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说与不用说:莎士比亚SONNET 18带来的哲学思考

2011-08-15 00:42马龙云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
关键词:莎翁莎士比亚友人

⊙马龙云[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可以说是西方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可以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并在这三个阶段逐步达到成熟和完善。他一度认为,哲学无非就是将问题讲清楚,因此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多处提到:“的确存在着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身。”而“对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在他的诸多不可说的事物里面,他强调美学等都不是实证科学,都不摹画世界,而不摹画事态的东西往往带有神秘性,是事态之外的东西,因此“凡不摹画事态的就是不可说”。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这一哲学思想,美就如“生命的意义”一般,都是事实之外的东西,因此都是不可说的。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永远璀璨的恒星。除了戏剧之外,他还创作了一百五十四首优秀诗篇,这些诗歌一并收集在他的《十四行诗》之中。在他所有的诗篇当中,他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可以说是最为人称道、赞咏不绝的。但读过这首诗的人又常常感到遗憾:诗人所赞美的友人到底有多美,为什么不把他/她的美直接描述出来?殊不知,莎士比亚正是通过这种婉转叙述,或者故意留白,才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使读者对这位女性的美永远保留一份神秘和向往。可以说:美,正源自莎士比亚的不可言说之中。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去怀疑:莎士比亚的这首赞美友人或情人之美的诗篇,始终都没有摹画这位美人之美究竟何样,这是否正应了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莎翁在颂扬这位美人时,是因为他/她的美“不可说”呢,还是“不用说”,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把莎翁的这篇诗歌作一简单的回顾和赏析: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①/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行便满怀深情地轻轻地问了一句“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爱慕。夏天无疑在诗人心里是一年中最美的日子,表面上他是在请求答案,而事实上答案已经跃然纸上。我们似乎看到那位友人在听到这句话时所流露出的甜蜜微笑以及眉目含情的羞态,他/她既羞于莎士比亚对自己的赞美,又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诗人的感激,为能拥有如此真挚的友情而深感幸福。可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出语惊人:你比夏天更美丽温婉!此句既是对第一句的回答,又是对第一句的否定。这不仅令友人愕然,就连读者也不禁会问:为什么?既然一年中夏天最美,这位友人被称誉有夏天一般的美丽已经足以让人羡漾,为什么诗人竟然说他/她比夏天还要美丽得多?到底他/她有多么美呢?这种美到底是何种样子的?因此,我们多么期待莎士比亚接下来的诗句啊!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睹这位友人超凡脱俗的芳容了!

之后,诗歌的第七行和第八行也只是大谈宇宙中蕴含的一种道理:所有的美丽都会被时间带走,再美的容颜也会被无情摧毁。或许你会感叹在这喜怒无常的夏日里,百花的命运如此多劫,美丽的容颜瞬息间便衰竭得难看!的确如此:再美的容颜都经不住宇宙无常的变换。

既然如此,这位友人能逃得过宇宙所赋予的容颜易逝的命运吗?他/她到底有多么美丽,竟然能逃脱命运之神的掌控呢?尽管我们百般期待这位美人的容颜能呼之即出,在我们早已放光的眼神里出现,可是莎翁似乎依然语态舒缓,继续卖关子:你的美丽是永恒的、也不会有任何破损,因为连死神都惧怕你的美丽、不敢把你送入阴间。只要世间有人类在呼吸、目光看得见,他们就会吟诵我的诗篇,你也便会与我的这首诗一般永远长存,你的美丽容颜就会永世不变。诗人到此便戛然而止,再也没有想对友人的美丽容貌续加描述之意了。

纵观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诗歌,除了“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种婉转的用词之外,根本就没有具体向读者交代这位友人容颜的具体之美究竟何在?是凡俗之美还是大雅之美?是外表之美还是内在之美?读罢此诗,我们或许有些怅然若失,也或许埋怨莎翁在故弄玄虚,期待莎翁能把这位友人的美丽绣于字里行间。可是,我们如果试探着抬起笔来,无论是画笔还是书写之笔,任凭自己发挥最天才的想象,又能描绘出什么样的美来呢?有道是:美是不可言。任何能看得见说得清的美都不算是最美的,因为我们的想象力有限、我们的书写绘画的才情有限,而美是无限的。就像是,我们一旦得到了某种东西就不再向往它一样,我们一旦看得见说得清这种美,又怎能再向往它呢?而不再向往的东西,便永远不会再被记挂于心中,那么这种美又怎能长存人间呢?这样想来,我们不但不会埋怨莎翁的“故弄玄虚”,反而更加佩服他的睿智了。的确,美的东西,要想达到永恒,就必须拥有人们的想象和神往。

从美学的概念我们可以得知,“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着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辨都用不着。可见,美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每个人心中对某一事物相貌的感觉,任何美都不是绝对的。既然美是“感受”、是“抽象”的东西,是否真的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呢?在我国,儒家经典《周易》中有句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中唐以前的语言哲学,也对语言的表达功能持有怀疑态度,曾提出过“言不尽意”论,在书写诗歌时,宜采取“立象以尽意”的方法,重在表现感受。莎翁的这首诗歌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写作手法,借助隐喻的方式把这位美人之美比作夏天甚或比夏天更美好。在描述夏天的不足时,莎翁用夏日狂风的残暴来映衬“你”的可爱,用夏日里“苍之眼”的焦灼来映衬“你”的温婉,用夏日的短暂来反衬“你”的美的永恒……每一种描述都给诗人和读者带来美好的感受,在心底品味着“你”那无与伦比的婉约之美。

其实,美又是可以摹画的。《红楼梦》中数百人的容貌都被曹雪芹描写得淋漓尽致,金陵十二钗的美貌更被摹画得貌若天仙且各自不同,任何一种美都让读者唏嘘不已、难以忘怀。我们不妨只看看《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的美貌是如何被形容出来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以及“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她“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薛宝钗则被描写为“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作者在这里描写了眉目之美、双唇之美、脸颊之美,甚至连神态、性情之美也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可见,美是可以被言语出来而且可以摹画得很详尽的。同为世界级的语言大师,难道莎士比亚笔墨稀疏、才情空洞,以致对于友人之美深感无法描述、不可言说?显然,莎翁是另有打算,以“不用说”来彰显友人之美。

“不用说”在语言哲学里也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里,语言和它表现的事物之间存在同一性,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因此言语的使用应当恰当、准确并有表现力。但要想做到这点,语言的使用技巧便是十分重要的,有时需要字真词详、一丝不苟才能明确,有时需要半掩半露、婉转含蓄才能达意。庄子曾经对言和意的关系做过这样的描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着,不可以言传也。”②老子也曾说过:“大音希声。”可见,有些东西是不用说的,如果说了便达不到说者欲达到的效果了。莎士比亚极其爱慕自己的友人,想要把他/她的美丽化作至高而又永恒的境界,显然用写实的手法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的美貌也是短暂的,况且,任何美一旦被具体地摹画出来,也就失去了其神秘色彩,因而也不会被人们所神往。所以,欲把这种深刻的情感和倾慕的思想表达彻底,把“你”的美永远驻存人间,诗人就只有用一种不写实的手段,即选择一种永远在四季中轮回的夏天来比拟你的美丽,用人类的久远来表达对美的思恋和赞叹。可见,莎士比亚在这首诗歌中,之所以没有提到“你”的眼睛、鼻子、脸蛋儿或心灵到底有多美,不是因为“你”的美不可说,而是故意不言说。

其实,用语言来表述这个世界时,即便是深奥的东西也都是可以表达的,只是表达的方式有异而已,有些东西可以而且必须明说,有些东西尽管能说却无须直言或多言,有些东西可以明说却故意曲意,更有些东西只需“立象以尽意”……然而,所有这些都要看语言使用者欲传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意图,更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司马迁的《史记》字真句实,那是史实的需要;柳永与友人“执手相看泪眼”,凝噎时的“无语”是情感极致、心灵相通的表现;公孙龙把“白马”故意曲解成“非马”,那是时局的逼迫;《周易》中的六十四卦,虽然只是一些抽象的符号,但它们却能表现日月运行、乾坤变化、人生福祸、阴阳变换等,可谓无所不尽其意。可以说,只要是这世间有的而且为人所知的事物,都是可以去摹画的,有无使用语言或使用言语的多少只是表达手段不同而已。

不可说还是不用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限定。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说的东西太多,那是诸多原因所致,而不是因为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有时不可说是因为碍于情面,有时不可说是保护隐私,有时不可说是不允许,有时不可说是因为有些事情原本就不是说出来的,如生活是活出来的、人生的意义也只能在生活中得到答案等等。而不用说也有太多的含义:有时不用说是因为对方已经得出答案,有时不用说是因为说了也没有用,有时不用说是因为说了还不如不说好,有时不用说是因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如太阳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等等。诸多的可说与不可说,都是语言使用者根据性情或情况而定,而并非维特根斯坦所言“凡不摹画事态的就是不可说的”。

不可说与不用说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两者还存在密切的关系。首先,不可说的东西基本上是不用说的,就是说也说不出来,如上文提到的“人生的意义”一旦说出了便失去了意义。其次,不可说的东西,人们却偏偏要说,而且兴趣倍增地言说,即使说不清楚也要说,以至于在不可说之中已经说得太多。上帝是什么样子的,长得像谁?诸如这种本来就不存在,当然也就是不可说的想象中的人物,人们却已经说得太多太多。其三,不用说的东西是不可以说的,那是因为一旦说出来就失去了光环和味道。“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里到底饱含多少情感,一旦被一一列举出来也便味道全无,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四,不用说的东西也常常让人感到可以说出来。那多见于人们多嘴多舌或茶余饭后的闲聊等。

仔细推敲,其实“不可说”的本身也有两种含义:不能说或不可以说。对于未知的事情,人们是不能说的,甚至都没有想到去说;而对于一些已获悉的东西,人们不可以说,是因为说了会违背某些原则的。但大凡是看得到、想得到或者听得到的事情,人们都可以多多少少加以描述一番,无论说得清还是说不清。至于维特根斯坦的“凡能说的都能说清楚”,或许是对的;“对不可以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也并不尽然。

诗歌是语言艺术。莎翁在整个诗篇当中丝毫没有具体地描述过友人那无与伦比的美丽,读者也无法读出那位幸运之人的美到底在何处,但诗人很智慧地通过选用恰切的词汇、独特的手法,传达给读者一个真正的美人之美,即不可言说之美。同时,也给读者更大的空间去挖掘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时时神往和体会那种能横亘于整个时空的美丽。读者在莎翁的字里行间、在自己的智慧之中,会永远记挂和享受这种至高的美丽。莎士比亚的Sonnet 18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更带给我们对语言的哲学思考。莎翁描述友人之美的独特手法,也揭示了语言哲学中一直引人深思的问题:在用语言描述世界时,哪些是可说的哪些是不可说的?哪些是可说而不用说的?为什么可说而不用说?我们在对诸类问题的探究中,会越走越深远、越走越明亮。我们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完善。

① 此处为梁宗岱对莎翁Sonnet18的翻译。

② 引用部分出自《庄子·知北游》《齐物论》《天道》《外物》。

[1]Shakespeare,William.The Sonnets [M].ed.Qian Zhaoming.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5.

[2]梁宗岱.莎士比亚抒情诗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江怡.《逻辑哲学论》导读[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维特根斯坦.陈嘉映译.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曹雪芹.红楼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莎翁莎士比亚友人
莎士比亚(素描)
致友人(组诗)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莎翁故居梦游记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453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