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追求 异样表现
——伍尔芙、福克纳的意识流特征比较

2011-08-15 00:42黄艳红刘小云新余学院外国语系江西新余338031
名作欣赏 2011年2期
关键词:伍尔个人化意识流

⊙黄艳红 刘小云 黎 黎[新余学院外国语系, 江西 新余 338031]

同质追求 异样表现
——伍尔芙、福克纳的意识流特征比较

⊙黄艳红 刘小云 黎 黎[新余学院外国语系, 江西 新余 338031]

对于真实的共同追求使伍尔芙和福克纳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而他们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又令他们意识流技巧的艺术表现各有千秋。伍尔芙采用的是相对个人化的叙述形式,而福克纳青睐的是叙述形式的绝对个人化;他们作品中的语法修辞手段、象征意象,以及他们各自所独创的意识流结构也都独具特色。

伍尔芙 福克纳 意识流 比较

英国意识流代表作家伍尔芙的《到灯塔去》《海浪》以及美国意识流代表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发表标志着在20世纪30年代意识流小说走向了成熟。意识流小说在成熟阶段表现出了相似的特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物的非理性心理活动(人物原本状态的意识活动),描述意识的流动性、飘忽性、层次性。具体的意识流技巧有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蒙太奇,时空交错,象征隐喻等手法。意识流小说在显示出这些共性的同时,不同的意识流小说家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又各有千秋。

伍尔芙以意识流理论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为丰富和发展意识流小说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而同样被人们认为是意识流小说家的福克纳,他的意识流技巧似乎不是循序渐进地发展而来,因为福克纳并不是像伍尔芙那样以意识流作为他的小说实验技巧,他只是在需要表现内容及塑造人物时才将意识流的手法信手拈来,从而显得更加技艺高超。福克纳的高超意识流技巧主要体现在《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两部作品中。其中《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已经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并使得他在小说创作上第一次大获成功。尽管福克纳作为现代主义的大家,意识流不足以代表他的最高成就,但他为发展意识流技巧所做出的努力,是非常为人称道的,他的《喧哗与骚动》也一直被引为意识流经典。

伍尔芙对于意识流的发展的贡献在于意识流理论和方法独创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伍尔芙早在她的《论现代小说》中就提出了时代进步对小说家的要求,她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小说绝不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式的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应是以新的形式来反映更为真实的接近人性本质的人的意识世界,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变迁说”;但伍尔芙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小说文体,颠覆小说的全部传统要素。在人物的存在方面,她忽略外部环境事件而注重人物的人性,这就是伍尔芙的“人物中心论”;在此基础上,她还提出了“实验主义论”:小说家可以寻找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小说实验,实验目的是为了表现小说家感受到的生活。伍尔芙的意识流技巧正是在她所不断进行的小说实验中得到完善和提高的,同时,她的意识流理论对后人的小说实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在意识流表现方法上,不可否认,伍尔芙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乔伊斯的影响,但她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伍尔芙独具匠心地运用了第三人称代词(英文one)的间接内心独白。这样的内心独白看似作者在叙述,而实际上叙述的是人物的意识流,作家并不是直接让我们看见她本人的观点和评价。不定代词one的独创用法,既展示了人物心理,又有利于作家随时从一个人物的意识流转向另一个人物的意识流。在《达罗威夫人》中,克拉丽莎和其他人物的意识流的转换交替就是通过第三人称one来实现的。例如:“……他穿得十分讲究,克拉丽莎想,可他还总批评我。她在这里补衣服,像往常一样补衣服,他想,我去印度的这些年里她一直坐在这里,缝补衣服,到处玩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与直接的心理叙述比较而言,伍尔芙的手法应该是相对的个人化。而福克纳在他的两部意识流小说中使用的往往是直接的内心独白,也就是把一个人物在某种情形下的思想情绪、主观感受用一种内心的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出来。这种独白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让人物的意识直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者于此时此地完全消失了,从而达到了读者和人物的直接沟通。福克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叙述手法是绝对的个人化,直接的内心独白虽然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人物意识活动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表现出来的人物意识流显得自然并使人物意识产生层次感让读者能到达人物的灵魂的最深处,但跳跃感和飘忽性往往让读者一时莫辨东西。

除了叙述形式上的区别,伍尔芙和福克纳的意识流技巧的不同还体现在语法和修辞手段上。伍尔芙笔下的意识流包含意识和前意识层次,基本上不包括混乱的深意识活动,并且人物的意识流动是经过她的审美处理,意识的展开过程也被她有所控制。因此,她的文字是清晰而符合语法规范的。尽管有许多长句,句法结构也较复杂,但较之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作品,伍尔芙的作品在形式上较为保守,内容上也更加连贯,从而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而福克纳作品中有较多关于混乱意识,如白痴、傻瓜以及濒临崩溃的人的意识的描写。当他在表现人物意识的原始状态和深意识层次的混乱甚至病态思绪时,他常常会不顾语法规范,青睐残缺不全、颠三倒四的句子,不加标点符号的整段文字;重复、矛盾、省略、插入语等修辞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被他用来来突出人物混乱思绪的无序性。这些意识流技巧在使得他的作品结构复杂精巧并且意义宏伟的同时也让很多读者望洋兴叹。

伍尔芙和福克纳都擅长使用象征意象的意识流手法,但表现上也有所不同。伍尔芙的象征意象的运用带有印象主义的色彩,她用象征意象来表示直接的感受,这是一种曲折变形的个人印象,它在扩大内涵的同时,又表达了对于一件更复杂事情的主观情绪态度。例如:在《海浪》中伍尔芙把海风描述为“探头探脑的幽灵”;描写寂静的空屋时,有一句是“苍蝇在充满阳光的房间里结了一张网”。试想苍蝇如何会结网呢?这些都宛如印象派的画,具有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而福克纳对于意象的运用直接借助于意象本身的象征性,并不通过曲折变形的个人印象。这种意象直接暗示对观察到的事物带有个人情绪的估价,通过象征的方式来领悟和扩展其意义。例如:在《喧哗与骚动》中,手表在昆丁自杀前的叙述里就象征着无所不在的时间和不能阻挡的社会变革。

伍尔芙和福克纳各自对意识流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所独创的多层次的意识流结构。伍尔芙在《海浪》中采用六个人物的意识流交叉叠合,这样不仅使客观世界的形形色色通过人物的感受渗透来与主观世界交织,构成立体的画面,而且能刻画出更全面的人物。福克纳在创作《喧哗与骚动》时,他运用的是层层递进式的意识流手法,来表现三个人物的不同质的意识流。他先写班吉的混乱意识流,接着写了昆丁自杀前的半混乱的意识流,然后写杰生的清晰意识流。这样,他用了三层意识流来讲述同一个故事,最后又由迪尔西的第三人称叙述加以补充,从而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并且这种多层次的结构安排能使作品产生多层次的意义,体现出复调小说的特征。而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则开创了多人称的内心独白。小说全文有五十九节,由十五个人物的内心独白轮流叙述,这样的意识流比第三人称内心独白显得更加真实,比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更富有立体感。

此外,尽管伍尔芙和福克纳都在如何表现“心理时间”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伍尔芙更重视某些特殊瞬间的价值,试图在瞬间中寻找永恒性。例如:伍尔芙的第一部成名之作《达罗卫夫人》是从一个鸟语花香的早晨开始的,克拉丽莎在看见花椰菜的那一刻想到她的初恋情人彼得,从而回忆起过去的那些时光,就在这一瞬间,时间凝滞了,而人物正是在无数的这样的瞬间里获得心灵的顿悟而体味人生的真谛。而福克纳笔下的人物似乎没有“未来”,“现在”也是“中顿”的,因为“现在”被“过去”的碎片所撑满,那种愈来愈膨胀的家族性、种族性、历史性的罪恶感使人物无法承受“现在”,生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未来”是不必要的,死亡是必然的。就这样,在福克纳的笔下,无论是《喧哗与骚动》里的昆丁,还是《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又或者是《八月之光》里的克里斯默斯,他们都一心向死,“未来”于他们而言是不存在的,“现在”则充斥着过去带来的困惑和痛苦,似乎死亡是摆脱“过去”的唯一出路,他们都从容地走向死亡。于是,时间就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流动并相互渗透,从而作家对于人性的挖掘和表现也达到一种极致。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家的伍尔芙和福克纳,因为对真实的共同追求,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而他们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又令他们的艺术表现各有千秋。伍尔芙采用的是相对个人化的叙述形式,而福克纳青睐的是叙述形式的绝对个人化;他们作品中的语法修辞手段、象征意象,以及他们各自所独创的意识流结构也存在差异。伍尔芙对于意识流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意识流理论及方法的独创上;而福克纳的贡献则在于使意识流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总之,他们都使意识流小说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

[1]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2]威廉·福克纳.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弗吉尼亚·伍尔芙.达罗威夫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瞿世镜.伍尔夫研究[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6]朱宾忠.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作 者:黄艳红,硕士,新余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刘小云,硕士,新余学院讲师;黎黎,硕士,新余学院讲师。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伍尔个人化意识流
微言大义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史诗化”叙事与“个人化”叙事的同构
站着写成大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