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琦[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谢冰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从幼时冲破时代和家庭的束缚、努力争取求学机会,到极力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与四位男士走过爱情婚恋历程,再到报考黄埔军校、参加北伐和国民革命,以及孜孜求学,负笈远赴日本学习,一段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令人敬佩。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早年的纪传体作品《从军日记》和《女兵自传》被北京大学阎纯德教授称为是中国人忧国忧民、自强不息和抗争、抗敌的精神教科书,被翻译为英、德、法、西、葡、意等多种文字发行于世界多个国家;后期的散文、小说创作,更彰显了这位女性作家热爱自然、善良温婉而又果敢英勇的个性特征。谢冰莹编辑、作家、革命者的多重身份,她传奇性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的多面性为我们在世界文化视野中对她进行审读提供了两条较显性的坐标:女性文学和革命文学。
首先我们必须对女性文学做一个界定。女性文学既是性别文学又不仅仅是性别文学。①女性文学强调的是女性书写,除此之外,以一种文学现象、文学状态出现,这也是女性文学存在的前提。举例来说,从文字产生之日起,可能就有女性参与到了书写工作中。但这样的产品是无法列入女性文学范畴的。只有当作品体现现代女性意识、体现一种文化形态时,女性文学才真正诞生。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②19世纪不仅妇女生活状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女性文学传统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在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及天赋人权等思想的影响下,从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开始了一场为女性争取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权益的女权运动。妇女相继取得了选举权、财产权、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她们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从事医生、护士、律师、记者等职业,组织贸易会,创办企业,写作畅销书。与此同时,女性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作品,如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等。至20世纪60年代,在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激发下,女权运动再度掀起高潮。在对父权制思想文化本身提出质疑的同时,人们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女性作家和她们的作品,不仅重新审视父权制传统下的文学经典,而且开始研究女性文学的意义。③女性文学的理论研究也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创作实践。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法国思想家兼文学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和美国女作家蓓蒂·傅瑞丹的《女性的奥秘》。
再来看看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中国女性文学理论研究者大多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诞生于“五四”时代。④在那个时代,“中国女性那从来没有年代的凝滞的生存延绵,恰借民族生存史上的巨大临界点跨进历史的时间之流;中国现代女作家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的文化代言人,恰因一场文化断裂而获得了语言、听众和讲坛,这已经足以构成我们历史上最为意味深长的一桩事件。”⑤
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石评梅、凌叔华、谢冰莹、白薇、丁玲、萧红、张爱玲等都是早期较为成功的以女性身份登上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⑥从冰心的《春水》《繁星》、庐隐的《海滨故人》到谢冰莹的《女兵自传》、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张爱玲的《金锁记》,似给文坛投下了重磅炸弹,充分体现了女性心理的婉约典雅、年轻女子的青春哀怨,倔强反叛的莎菲、经历炮火洗礼的女兵、刁泼强悍的曹七巧,一个个极富艺术个性的女性形象也颠覆了早先中国文学世界中传统女性的形象。在这其中,谢冰莹所描摹的女兵形象独树一帜,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谢冰莹具有开放的、包容的世界观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她的作品《从军日记》《女兵自传》《丫头主席》中,谢冰莹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敢爱敢恨、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她的代表作《从军日记》《女兵自传》从某方面来划分,是可以归入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范畴的。与同时代的女性比较,谢冰莹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特征而有别于众。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可以将她与同时代的冰心、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芙进行比较。冰心由于家境优裕,不需要迫于生计而从事紧张劳作、经历饥寒交迫的生活,所以她的作品也多抒发知识青年在特殊时代中的哀愁,她的文章更多的是对爱和童心的赞美,是一种软性的文字,对时代的生活涉及较少。而谢冰莹则从一开始就直面生活的各种困境:封建婚姻、求学的不顺利、北伐后被逼婚、感情上遭受挫折、坎坷,在日本留学期间因爱国而被驱逐、入狱、遭受酷刑,生子后一边要照顾幼子一边忙于生计还要经受情感的折磨……生活的困顿、感情的坎坷,耗掉了她许多精力,但也让她在一次次的痛苦和折磨中获得重生,更加坚强。她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的文字刚性、饱含力量。正是这种刚性的力量,支撑着谢冰莹倔强不屈,同时对生活充满热情。
再来看,19世纪世界文坛上影响较大的被称为现代派先锋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9世纪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中产阶级妇女的阅读与写作提供了优越条件,为时代的女性文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阶级与文化基础。⑦在这样的环境下,伍尔芙的写作深受外在环境和自身经验的影响,所以能够更直接抒写出自己的想法,藉此传达给社会。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的体悟、对战争的恐慌和对爱情的疑问等等,也许是因为饱受精神疾病折磨,故她的笔法悲观、艰涩。⑧在她的代表作之一《戴洛维夫人》中,弗吉尼亚·伍尔芙借克劳丽莎之口道出:“死亡是种反弹。死亡是当人们无法触及人心,被孤立时的一种沟通的企图。”因为少年时曾遭受同母异父兄弟性侵犯,弗吉尼亚·伍尔芙始终无法拥有正常的女性生活。但她纤细敏感的女性心灵、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熏陶,让她具备了无上的智慧和灵性。
19世纪至20世纪,革命面貌逐渐发生深刻变化,共产运动风起云涌,世界各国的民族独立与反帝国主义战争此起彼伏,反映在文学领域,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状态应运而生。⑨革命文学记录革命历程,描摹革命过程中形形色色人物及其心理的转变,强调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发现革命中存在的问题,对革命有所指导。⑩俄国、法国、西班牙等国都涌现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家,他们有的诞生于旧封建、旧农奴制国家,在旧制度与新社会的转型中痛苦抉择,最终思想“激变”,从贵族立场转到宗法农民立场,如托尔斯泰;有的尽管本人属贵族阶级、地主阶层,但却是农奴制度始终不渝的反对者、坚定的斗士,如屠格涅夫等。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罗曼·罗兰从小从父亲那里就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斗士精神和信仰,1931年,他发表了《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艺战士。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五四”以后的文学创作,无论在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在表现形式上,白话文逐渐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普及推广,促使文学和人民群众大大接近了一步;在作品内容上,“五四”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许多作品,猛烈攻击封建制度、封建道德,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与旧传统彻底决裂的精神,同时提出了知识青年挣脱旧家庭束缚、争取恋爱婚姻自由、探索生活道路等要求。部分作品还正面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对劳动者的命运表示关切,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则表示同情和欢迎。这些都成为“五四”新文学高于历史上进步文学的重要方面。
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大多数觉醒的知识分子,其中也包括许多思想先进的作家,为革命所吸引,和自己的封建旧家庭决裂,告别了旧生活,告别了“地主和农民的中国”。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引导影响下,这股革命浪潮声势日益壮大,茅盾指出“文学者目前的使命就是要抓住被压迫民族与阶级的革命运动精神,用深刻伟大的文学表现出来,使这种精神普遍到民间”,郭沫若则号召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时代所要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⑪毫无疑问,革命文学运动给中国现代文学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察生活的方法。与此相联系,也带来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和新的表达方式。
谢冰莹名声大噪主要源于她的两部自传性作品,即《从军日记》《女兵自传》,而这两部作品均主要记录谢冰莹参加北伐和亲上抗日前线的种种经历与见闻。可以说,谢冰莹的成名缘起于革命文学的兴起和受欢迎,她的两部成名作、代表作也可归入革命文学行列。⑫
谢冰莹十四岁在益阳信义女子中学读书时,为了纪念“五七”国耻日参加了示威游行,结果被学校开除。而她最初在文坛扬名是因其记录参加反对封建军阀的北伐战争之《从军日记》被发表在《中央日报》,后又被林语堂译成英文发表在《中央日报》英文版上。谢冰莹认为“爱国、参加国民革命,打倒军阀、列强,是最有意义的工作”,在所在的北伐救护队出发之前,谢冰莹写了一篇号召大家为国家不怕牺牲的信:“革命不是口头上喊几声所能做到的,更不是纸上写几个‘牺牲’‘牺牲’‘流血’‘流血’就算成功的。……我们不要做个唱革命的高调者,应当做个革命的实行者。”⑬《寄自嘉鱼》再次呼出了谢冰莹“为革命而死,为百姓的利益而死,这是多么痛快的事呀!革命是牺牲少数人替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的心声,所以“虽然是睡在地上,睡在草堆上如猪栏里的小猪一般,虽然蚊子咬出了我们的鲜血,虽然鸡屎牛粪染脏了我们的衣服,虽然有种闻所未闻的臭气塞住我们的鼻孔,有些见所未见的污物摆在我们的面前,然而我们精神之乐,竟战胜了物质之苦”⑭。《从军日记》还有许多篇章揭露了反动军阀的种种罪行:奸淫、枪杀、勒捐、拉夫、将小孩撕做两块……《从峰口至新堤》痛批裹小脚是女子最大的不幸,同时对娼妓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将罪恶“归咎于社会的经济制度……要想援救她们,要想洗尽她们的羞耻与罪恶,就只有根本推翻社会的经济组织,取消不平等的经济制度”。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立场及对社会生活清醒的把握。
第一次在日本留学期间,谢冰莹因参加追悼东北死难同胞大会被遣送回国。在小说《林娜》中,谢冰莹借一位留日姑娘林娜写给日本教授的信,倾诉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怒与回国抗日的决心。回到上海不久,“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谢冰莹在上海参加了“著作人抗日救国会”,亲上前线搜集材料。第二次留学日本,也最终因为拒绝去欢迎溥仪访问日本一事,被日本警察关入监狱,受到酷刑折磨,但她始终没有屈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谢冰莹在母故父病和自己抱病在身的情况下,在长沙积极组织成立“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赶赴抗日前线。她用如椽之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进行了控诉。在前线,谢冰莹慰问战士们,为受伤战士裹伤、换药,在战地采访、宣传,动员沿途妇女参加抗战,向后方救亡团体征赠救亡书报和药品等物资。
正因为兼有女性文学和革命文学的特征和质地,在谢冰莹曲折经历、独特个性、精神追求的影响下,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① 陈凤珍.谈女性文学的“世界化”[J].邢台学院学报,2007(3).
② 王晓英.简论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J].外国文学研究,2003(1).
③ 刘晓文.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根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④ 刘思谦.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J].文艺研究,1998(1).
⑤ 胡辛.中国女性文学纵览[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⑥ 阎纯德.试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8).
⑦ 金琼.文化身份与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创作[J].名作欣赏,2007(12).
⑧ 况军.女性文学与精神书写[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
⑨ 陈红旗.论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的酝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3).
⑩ 张森.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观念与理论探求的嬗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⑪ 唐.中国现代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80.
⑫ 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24.
⑬李夫泽.从“女兵”到教授——谢冰莹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8.
⑭ 艾以,曹度.谢冰莹文集(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