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舍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文化心态

2011-08-15 00:42姜莎莎黄德志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1年32期
关键词:老舍知识分子思想

⊙姜莎莎 黄德志[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老舍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对小市民阶层命运、思想和心理的把握,他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将市民阶层的命运、心理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再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借以表明自己的文化心态和对国民性等问题的思考。老舍成功塑造了一批既有丰富性又有深刻性的市民形象,建构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这里有贫民、知识分子、商贩、家庭妇女、底层体力劳动者等几十类。本文将主要研究其中的知识分子一类,并分析老舍的文化心态。

一、经历蜕变的知识分子

在老舍笔下,有这样一群知识分子,他们原本落后、保守、犹疑,但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却成功实现了自身的蜕变。老舍并不回避人物的落后、愚弱,但同时也写了人民的觉醒。

《四世同堂》里的钱默吟出场被塑造成一个落后书生,与世独立,但这恰恰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独有的沉稳与清高,他的言谈举止可见其谦厚、正直。老人在抗战爆发后所表现出的言行更让人震撼、钦佩于他那颗至死不渝的爱国心。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奋起反抗了,与先前判若两人,满腔热情只为国家,他用无畏与坦荡诠释了爱国精神,虽深陷囹圄却不失节,通过保持民族气节来为国事尽力。出狱后,他动员年轻人奔赴前线;对画家进行抗日宣传……这些事发挥的作用很小,但是他知道“干点比不干强……干一点是一点”。钱老人的爱国主义行动及其民族意识是老舍着笔的重点,也是作者本意所在,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刻画,“从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中,揭示他们对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丑类的反抗情绪,表现他们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高尚的民族气节。”①钱老人代表了经历转变的知识分子,显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展现了国难面前,中国旧知识分子是如何抛弃从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落后思想,甩掉精神负担,走上反抗道路这一过程的。

有文章曾指出:“社会是复杂的,人的思想、心理、性格也是复杂的,因而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也不应当是简单化的。”②《四世同堂》中的瑞宣就是典型。他有报国之志却缺少胆识,做事犹豫不决,过分地追求“和”的思想:为了维持小家的和平安宁,甘愿去英国使馆工作;为了维护邻里和平,狠不下心将冠晓荷轰出家门。这是因为我们固有文化里“和”的思想太浓重,它使人很容易遭受欺凌,甚至灭亡。这种“和”文化过犹不及,老舍清醒地认识到“和”意识一旦过分,就会成为人民和社会的桎梏,要摆脱它就要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蜕变。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生活,国家几近灭亡后瑞宣变了,他主动抵制日寇的奴化教育;支持弟弟去前线……他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爱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体现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与精神状态。

看到瑞宣,人们会联想到巴金《家》中的觉新。他们有许多相同点:都是长孙,却只能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苦苦煎熬,胸中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只能无奈地叹息流泪。显然,瑞宣的苦闷比觉新要深,它包含丰富的时代内容。瑞宣为人处事有着自己的一套原则,绝不认可“作揖主义”。经历了惶惑、偷生,忍受了亡国之痛,他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够使民族获得新生,并渴望自己能够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他是一类有着“长房长孙”身份而思想上又有深度的知识分子。

老舍“深刻地发掘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的抗日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③。他将这类知识分子置于前后迥然的差异中,意在肯定他们在经历了亡国屈辱后产生的抗争意识、自新观念,这也是作者自己认为的面对亡国之境应有的一种理想心态。

这类知识分子成长于抗战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战争促使他们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在战火中实现自身的转变。他们经历的是战争,感受到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以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投入社会,勇敢反抗。

二、中西交融中的“怪胎”

战争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结束,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反思却一直存在着:为什么会被侵略?怎样才能强大起来?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使“新旧冲突在产生一定程度的幽默意味的同时,更多地产生的是低徊叹惋与深沉的反思”④。碰撞造就了各样的知识分子,这之中就有“邯郸学步”的留学生。这批留学生留学归来只学得了文明的表层甚至还有糟粕,原有文化又在新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之下面临崩溃,老舍对此现象忧心忡忡,对他们给予了无情地揭露与否定,对这种现象清醒的认识显示了作者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理性态度以及对文化选择性吸收的重要性和改造的艰巨性的认识。这群知识分子是一群以文志强为代表的“洋博士”。

文博士回国后改变了的只是爱国精神消磨了不少,没变的是知识水平。他怨天尤人,“毛病在中国,文博士没错儿”。为了锦绣前程,他全身心投入到钻营活动,竟荒唐地总结出“人不可以成个书呆子,有学问而乖僻,还不如没有多少学问而通达人情世故”。他的身上凝聚了旧中国的糟粕:自欺欺人、自视甚高、爱慕虚荣、虚伪自私、妥协忍耐……他无原则地崇尚“美国精神”,完全失去了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从他的言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美国精神异化的灵魂。老舍鄙视这类毫无骨气且极度崇洋的人,但他又不是全盘指责其个人,而是理性地分析了原因。文博士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不知羞耻的,是社会加速了他的堕落。“文博士是卑劣之徒,到处钻营,不择手段,出卖灵魂,然而那渍染他驱使他这样做的‘腐臭’社会更卑污,作家借文博士的发迹史所要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思想。”⑤

文博士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和西方糟粕文化的混合体。他不只是个例,他身上集中了一批留学生的劣性,《牺牲》中的毛博士与他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作者由他们可笑的崇洋行为透视到深层:他们将由以西方糟粕文化为荣的心态逐渐变为奴性心理,一切唯西方是从,无立场。老舍塑造了这批留学生形象,表达了对这种奴性意识的忧思、对物质主义者世界观的批判,提出了自己对于中西交融的意义与内涵的理解:中西交融是为了产生更加优秀的文化,而这一点引起了人们关于中国文化的合理定位以及如何对西方文化正确选择的思考。

三、处在彷徨中的“青年纠结者”

像文博士那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有条件出洋留学,只不过自我取向出现了问题,因而在中西文化碰撞中,迷失了方向。而另一类知识分子没出过国门,却由于束缚太多,也同样出了问题。他们有理想、有爱国热情、明辨是非但却软弱、妥协;受过现代化的教育,但封建传统思想在其脑海里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变得敷衍、软弱。

瑞宣受过现代教育,但无论从性格还是气质上看,他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传统知识分子。他不甘心做亡国奴,但是对上他必须尽孝道,对下必须对妻儿负责,所以只能困于小家。这既是他的美好品德,又是性格怯弱的表现,他选择成全三弟而自己去履行对家庭的责任。虽然如第一部分所述,他经历了蜕变,也采取了一些行动,但是就其自身而言,他的结局仍是一种可悲的牺牲。瑞宣选择痛苦地留下,而有些却选择出走。《二马》中的马威在国外一直活在彷徨中,想去干事业又要对父亲尽孝;心里反对父亲的一些腐朽观念,嘴上又不敢反驳,种种压力迫使他选择出走。《离婚》中的老李,在婚姻与工作中始终处于纠结痛苦的状态,只会懦弱地选择出走。《老张的哲学中》中的几个青年人,面对封建礼教,他们彷徨痛苦着,抗争着,但最终死的死,逃的逃。老舍否定马威的愚孝,否定老李不满现状只会逃避的思想。

像瑞宣这样的“纠结者”之所以会使自己陷入彷徨、痛苦的境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太会“忍”而一旦忍不了就逃避。“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本来是让人们遇事冷静,不要冲动,适当的忍耐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有益的,凡事忍得过就不要发作,可是忍得超过了一定限度而成为某种制度的奴隶,就不行了。瑞宣长期徘徊在为家庭尽孝和为国家尽忠两者间,矛盾中的他最终选择“忍”,屈从于家庭制度,成了家的奴隶。这些知识分子因为走不出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不能坚持抗争到底,只会忍耐,关键时刻软弱了、妥协了,所以只能选择以毁灭自己来换取问题的暂时解决。老舍对于他们的这种态度是否定的,批判他们的怯懦、软弱。他们选择出走,看似走出了“围城”的境地,但实际上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国民性弱点的表现。老舍是在含泪批判他们懦弱、忍耐的心态,试图以他们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世人去改变骨子里那种腐朽的文化心态,转而向成熟理性的方向迈进。

四、追求不同文化的“坚定派”

老舍把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安排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封建社会逐渐解体,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逐步相融,新的价值观念正在形成。老舍对于这种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二马》中……介绍了英国文化的许多进步方面,如:独立、务实、勤奋好学、讲科学、民族意识强等。”⑥老舍认同他们不套交情、不看面子的处事原则;认同他们以正面态度解决冲突的办法……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从而改变自身国民性的落后面。那群留学生也是在学习新的观念,不过找错了对象,而有两类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一浪潮中坚守着不同的文化,是一群“坚定派”。

有一类始终固守着封建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不去学习,不愿改变,比如赵子曰、老马……《赵子曰》强调的一条是“读书做官”论。赵子曰虽然经历了“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但是骨子里占上风的仍是读书做官的封建思想,作者借讽刺他来否定“读书只为入仕”的落后观念。赵子曰之流是“五四”新思潮中的落后分子,老舍浓墨重彩地写他们阴暗的灵魂,极尽嘲讽,将他们写得越可悲、越可鄙是为了能够愈加鲜明地展现封建腐朽文化对人的毒害之深,表明自己的文化忧虑——这样的文化就是社会的毒瘤,对此应完全剔除。

《二马》中的老马与赵子曰不同,他被作者安排在国外,但周围是何种环境与他完全没有关系,他心甘情愿地做传统腐朽文化的奴隶。老舍曾道:“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我最熟识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⑦老马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坚守自己原先的文化立场,岿然不动,文化观念没有一点儿转变。他同赵子曰一样追求做官,将做官视为人生价值所在。他的一系列滑稽行为展示了旧社会的“老”思想。“他……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⑧他身上有那么多弱点却不自知。小说通过描写老马在伦敦的经历,指出了国力的衰微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屈辱,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对赵子曰、老马等人的深入剖析,中老舍分析了造成知识分子热衷入仕的客观原因:利益、名誉与官位,并对传统文化与思想(包含价值观、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方面)进行揭批。

虽然在中西交流中有许多墨守成规的老派,但也不乏高大全的理想人物,这群属于现代文明阵营的“坚定派”,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用来救国,希望以此改变落后现状。李景纯、李子荣就是代表。他们热切并坚定地追求现代文明,“李景纯的形象在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的身上寄托着老舍的理想。”⑨他是老舍心目中的“人本位”思想的代表,“重实际而鄙视空谈”⑩。他有爱国热情,能够为国事、为一切正义之事牺牲。老舍对李景纯是赞美的,李景纯几乎是一个完人。《二马》中的李子荣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是对李景纯的继承。他务实肯干,忧心时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理想的光辉。他在国外积极从西方物质、精神双重文明中吸收营养。在西方文明面前谦虚但不谦卑,自尊但不自傲,具备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李子荣的形象体现了老舍的文化观:对西方文化要在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理性吸收,不盲目崇拜。

老舍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每一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他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进行了深入剖析、具体刻画,使得这些人物不仅有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塑造了钱默吟、赵子曰、李子荣等经典形象,对他们的性格、思想等一一分析。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于中西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和判断,这些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①②⑤⑥⑨⑩王慧云、苏庆昌:《老舍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35页,第240页,第157页,第301页,第40页,第41页。

③ 崔恩卿、高玉琨:《走近老舍》,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④ 孙洁:《世纪彷徨:老舍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⑦⑧ 老舍:《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第15页。

猜你喜欢
老舍知识分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解人之难的老舍
思想与“剑”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舍的求婚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