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鹏[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郑州 450000]
作 者:孙大鹏,郑州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河南省学校艺术教育协会职教分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琴教学研究、基础乐理研究等。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是贝多芬的名言。贝多芬成名不久,耳朵就聋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不见了,这对音乐家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它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倔强的贝多芬不甘心忍受命运的摆布,进行了难以想象的苦斗。恰恰就在这个十分困难的时期,他的创作欲最旺盛,成就最辉煌,终于成了举世公认的音乐巨人。
二百多年前,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所小旅馆里,住着一位年轻的德国房客。他身材矮小,肩宽体壮,一头浓密的黑发蓬乱着,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这是一个性格怪异的年轻人,他寡言少语,很少外出,每天从早到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弹琴。他弹琴的习惯也与众不同,钢琴旁总是放着一盆冷水。弹一会儿,把双手放在冷水里浸一浸。原来,他弹琴用力大,时间久了手指就会痛起来,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又舍不得宝贵的练琴时间。但手指疼痛难受,影响练琴。于是,就发明了这个方法。这个年轻的房客,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之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无比典雅、温暖、优美,令人目眩心迷、沁人心脾的艺术珍品,那么贝多芬的音乐则是充满力量、热情、庄严,听得让你如醉如狂、无比振奋的艺术瑰宝。他的音乐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之间的桥梁和里程碑。二百多年来,他的乐曲,特别是九部交响曲,一直震撼着全世界。
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市,这个“音乐的巨人”,其实是“小人物”的家庭出身。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歌手,母亲是一个女厨司,祖父曾经在宫廷里当过乐长。他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就喜爱音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贝多芬十一岁就到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十二岁就当了宫廷礼拜堂的代理风琴手。1787年,年轻的贝多芬前往维也纳访问时认识了莫扎特。莫扎特随意指定一首音乐作品的主题让他作即兴演奏,听后大为赞赏,并大声说:“你们要注意他,有朝一日他会让世界谈论他的。”贝多芬生活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动荡时代。法国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贝多芬的革命热情,年轻的贝多芬已成为一个反对封建制度、拥护民主国和的进步青年,他渴望民主与自由,他在日记本上激动地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要热爱自由胜过爱其他的一切——即使在君王面前也永不背弃真理!”在这种背景下,贝多芬反对封建专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崇拜革命英雄,热爱人民,这些思想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都有明显的表现。贝多芬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交响乐。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一直在世界上赫赫有名。
贝多芬的交响乐更注重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多反映出贝多芬自由博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非常注重与听众心灵上的沟通。贝多芬在1804年间完成的《英雄交响乐》,也叫《第三交响乐》,是他的交响乐创作的一个大转折,这是一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赞歌。贝多芬是一位思想倾向进步的音乐家,他坚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推崇共和,他的这种思想在《英雄交响乐》中体现得最充分。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第一次表现出了无比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次用全新的风格,全面而广泛地体现了他的英雄性构思——革命斗争和胜利的形象。整首交响乐分为四个乐章。在第一乐章里,采用快板,奏鸣曲式。贝多芬用活泼、热情的曲调赞颂了人民群众和封建势力斗争的坚定意志,充满了戏剧性;全部音乐是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的对比和发展上,描述了战斗的英雄形象和巨大的紧张场面;第二乐章乐曲变的低沉哀缓,是交响乐的抒情中心。贝多芬采用葬礼进行曲表达了人民对在革命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的悼念,缓步行进的庄严肃穆的送葬场面,具有深刻的表现力;第三乐章的曲调是朝气蓬勃的,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生机勃勃、努力进取的精神面貌,多采用中速的优雅的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主要是复三部曲式,速度轻快,节奏清晰,具有舞蹈性;第四乐章是急板,采用回旋曲式,用欢快、狂欢的曲调表现了资产阶级思想通过斗争得到实现,革命取得了胜利,英雄们凯旋而归和群众性大场面的狂欢歌舞。
关于这部交响乐,还有这样一段插曲呢!贝多芬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曾一度非常崇拜拿破仑,并创作了《第三交响乐》,在总谱的封面上写有“献给波拿巴.拿破仑”几个字。但是,没过多久,拿破仑就背叛了革命。他开始称帝,戴上了皇冠,登上了宝座。听到这个消息后,贝多芬怒不可遏,他痛斥拿破仑道:“他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贝多芬一气之下把那张写有“献给波拿巴·拿破仑”题字的封面从乐谱上扯了下来,撕个粉碎。后来,贝多芬把这部交响乐定名为《英雄交响乐》,献给革命中真正的英雄们。这部交响乐标志着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一次大变革,成为贝多芬交响乐创作和整个古典主义交响乐创作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贝多芬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尤其是到了晚年是很悲惨的。他体弱多病,经济拮据,由于耳聋与别人交谈只能依靠笔纸。他一生献身于音乐事业,始终没有结婚,孑然一身,异常孤寂。他晚年的生活,对他晚期作品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贝多芬在晚年仍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823年完成的《第九交响乐》就是其中的一部杰作。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乐章是以席勒诗歌《欢乐颂》为歌词创作的合唱曲,开始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喑哑的声响奏出,好像从远方传来的一支纯朴的旋律。主题接近于威武和战斗的风格,具有胜利进行曲的特点,曲中唱到:“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在合唱《欢乐颂》中更是直接地表现出对人类命运、前途的思考,表现出贝多芬“有自由才有欢乐”的崇高理想,直接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号召,具有强烈的哲理性。贝多芬引导听众通过阴暗和绝望、痛苦和沉思、冲突和斗争,梦想着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胜利和欢乐、团结和友爱。这是一曲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颂歌,显然,贝多芬所憧憬的这种理想王国在阶级社会里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者和被剥削的人民群众是永远不可能团结成兄弟的。然而,在封建复辟势力猖獗的年代里,贝多芬能坚持资产阶级大思想,真诚地期待出现一个“平等、博爱、自由”的理想王国,这也表现出贝多芬不屈服于封建复辟势力、坚持资产阶级共和的进步立场。
1824年,贝多芬在维也纳指挥演奏他的第九交响乐《合唱》,取得了巨大成功。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经久不息的欢呼声、鼓掌声震撼着演出大厅,可他什么也没有听见,仍然背对观众默默地站着,女高音歌手扶着他转过身来到台前,当他看到观众为他狂呼鼓掌的激动人心的情景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而此时此刻,贝多芬也意识到,他将痛苦留给自己,把欢乐留给人间的伟大使命即将要完成了。《第九交响乐》演出成功之后,贝多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我欢呼吧,先生们,戏剧结束了”这是贝多芬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冬日的酷寒尚未过去,而罕见的雷声却响彻云端,在这个阴云密布、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贝多芬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不到五十七岁。
贝多芬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在他的作品中,以“英雄”的生活、斗争、胜利与内心世界的思想描绘,反映出当时蓬勃的反封建斗争,并以创作题材的社会性和革命性,开辟了器乐创作新的发展道路。《第九交响乐》是贝多芬伟大创作道路的总结,也是世界古典交响乐文化遗产中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他的交响曲被后人称为“永恒的九部交响曲”,他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他是音乐史上一块庄严的里程碑,他是历史造就的一位巨人。他一生为人类留下了三百多部光辉的作品,他不朽的艺术创造永远在艺术的殿堂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1]郎樱.外国音乐家的故事[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阎泰公.外国音乐家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5]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