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2011-08-15 00:50骆红斌
武术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武术中华国家

骆红斌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0014)

武术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骆红斌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浙江 杭州 310014)

文章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华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功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和研究。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一个能够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展示中国形象的标识;是一个西方人体验中国与观察中国的视阈,也是一个打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利器与品牌。文章最后指出:中华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承担起塑造“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让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术技术,更要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

武术 中国符号 国家形象 文化担当

前言

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悄然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传统强势的西方国家,世界的目光再次聚向东方这片曾经有过辉煌盛世的国度。一些西方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本能维护,开始指责中国在意识形态、环境保护、人权问题、政治秩序等方面的不足,恶意宣扬着中国的强盛将会对于现存的国际安全与政治秩序等构成威胁、产生负面影响。严峻的现实,已经提醒我们:“中国必须明白,我们的形象并非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还应取决于别人对中国的看法。”甚至说,对“中国形象”的误判,“无论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都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如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对当今的中国发展有重大影响,也由此引起政府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对于一个中国体育人来说,我们也应该从文化的领域出发思索当下,在身体文化这个“场”中自觉承担起用民族体育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神圣使命,积极参与到当代中国全面构建国家形象的宏伟任务之中。

1 国家形象塑造凸显国家的软实力与文化传播的又一个核心

所谓“国家形象”,是近年从国际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引入文化学的一个新名词,一般认为是指在一个文化交流传播愈益频繁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外部公众、国际舆论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各个方面(如历史文化、现实政治、经济实力、国家地位、伦理价值导向等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主要通过媒介和舆论传播来表达,是国家整体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一种重要体现。简单地讲,就是他国大多数国民心中对本国的那些简单理解。毫无疑问,如果形象表现适当,它不仅对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对内则具有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国家形象的塑造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提升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中国的软实力,同样也是世界的软实力,它作为一国软实力的体现与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聚焦人们关注的目光而成为文化传播的又一个核心。在以和平为主旋律的今天,历史上那种通过经济力量角逐、军事力量对抗与领土扩张的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再成为主流,取而代之的则是通过软实力来争取思想的归化与认同。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在积极调整对外传播的战略,并在形式、途径、广泛度等方面进行着努力,以期竞相重塑新的国家形象。如通过举办各国政府和公众均感兴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如奥运会,联合国会议,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等)来寻求国际目光的注视以提高该国的国际影响力。

2 中国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与对传统文明的祈望

可以说,当今世界各种软力量大行其道,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文化差异性和寻找文化认同感的巨大挑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更应在全球软力量博弈的平台上,稳住阵脚,把握好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基于此,2l世纪初,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他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新形象。“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国家形象的总体特征。

对于中国形象的定位,需要阐明的是,由于中国的崛起正在进行之中,中国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尚未完成,是处在不断地实践、试验、修正的过程中。因此,作为对国家形象具体的描述性语言,它又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局势的变化的需要而作出调整、与时俱进的。然而,无论国家形象的定位如何调整与修正,我们认为,它都应该符合这样几个起码的标准。首先,国家形象的塑造要表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定的历史情感、历史使命和时代追求;其次,中国自身的发展是我们国家形象的基础;再次,一个有影响力的中国形象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有担当、负责任的形象。

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地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种印象中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应该说,我们在塑造国家形象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遗憾的是,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与基督教文化相冲突的文化,甚至认为从秦朝到清朝的中国历史说明了中国文化具有某种扩张性,还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如果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发展、强大下去,它一定会倾向于支配东亚地区从而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稳定。

我们应该承认,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科技、经济、军事等的发展虽然举世瞩目,但国家形象却没有跟上诸多变迁的步伐。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碰到的误解和猜疑也越来越多,这种不平衡会恶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恰恰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降低改革成本至关重要。西方很多学者也都认为,“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与西方的利益矛盾,还有更深层次、更为棘手的价值观矛盾。”

3 武术文化化解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误读

如何调和这种深层次的价值观矛盾,这正是我们所有文化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我们的文化理念、中国的中庸、无为、道义等好的传统,以合理的方式、以西方人听得懂的方式讲述给他们听、展示给他们看,以获得他们的认可。

“中国的崛起将是和平崛起,我们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但要让世界相信这一点,既要靠我们政策的宣示,更要看我们的行动。“对外交流不能只靠文字形式,还要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人员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体育交流在这个方面可以起到其他方面起不到的作用。体育使大家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规则。通过体育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3.1 中华武术是一个展示中国形象的标识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它是一个能很好的标识中国、诠释中国“和合形象”的文化元素。因为武术身上携带着丰富的符号价值。它所谓符号价值,就是武术作为一种符号它身上所能体现出的中国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思维、审美情感、文化心理等等。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来说,它依赖于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它又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正如任何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一样,武术同样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基因,并跟中国文化的整体具有某种同源同构的全息映照的关系。“中国人在武术上的种种思考,同样可见之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学、美学等等领域。”所以,通过对武术这个文化符号背后思想的发掘与传播,可以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亦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因为,一个民族国家的体育形象,或者说身体形象本质上乃是由人们的气质、行为、心态等文化形象构筑而成的。

从中华武术长期形成的基本准则中,我们可以发现武术“追求功夫”“不唯打斗”,越来越淡化其直接的使用功能,而更偏重对人的品格心性的引导和铸造作用。本质上虽作为一种保身护命的杀人术,但当它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后,中国人却把它理想化为一种“知天性”、“寻天道”、“健吾身”、“养品性”的善行,从而形成了武术追求止戈为武、以武正心、以武正人等深刻的基本特征。这与中国文化一切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的哲学理念是分不开的,武术正是由于习染了中国文化的性格,才成就了武术“不征服”的文化特质。

3.2 中华武术是一个观察中国的视阈

世界需要中国的民族体育,中国民族体育也需要将自己丰富传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因为,我们的民族体育也是外国人观察中国、体验中国的一个重要视域。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上,中华武术中有着许多契合中国传统的珍贵价值、理念可以融合到世界大文明的进程之中。例如:中国武术技术中蕴涵的“尚和贵中”的文化品质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形象贴切且很具有说服力的诠释。

就中国武术的技术特征而言,它“阴柔”而又不乏“阳刚”。它常常“寓攻于守”,多以防御为主,但又常能将防守跟进攻,撤退跟前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在“逆来顺受”消极被动形式当中,去实现制人取胜的积极主动内容。中国武术讲究“后发先至”,突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贵化不贵抗”的技术特点,并且力图避免正面抗衡拼消耗。武术这种“以柔克刚”的基本精神在内家拳中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尤其是太极拳“不丢不顶,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思维与技击效果,真实地体现武术文化真谛。

中国功夫以“技”为体,以“和”为旨,突出崇虚、尚柔、贵化、善走、用反、守弱,反对好勇、斗狠、持力、顶抗、夸强、争胜,更是充分地表现出了“反者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国哲学观念。它追求单个技术的精通和无漏,但更注重整体的“和谐”,它有实力的展示,但更看重实力者的品德。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它首先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其次才是改变环境以发展自己;在处事上,它讲究因应自然、自强用弱、顺而不屈、和而不同,不搞“自作主张”的主观主义,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在立身上,它强调返求诸己,培植内劲、追求功力,立足于“依自不以他”的自力更生,依托强大的后续力量,突出自身主体和个性。由此,在性格上,柔而不软、刚而不脆、。所有这些都相当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人含蓄、内敛、节制、坚韧的经典特质,而且这些特制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武术这个中国符号所蕴涵的文化意蕴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庸”、“中和”的价值观念。人们寓武以道、寓武以德,求自强、求自醒而令外人不相欺,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内敛、不张扬、喜好和平的民族。它不喜穷兵黩武的扩张和侵略。在处理与异族、邻国的关系时,施之以先的是“修文德以来之”、“和抚四夷”的怀柔策略。在处理与异族、邻国的冲突时,也采取以守为主的绥靖政策,或先礼后兵,以攻心为上。只要对方不侵扰,即可不动刀兵,故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战争多为被迫抗击侵略的。

由此,华夏民族对待异族的方式往往是“利用自己的文化相对优越的势能同化对方”,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性决定的,同样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疑惑,一种源于战争慑血的搏杀,一种几近残酷的格斗技术,在中国大地上竟然演绎成如此富有哲理和艺术运动的原因所在。事实上,中华武术中所蕴藏的理念,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没有过时,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依然可以焕发出迷人的文化魅力。

3.3 中华武术是一个打造中国形象的利器

中华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必游离于社会问题之外。仅仅把它归入到娱乐和健身休闲的体育层面或许是对中华武术平面、肤浅的理解。事实上,中华武术是一个技术的体系,同样也是一个文化的体系,它无比丰富、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事关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的场合中,它的作用在常态生活中也许是无法体味得到的。它同样可以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凝聚民族力量的利器。“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它具有哺育、塑造一个民族成长的文化力量”

中华武术在特定时期曾承担着改变“东亚病夫”中国形象的功用,承担着建塑中国人身躯品性的重任。对于它的重视以及背后文化意义的传承应该成为我们一个文化大国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十分必要的文化敏感。如果简简单单地将它当作一种体育、一种增强健康的运动,一种休闲的娱乐表演,那将是对我们先民的不忠与不孝。我们必须要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呵护它、传承它,将其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国家形象标志的高度去发展它。中华武术有资格、有能力去承担塑造“文化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因为,它本身是文化的,而且是具有深厚民族底蕴的文化。

我们应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的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这个中国,不仅有红灯笼、旗袍、四合院、僻远的乡村,更要通过文化武术让西方人看到《论语》、《孟子》中以人为本、和平和谐的理念;《老子》、《周易》中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大唐长安“胡服”盛行、佛教鼎盛的开放;千年修筑长城、尊崇“止戈为武”的和平……中国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它所告诉人们的不单单是肢体的语言,更是中国人所秉承的“不征服”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近乎全面的凝结,是道德伦理型中国文化的载体。因为它倡导“和谐”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提倡遵循“阴阳互变、强弱相对”的“辩证”思想;因为它尊崇“以德为先”“舍己从人”的传统美德等等,中国文化的种种核心要素,在文化武术的身体运动规律中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

4 结语

在当代中国追求“和合发展”的今天,中华武术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有着建塑当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普遍作用和广泛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西方人依然误解我们的时候,文化武术可以敦促西方人不要忘记,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武技传统的国家;而且可以告诉他们,就是这类在他们看来最为暴力的东西,在我们中国同样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对道德与人格修练的工具。这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原本就是一个浸透和合文化的、崇尚侠武精神,强调以武会友、以和为贵、讲求担当道义,愿广交天下朋友的民族。

现如今,中国武技历史上那种神秘与“虚幻”神功已然不能实见,中华武术的技击功用也渐渐淡化,而且越来越艺术化、体育化,然而它终是人类文化中最为宝贵的成就之一。而且世界人类如真要陶养其和平之气,消除暴戾之气,也终将有一日会欣喜地发现东方,领略东方武术内涵的无上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国人而言则必先珍其所有,用心为之。

[1]库把珀·雷默著.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5.

[2]陈旭光.建国大业的文化贡献:国家形象的崭新构建[N].中国法制日报,2009-9-30.

[3]胡锦涛: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EB/OL].http://news.sohu.com/20070207/n248108616.shtml,2007-2-7.

[4]尹鸿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EB/OL].http://www.mtime.com/group/bu2/discussion/643728,2009-8-23.

[5]何振梁.“体育梦”“、中国梦”与和谐世界 [J]. 外交评论,2006:14-15.

[6]阮纪正.太极拳文化内涵[J].岭南文史,2002(2):14-17.

[7]古 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6):25-32.

G852

A

1004—5643(2011)05—0001—0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71SS09060。

骆红斌(1968~),男,教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术中华国家
中华武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把国家“租”出去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