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设计对界面的山水美学思想的传承❋

2011-08-15 00:54蒋湘琴
文艺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山水园林

■蒋湘琴

中国园林设计对界面的山水美学思想的传承❋

■蒋湘琴

界画是一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它的出现与实用建筑图样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绘画艺术、建筑技术的发展,界画逐渐从单纯的建筑工程图的样式演变为具有独特美感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并最终发展成为以楼阁为主体、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的一门独立的绘画形式。近20年来,我国城市园林发展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中国园林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于中国传统界画的山水美学思想。可以说中国园林设计的价值追求与传统界画的山水美学思想一脉相承。两者追求艺术境界都是一致的。

一、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基础

界画之所以在我国古代达到繁荣鼎盛状态,是与古代园林建筑业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比如,宋代界画在中国界画历史上最具代表意义。宋代由于城乡商业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儒家认为“与天地合其德”,善体天地生生之德的人是“大人”,道家称“通天地人之谓道”。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中,追求“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在园林、住宅、寺观等类型的建筑中皆有所表现。它们以对自然的崇敬、亲和、顺从的态度,进行着环境的设计与美化。①宋代皇家、私人园林建造之风兴盛,大量豪华精美的建筑,既开阔了画家的眼界,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造园家,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使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正因有文人参与策划设计,使它与文学、山水的结合更为密切。在宋代界画作品如《汉苑图》(赵伯驹),《深堂琴趣图》(佚名),《月夜观潮图》(李篙),《水阁凭栏图》(赵伯驹)等图中,可见当时园林的风格特征。如在《汉苑图》中,宫殿置于园林中,园中可见古木、假山、芭蕉等构成园林的必要因素,画家巧妙运用借景手法、将背景中隐现的真实的山与画中的假山树木相呼应,予人以殿阁、楼台置于自然山川中而非人造的园林中的假象。画中车马熙熙,宫娥往还,一派繁华富丽的皇家名苑气象。

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而界画强调既要真实描绘自然景物,又要抒发作者的情感,二者都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两者都与传统文化观念有着紧密联系。界画要求使自然山川和画家的意念合二为一,这是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园林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也是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创造出了“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界画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的人文思想是极其深厚的。文人思想是由于儒、道学说中“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对中国传统界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界画内在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还是从园林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都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而界画中人文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最值得我们认真领会的,其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设计理念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

二、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了多元的表现形式

现代园林设计需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界画的技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启示。我们可以溯源至古代园林的特色,可知界画对园林设计表现形式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调整、加工和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都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园林不仅是自然美景的集合,也是心灵、性灵寄托的所在。这些反映在古典园林设计上的表现形式同样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所汲取,它们共同源于界画的基本理念。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而界画既表现树木花卉也讲究形态的潇洒自然,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

好的界画在表现手法上要善于“隐藏”,注重“含蓄美”。而园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们几经曲折才能逐渐见到园内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远。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在《说园(三)》中说:“风景区之路,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余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有景可寻、可游,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步密。’”②在界画的画面上,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为实,无色为虚。而在园林布局中虚与实常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虚实空间上的对比变化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有的以虚代实,用水面倒映衬托庭园,如北京颐和园浩渺的昆明湖,既扩延了整个园林的范围,又使万寿山丰富的景点不显拥塞;有的以实代虚,在墙体上开漏窗,使景区拓延、透灵,如苏州狮子林东南角的一段曲廊,廊檐下的墙壁上嵌着一块块石刻及花窗,远望长廊好像园林范围并非到此为止。拙政园中部是用虚实对比来表现小中见大的典型,此处以水为中心,环以建筑、山石、岛屿、植物,不论是远近、大小、急缓都恰到好处,并以远香堂为观赏点,虚衬有致,对比鲜明,呈现出一派山明水秀,池广树茂,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风貌。

三、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了成熟的艺术手法

中国园林设计在艺术手法上较为成熟,这得益于传统界画的作用:虚远与具体,空灵与实在,造成园林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景观,这是我国古典园林含蓄、曲折、有韵味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法。古代文人运用这种手法来突破自然遗产界有限的空间,创造一种意向空间,通过叠石的山嶂、曲廊的院嶂、树嶂等,组成一层又一层、一景又一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园中园、景中景,画面不断交错变换,让人去领会园景的大小、明暗、阴晴、晨夕等自然美,把一览无余的景色变为曲折多变的意境。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蕴涵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魂牵梦萦的山水情,富含才情的文人雅士都将山水草木看作自己的亲朋好友。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山是阳刚事物范畴的形式符号,水是阴柔事物范畴的形式符号。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的理水理论是研究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③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佳句。置于山水间能使人感到乐、适、亲,这实际上表达了文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愿望。在古典园林设计中,水的处理,是一大关键,水是园林的灵魂,整个园林的生气所在。太湖、西湖、瘦西湖等周围的园林得幸于天然。城市之中,无此自然条件,但也必须有水。或利用原来池沼,如拙政园;或掘泉引水,如网师园;若地势较高,无水可引,则借景于园外,如沧浪亭沿河修廊,透过漏窗观水而得水意。再如岳阳楼,面湖而建,以览湖光山色。拙政园景观的布局和立意都以水为主题。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说它“居多隙地,有积水恒其中,稍佳浚治,环以林木”,“滉漾渺弥,望若湖泊,夹岸皆佳木”,“凡诸亭栏台榭,皆因水为面势”。④

四、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古典园林,不但景美,意境也美。古代造园大师往往懂诗知画,文学修养较高,他们构思园林,往往先用简练的诗句构出各景区的主题,然后根据诗意作些草图,在建造时则仔细体味意境,推敲山水、建筑、花木的位置,使景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诗意。而在园林大体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最后的加工,在主要建筑、洞门或山石上题点景名。这实际上是以文学为艺术手段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的勾勒,也是对园林意境的一次全面概括。文以园生辉,园以文益美,园林的美景要有名诗佳句相配,才能越显神韵,传之久远。古代文人,发挥文学艺术的想象力,发现园林胜景的奥妙,用笔艺术地描绘出景观的意境,使人一边游览,一边欣赏诗句,引发游人的审美意识,拓展游人的联想空间,得到更大的艺术享受。正如当代园林艺术学者曹林娣所说:这些名句佳诗,是园林景物典雅的装饰品,园林景观的说明书,也是园林主人心灵的独白。师园中有个“月到风来亭”,亭下设美人靠坐凳栏杆,人在亭中倚栏就坐,亦能引出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清平调》)真可谓诗情无限。园林的形象,由于诗的渲染而更艺术化。

园林建筑蕴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花木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凡此均属于内在价值,也就是精神功能。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的。礼乐相辅,情理相依。理和礼属于伦理政治规范,是强制性的,乐和情则属于审美情趣,是自愿性的,就是皈依性的,上古的人们对天高地厚、昼明夜晦、星辰转移、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表现出敬畏与崇拜,他们从自然界的这些客观现象中感受到了超人的巨大体量,并施之于建筑行为中,化体量为尊严与崇高,所以,体量便成为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感情传递形式。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中国古建筑,由造型到色彩、从室外铺陈设置到室内装饰摆设,都被赋予了秩序感,包含了社会的、伦理的、宗教的以及技术内容的秩序美,大大加深了建筑美的深度和广度。

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的内部有丰富的精神蕴藏,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个性,赋予园林单体建筑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得意境隽永,展示了一种理想美的人生境界。

注释

①郭黛姮:《中国古典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②聂鑫森:《触摸古建筑》,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③郑宏:《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④罗哲文、陈从周:《苏州古典园林》1999年版。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09-2011年科研课题(编号09c365)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山水园林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景观园林设计要点应用分析
《山水间》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
赵雷:忘我于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