某些传统武术的套路,还是包括传承人、门派口述史、民间传说、器械、功法、拳谱以及相关的遗迹的文化整体。传统武术随着社会文化的某些变迁也应该是真实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是族群自然发展主动选择的,是群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的传统武术,不是人为扭曲的伪传统武术[6](打着传统的招牌,但在劲力、风格、技术规范和技击要求己经与真正的传统武术相去甚远,故称之为“伪传统武术”),要真实、全面、活态地保存并延续传统武术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传统武术是活态的、动态的、实践的,总之传统武术是一种俗文化,多生存在民间,是一种生活的文化。传统武术多和民俗结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传统武术如果脱离了生活,成为可供他人观赏、表演的纯粹作秀的形式,那传统武术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和活力,如一些传统武术之乡、古村落、遗迹等,仅保留下一个空壳,而没有了习武练拳的乡人,就只能算是一个供游人参观时表演的“舞台”。
在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嵩山少林寺在这方面就做出了较好的尝试,其将少林功夫定义为“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7],这是一种保护传统武术的远见卓识,也符合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传统武术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为此传统武术的继承与保护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把它看作为一场临时性的运动。要坚持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抢救”、“保护”、“利用”传统武术的目的是为了它的“传承发展”,但传统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变化,另外传承者也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学养等进行再创造,为此就需要处理好保持“本真性”和追求“创新性”的张力平衡。
传统武术传承重要的是师徒传承制度及“口传心授”的方式等传承文化空间的保护。武术是艺术,更是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是整体的、全面的。单纯的技术传承只是武术整体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以“教育”为传承的首选,以进入学校为传承的重要途径。戏曲、武术等项目都在不遗余力的进行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文化艺术类项目进入学校只是重于“传播”而非“传承”[8]。单从技术的角度讲,通过学校的教育一定是培养不出“传人”的,武术技术的整体传承一定要“师徒传承”、“身传心授”,经年累月,才能保证源远的武术实现流长。在此方面,武术更等同于“中医”。“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医亦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中“文化空间”的提出使我们对武术文化整体传承的认识迈出了新的一步。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这些活动是有规律的、约定俗成的文化活动场所。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及“口传心授”的方式是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而武术传人是武术文化存在的根基。武术属于技艺性项目,其技术与文化都是无形的、活态的、动态的存在,任何物质的(如博物馆)、静态的(如书籍)的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文化的流逝。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传承人的保护是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关键,其实,传承人本身就是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内容。[8]
“原生环境对无形文化遗产产生和存在至关重要”[9],“生态类型对各民族体育文化形成的作用不可低估”[10]。多种多样的传统武术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是区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原生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状态对传统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依附于一定的民族、群体、个体或区域,如齐鲁武术、中州武术,岭南南拳,以及东枪西棍,北弓南弩等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我们应当注意到传统武术的地域性特点,加强对传统武术原生态的保护与研究。在传统武术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如陈家沟、嵩山少林寺),要进行动态整体性的保护。
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重要的是要正确分析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外延表现在传统武术中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即传承人文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组成的“文化空间”。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意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性保护,不能人为地割断传统武术与生态环境以及与文化整体的关系,要注重传统武术传承的“本真性”、“活态性”、“人本性”,真实、全面、活态地保存并延续传统武术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并防范“伪传统武术”的出现。要加强传统武术地域生态文化环境保护及传承制度和“口传心授”方式等传承空间的保护,尤其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核心。
[1]李吉远,谢业雷.困惑与征途:对21世纪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定位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63.
[2]程大力. 传统武术: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3):1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445.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2005.
[5]白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4(3):69-71.
[6]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7]释永信,阿德.少林功夫[M].登封:少林书局,2006:2.
[8]郭玉成.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7(2):2.
[9]李慧竹.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A].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无形文化遗产研究文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7.
[10]程大力.论生态类型与传统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under the Though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Jiyuan1Xie Yelei1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Zhejiang Aamp;F University,Lin'an Zhejiang 311300;2.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hould borrow the though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t is important to analyze correctly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Wushu.Its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lie in people's action culture or posture culture in traditional Wushu,that is inheritagible culture;they also lie in'culture space'that is composed by field,natural environment,humanity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survival.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overlay whole protection,cannot break up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itional Wushu,ecology environment and the culture,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al space of the regional ecology cultural environment,inheritagible system,oral teaching wa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ought traditional Wushu protection
G85
A
1004—5643(2011)05—0003—03
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项目(2010FR074);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团队资助项目(编号2010RC06);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高教研究项目。
1.李吉远(1976~),男,博士,讲师,苏州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2.谢业雷(1972~),男,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