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鹤”之死看人性:读陆蠡的《鹤》

2011-08-15 00:42:44王有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名作欣赏 2011年32期
关键词:鹭鸶崇尚人因

⊙王有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鹤》是一篇名为写鹤,而实写人性的散文。它的作者是陆蠡先生。通读陆蠡先生的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后发现,他是一位特别关注人性的作家,他有敏感而细腻的情感,他关注出现在他眼前的一切生命,无论大小;他希望地球生命都有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唯恐不公。如他为被砍伐的一株杏树、被压死的一株柚子树而郁闷,感觉“生命里便失去一片葱茏了”,即使是给人类造成巨大破坏的白蚁,在被除掉之时,作家还存有菩萨心肠:“我心中暗里觉得所谓生命也者也不一定是可宝贵的东西,一举手间这无数的个体便死灭了。”(《白蚁》)

人是地球生命的主角,相比其他生命,人复杂并具有强势,因此,作家的文字多着眼在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各种起伏和体现人性的各种行为上,以求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检讨,完善人生,和谐社会。作家心目中的社会既包括人类社会也包括人与地球上一切生命之间形成的社会,这当然是作家的理想,作家的这种理想是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因此也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鹤》开篇作家没有正面写鹤,而是由人处孤寂之中自然联想到曾经同样孤寂还遭遇不公的鹤而着笔。作家在开篇交代:写鹤的缘由是在“友人去后的寒瑟的夜晚,在无火的房中独坐”,翻阅插图本的《互助论》消遣,读到了书中对鹤的称赞时,而忆起了自己年幼时曾经豢养过的鹤。由此作家把自己养鹤的经历与感受娓娓道来。

作家养鹤的故事很简单:幼时,一个初冬的薄暮,弟弟和朋友们捉得一只长脚尖喙,头有缨冠,羽毛洁白的鸟,推测是白鹤,由于受伤,不幸从云霄跌下,而被孩子们捉到。当“我”看见它被一条粗绳系了脚,翅膀上有殷然的血痕,羽毛被孩子们翻得零乱,一任孩子们挑逗,而它一动不动、一副耿介不屈的样子时,立刻寄予了很大的同情。为了让它不再落到俗人竖子的手中,“我”决定把它带回家豢养。作家从人的善良情感与同情心出发来介绍自己的养鹤故事。

但是,人的善良情感和同情心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事情很快由兴高采烈地养鹤游戏变成了辛苦地工作,由快乐转入了苦恼,日日捉鱼的辛劳,因拿家里的麸皮和饭粒而挨母亲的叱骂,鹤撒下的满地粪便等等现实的烦恼已经掩盖了“鹤乘轩”、“梅妻鹤子”的憧憬。于是“我”开始希望鹤能自食其力,减轻“我”的劳烦,而此时“我”发现了鹤的缺点:有了依赖心,习于安逸的生活了。“我”的情感的转变,从小处说,这非常符合人之常情“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的心理;从大处说,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而当听到舅父说这不是鹤,而是鹭鸶时,“我失望而且懊丧了。我的虚荣受了欺骗。我的‘清高’,我的‘风雅’,都随同鹤变成了鹭,成为可笑的题材了”。于是有了逐鹤、鹤毙命的结果。

养鹤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但作家在写这一经历过程中却传导出无尽的悲哀、愧疚的情感、深深的忏悔和深刻的反思,也正是从作家所表达的情感与反思中,我们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对人性的分析与检讨。

首先,人崇尚高尚品质而托物言志。

鹤,无论在陆蠡先生阅读的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里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其品性都是大加称赞的。而陆蠡先生对其赞美甚至超乎寻常,他说:“鹤象征正直,鹤象征狷介,鹤象征疏放,鹤象征淡泊……鹤是隐士的伴侣,帝王之尊不能屈的……”然而这仅仅是称赞吗?显然不是。作家在文中提到,在他和弟弟收养了一只受伤的鹤之后,“我们时常约邻家的孩子来看我们的白鹤,向他们讲些‘鹤乘轩’、‘梅妻鹤子’的故事”,然后作家直接承认“受了父亲过分称誉隐逸者流的影响,羡慕清高的心思是有的,养鹤不过是其一端罢了”。从这已经道出:秉承父亲的情操,崇尚高尚品质而托物言志。其实,这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传统思想。虽然现实的生活不能让这些高贵的品质在自己身上实践,但可以喂养或挂字画(“松鹤延年”)来寄托自己的情操和追求,这种做法是许多文人附庸风雅的表现,而且乐此不疲地寄情于其中。这正是作家养鹤的理由。

其次,人因崇尚高贵品质而厌恶虚假。

当“我”得知所养之物不是鹤而是鹭鸶时,“我”觉得受了欺骗,被欺骗是难以接受的,“我失望,而且懊丧了”,再由“懊丧转为恼怒”,“我于是决定把这骗人的食客逐出,把假充的隐士赶走”。最后升级到“拳足交加地高声逐它”。这是逐“鹤”的理由。其实,作家笔下的那只鹤没有欺骗他,根据作家所写的养鹤过程,完全是人一厢情愿地把人家当做鹤来养的。无论作家欣赏还是厌恶,那只鸟并没有变化,变化了的是人的情感。作者爱鹤、养鹤,真正的动力是鹤所承载的高贵品质,而当鹤变成了鹭鸶,高贵落到了凡俗,它的存在便成了多余。作家愤怒地驱逐假鹤,表达了内心失落的痛苦。

第三,人因崇尚高贵品质而虚荣——清高、风雅,却脱离了现实。

前文已提到,作家在文中明确指出自己养鹤是“羡慕清高”,可却是脱离了现实的。当“我们的鹤养得相当时日,它的羽毛渐渐光泽起来,翅膀的伤痕也平复,并且比起初捉来时似乎胖了些。这在它得到了安闲,而我们却从游戏变成工作,由快乐转入苦恼了”。崇尚也好,羡慕也罢,遇到现实就苦恼,继而借题发挥。这恐怕也是人性的一种。在理想状态中,人性表现得非常美好,一旦落到现实中,人性有时会变得患得患失。

前面我们所说的“人因崇尚高贵品质而厌恶虚假”,看起来是嫉恶如仇,不能接受被欺骗,但果真如此吗?其实不是,所谓的欺骗并不存在,而是人的一厢情愿导致的结果,身为鹭鸶的“鹤”何曾说过、装过自己是鹤?是人附庸风雅而错把它当鹤了。厌恶虚假是对,而将错归咎于它是错。在作家想尽办法驱逐鹤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作家对饲养工作的厌倦和报复心态。

第四,人因崇尚高贵品质而伪善、不公。

“我”对鹤的倾心、尽心饲养,是因为养鹤显示着自己也有鹤一样的情怀与品质。这并没什么不好,关键是得知所养之鹤并非鹤,而是鹭鸶时,自己如此之恼怒,甚至拿竹 打它。难道一只受伤的鹭鸶就不值得捡拾到的人为其疗伤、喂食吗?这仅仅是小孩子的行为倒也罢,但“我”舅父的态度——鹭肉腥臭,又不好吃;猎人打死鹭鸶的态度——我不过玩玩罢了。他们的态度表现了世人的一般心态。而事实上,舅父所说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鹭”,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四首》中第三首里的一句,那也是写鹭鸶的美。再看郭沫若先生在《鹭鸶》一文中所称赞的白鹭是何其之美:“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所以说喜欢鹤,而讨厌假鹤——鹭鸶,实际上表现出了人的伪善与不公。人性就是这样,常常注重赞赏事物的外表和形式,却忽略了它的本质和真实。其实鹤和鹭鸶不过是两种外貌相似的鸟,人们对鹤的追捧和对鹭鸶的藐视对它们来讲都是不公平的。

第五,人因崇尚高贵品质而惭愧、反思、检讨。

好在有以作家为代表的有良知的人,虽然不完美,但会为自己的不公而惭愧,看到生命遭涂炭,勇于反思和检讨。作家写道:“我想到鹭也是有感情的动物。以鹤的身份被豢养,以鹭的身份被驱逐,我有点不公罢。”这让我们看到作家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并且作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所追求的鹤的正直、狷介、帝王之尊所不能屈服的精神,这是让人崇敬的。

第六,人性是矛盾的,这矛盾就是:抑或以动物为友,抑或成为动物的杀手。

从文章的表面看,最后是猎人杀死了“鹤”,实际上把“鹤”送上不归之路的不正是“我”对其的厌恶而采取的驱逐吗?

《鹤》全篇读来,让人深思,让人回味。这篇散文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对地球生命如何相处的思考,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检查反思自己的行为也是有意义的。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相处,是平等友好和谐相处,还是凭自己的喜好来对待其他生命?这个问题应该说到现在还是没有解决的,不然我们就不会看到那么多的流浪猫、流浪狗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也就不会被屠杀了。

鹤的命运令人唏嘘,而文章中弥漫的有关人性真伪善恶的思考,值得人们深长思忖。

[1]冯肖华.人性的召唤与生命的爱恋[J].名作欣赏,1989(4).

[2]鲍国华.自然人性的哀歌[J].名作欣赏,2005(6).

[3]在寂寞中咀嚼人生的悲欣——评陆蠡散文[N].中国天台新闻网www.ttxw.cn

猜你喜欢
鹭鸶崇尚人因
基于“BOPPS+对分”的人因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楚王自赐鹭鸶餐一一话说水蛭
秦朝
———崇尚“大”的短暂朝代
家教世界(2020年31期)2020-12-02 01:14:02
崇尚精巧的枫丹白露画派
艺术启蒙(2020年10期)2020-10-26 03:44:54
鹭鸶(lù sī)
智珠
领导文萃(2019年18期)2019-09-25 06:10:58
崇尚奋斗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48
鹭鸶
鹭鸶
同学少年(2016年5期)2016-04-14 01:15:01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