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霞
(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 541006)
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具有异域风情的民俗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发展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亮点,也是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旅游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为金秀民族经济的发展找到了特色发展的道路,通过旅游立县、旅游强县的发展道路来促进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
发展民族旅游,有利于民族地区迅速脱贫致富,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并促进民族文化保护。
金秀县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6.3%,山内人口占47%,城镇化水平仅为23.5%。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目前,金秀的民族旅游经济发展较缓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金秀县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可进入性不强。从金秀与外部区域网络和线路的连接来看,目前金秀县的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不大,仍然是一个高等级公路路段少、路况差的县份。如金秀至平南130km的沥青油路、金秀至荔浦修仁镇56km的公路尚未动工建设。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与桂东南宗教文化旅游区、桂林山水旅游区尚未形成旅游环线,更难以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
从金秀县内部景区之间的连接来看,县城各旅游景点进入公路等级低,一些已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景点如二龙河漂流点、银杉公园、长滩河峡谷、罗汉山风景区等,或者景区景点之间是开通等级低的公路,或者纳入开发规划尚未开通公路。在已经连通的景区景点之间,通道路面窄、路况差,达不到旅游交通安全的需要,重复游览线路多,降低了游客的游览兴趣[1]。
金秀县各景区的通电、通讯、给排水及环境保护设施有待加强。目前,全县仅有圣堂山景区初步解决通电、通讯的难题,莲花山、金秀老山、银杉公园等均未解决通电、通讯、给排水及环境保护设施的问题。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以旅游接待旅馆为甚。金秀县城所在地金秀镇目前服务于旅游业的接待宾馆、招待所只有7家,加上其他私营旅社,接待能力不足1 300个床位。每逢旅游旺季或重大节庆日,县城旅游接待人满为患,游客无处投宿。因此,解决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缺乏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中国第一个成立的瑶族自治县,按照其源流、信仰、习俗、语言、文化和服饰的不同,金秀县的瑶族分为茶山瑶、盘瑶、坳瑶、山子瑶和花蓝瑶五个支系,构成了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18个国家都有瑶族同胞的身影,成为世界性的民族。由于瑶族居地多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交通不便,封闭半封闭性的特点,使得瑶族文化中仍保存着许多原始、古野、奇异的生产、生活习俗,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当前,金秀县的瑶族文化挖掘、整理已达到一定深度,但有卖点、亮点的且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瑶族文化并不多见。产品的开发表现形式不广泛,表现形式多是陈列式和舞台化的表演,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和与游客的互动,使得瑶族文化内涵的表现不到位,文化的感染力不深。
人才是实现旅游发展的软实力,对于金秀瑶族旅游发展来说,目前制约其发展的软件就是人才的匮乏。目前全县拥有旅游专业管理人才不足5人,而且多以酒店管理、旅游导游专业居多,而经营方面的人才多是半路出家,和旅游的相关性不高。而关乎金秀县旅游产业方面的全方位人才,如旅游策划、规划、宣传、营销、工程信息、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适应金秀县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人才严重缺乏问题长期凸显,这是目前金秀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金秀在旅游的发展上有了初步的市场对接,但是与其所具有的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相比,市场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由于资金和人才以及观念的问题,目前金秀旅游宣传手段单一,宣传方式落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金秀大瑶山的自然风光、避暑胜地和丰富的瑶族风情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知名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全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客源市场的拓展。
旅游购物是拓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旅游经济多样化的重要方式,目前金秀旅游商品没有形成系列化开发,影响了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多年来,金秀县的旅游商品多以本地土特产为主,规模小、品种单一、包装简陋、品位不高、附加值含量低,达不到旅游商品市场的要求,一些富含瑶族文化内涵、具有地方特色的瑶族工艺品诸如木制品、竹制品、金属制品、瑶族刺绣制品、陶制品、服饰制品等民族工艺品生产开发滞后。另外,绿色食品、瑶医药用保健品的开发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配套的产品产业链,社会产业效益不明显,无法真正发挥旅游产业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针对金秀旅游业发展中的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和产业关联性差的现状,必须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思想观念,做大做强旅游业。首先,从思想上,要进一步重视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其在第三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全民上下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其次,要树立大旅游的意识,将与旅游发展有关的产业和经济形式纳入到旅游的产业体系中,加强产业的关联性,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和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加强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在市场的对接上,要强化大市场的观念,加强与周边市场尤其是桂林大市场的连接,进行市场合作营销,实现客源共享和利益共分。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创建金秀县旅游融资平台,科学运用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甚至世遗的资助,寻求国家的国债资金和投资补助;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搭建融资平台,吸纳民间资本来发展旅游;三是以资源为依托,采用合作、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旅游投资开发;四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坚持对内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引进内外资,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企业运作的方式。
另外,要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秀通向周边各县、市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强金秀同平南、武宣、荔浦、蒙山以及象州的出县通道项目建设,形成与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大桂林山水文化旅游区、桂东宗教历史文化旅游区相连接的、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县城各街道建筑立面的改造,进一步完善水电、通讯设施的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完善景区内部的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对景区内部的环卫设施和路径以及标识解说系统等进一步加快建设;增加县城以及景区接待服务设施的配置,重点是加快旅游宾馆酒店的建设。
在产品的结构形式上,充分利用大瑶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有民族特色的度假类产品以及生态、科考类专项旅游产品,形成系列化的产品;对现有的观光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摆脱简单的静态陈列式的民俗观光,增加观光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尤其是要深挖瑶族文化内涵,搭建瑶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平台,建立瑶族观光文化旅游品牌;在产品的开发上,要注重产品产业链的拓展延长,利用金秀县的竹、木、土特产、瑶族刺编等资源优势,从广度、深度上开发符合游客需要、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如药食保健品、居家小商品、瑶族特色服饰、金银首饰、书画、竹木器具、特色土特产、音像制品等。
首先,对基层服务人员要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其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和自豪感;其次要加强对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项目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力引进专业性较强的旅游专业人才,并进行培训教育;除了要注意引进外来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外,还要从民族内部,培养能对瑶族文化进行传承的优秀人才,如对瑶族文化深入了解的技术人才,对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和民族习俗进行编排、导演的民族专业知识人才。
首先是抓好常规的旅游宣传促销,如积极参加一年一度的国内或区域性的国际旅游交易会,发放宣传资料,扩大金秀旅游的业内认知面;在金秀与周边各县的主要交通干线路口竖立大型广告宣传牌,如金秀县与鹿寨县、荔浦县、象州县、蒙山县等几县的道路连接处,树立金秀旅游对外形象;充分利用国内知名艺术家的智慧,以艺术形式和艺术家的知名度来宣传、打造金秀。其次,在区域宣传的对接上,积极寻求与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广东各市的旅游企业的沟通联系,谋求建立稳定的旅游市场销售联盟,不断拓展区内外游客市场,增加游客量。第三,要在宣传上立足于自身,从内部和技术上进行营销,如拓展促销形式,利用推介会、报纸杂志和省际间广播电视媒体以及咨询机构来进行宣传,建立金秀旅游网站,实现网上预订等,建立与游客交流的平台,利用民族节庆活动来提高,扩大金秀知名度。对景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进行营销培训,实施内部营销和体验式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形成全民营销的网络和环境,进一步扩大游客对金秀的认知度[2]。
首先是建立保护的机制和规范,对保护的区域和对象进行限定,规范有力地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如对长滩河流域的珍贵旅游资源,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擅自进入长滩河及其上游各支流从事采石、捕鱼、挖矿、砍伐天然林及在天然林下开垦种植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其次,从政策和技术上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如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调适机制,包括旅游开发和金秀当地居民文化心态之间的调整,旅游开发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民俗的本真性和商品化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监督机制,对民俗旅游区的旅游环境进行评价监控,建立社会文化环境力因子、经济环境力因子和生态环境力3个方面的评价因子监督调节机制。再次,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减少旅游开发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制定瑶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办法,建立瑶族文化保护研究协会,并筹集一定资金作为保护资金;做好瑶族文化的普查、收集、整理和存档工作;在整个社区推行民族文化普及大课堂,将保护延伸到每个社区,实现资源和文化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金秀民族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卢艳红,吴忠军.金秀滴水河生态瑶族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分析[J].市场论坛,2009,(10):73-76.
[2]吴忠军.民族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