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 刘小英[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作 者:陈红霞,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刘小英,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自1989年发表处女作《喜福会》以来,便已超越了族裔作家的身份,成为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一流作家之一。《灶神之妻》是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它虽未获得与《喜福会》同等的关注,但也获得了普遍好评。美国作家Pico Iyer称其为“谭恩美的第二次胜利”①,“它甚至超出了生机勃勃、感人肺腑的《喜福会》”②。《奥兰多卫报》也作了高度的评价:“……其叙事是如此有力,如此真实,以至人们完全相信雯妮及其故事的真实性。拥有谭恩美这样的叙事高手是读者的幸事。”③评论家潘尼·柏瑞克(PennyPerrick)如此认为:“谭氏叙说故事的方式……将神话的单纯和抒情的文体结合在一起。”④可见,《灶神之妻》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其细腻感人的叙事。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女权主义、母女关系、文化身份、东方主义以及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而普洛普的叙事功能理论将为评析《灶神之妻》提供又一独特、崭新的叙事视角。
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洛普是俄罗斯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在《故事形态学》一书中,普洛普通过研究发现,尽管故事里的人物及人物特征各种各样,但概括起来只有七种角色,分别为:对头、赠与者、助手、被寻找者和她的父亲、派遣者、主人公、假主人公。除了角色这类分析人物的单位,普洛普又抽象出另一类单位,即分析行动的单位——功能,一种“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⑤,它的数目也是有限的,共为三十一项。作为分析故事的两个基本单位,角色和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配属关系,许多逻辑上相关的功能经常组成一个“行动圈”⑥,它们与各自的角色相对应。正像三十一项功能不可能都在同一个故事中被找到,七种角色也不一定在一个故事中全部出现,但功能和角色的缺少并不影响或改变其余功能的秩序。在此基础上,普洛普逐步归纳出功能的四条通则:功能的恒常性、功能的有限性、功能顺序的不可逆性、故事结构的同一性,其中,以故事结构的同一性为基本点。普洛普认为,通过对文本故事进行形式化处理后,可以得到叙事的深层结构,即“埋藏在一切故事下面的那个最终的故事”⑦。也就是说从结构上看,所有的故事都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这一个基本的叙述结构模式的展开、衍生和变化”⑧。
从以上有关叙事功能理论的概念和特征看来,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中的人物功能完全符合普洛普的叙事功能理论。因此,本文拟用普洛普的叙事功能理论对小说中母亲雯丽的故事进行透视性和整体性解读,从而挖掘并展现小说的深层结构和意蕴。
在《灶神之妻》中,谭恩美以细腻的情感、委婉的风格、感人至深的细节向读者讲述了一位中国母亲的不幸婚姻故事。全书讲述了在旧中国的夫权文化中地位卑微的雯丽如何历经种种磨难成长为获胜者雯妮的人生经历。在雯丽的成长过程中,谭恩美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安排了不同的人物履行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人物担任的不同角色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按照普洛普的观点,人物和功能之间存在三种可能的关系:一个人物对应一个行动圈;一个人物参与几个行动圈;一个行动圈分布在几个人物身上。由此,《灶神之妻》的故事角色与行动圈可以划分如下:
主人公———江雯丽 被寻找者———幸福
对头———文福派 遣者1———雯丽的父亲
助手1———文福派 遣者2———老阿婶
助手2———胡兰派 遣者3———新阿婶
助手3———杜姨婆 派遣者4———敏姑娘
助手4———漂亮贝蒂 派遣者5———堂妹花生
助手5———吉米·路易 派遣者6———小俞的母亲
赠与者1———堂妹花生 赠与者2———文福
在叙事角色中,主人公江雯丽无疑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人物,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雯丽自从被父亲送到崇明岛叔叔家后就渴望得到自己的幸福,“我一直梦想着庆贺那总有一天会到来的幸福”⑨。她追求幸福的执著信念以及不断增长的反叛精神是其行动的引发和推动因素,因此整个故事的被寻找者可以理解为雯丽所追求的幸福。
在故事的初始阶段,雯丽没有明显的对立人物,其对头应表现为她寄人篱下的艰难处境。在解决这一阶段的冲突的过程中,堂妹花生是赠与者,因为是她使雯丽有机会认识文福,在文福追求花生的时间里,雯丽成了他们忠实的送信人。雯丽的父亲、老阿婶和新阿婶都起到了派遣者的作用,是他们安排并决定了雯丽与文福的婚姻。文福是助手,在与雯丽结婚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帮助雯丽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窘境,使主人公感觉自己很幸运。“……我还以为我是幸运的,我很骄傲我嫁了一个未来的英雄……人人都以为我们是幸运儿,嫁给了空军飞行员,要知道当时整个中国所有的飞行员加起来也不过三四百名。”⑩可见,在主人公雯丽嫁给了文福后,故事由原有的不平衡状态过渡到了暂时的平衡状态。
然而,随着叙事的展开,原有的平衡状况很快被新的恶化因素打破,新的困境从而形成,故事由此进入新的阶段。促使主人公雯丽再度陷入困境的情形是丈夫文福的胡作非为:他在外吃喝嫖赌,在家不顾妻子的痛苦和亲生女儿的死活。文福的残忍和冷酷自然使他自己成了主人公雯丽的对头,所以他的角色经历了一个由助手到对头的转化过程。为了消除这一阶段的困境,作者让新的人物和角色不断出现,其中,胡兰、杜姨婆、漂亮贝蒂、美国人吉米·路易都是助手,他们在知晓实情后都想方设法为雯丽出力:胡兰曾帮助雯丽离家出走;杜姨婆假借名义救雯丽出狱;贝蒂协助雯丽取得了真正的离婚证书并在电报局羞辱了文福一番;吉米·路易更是将雯丽从苦难的婚姻中解救出来,让她在美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敏姑娘、堂妹花生和小俞的母亲唤起了雯丽下定决心与自己无爱的婚姻抗争,她们成了派遣者。值得一提的是,对头文福无意间带雯丽出席了一个庆祝美国胜利的舞会,赐予雯丽和吉米·路易结识的机会,因而他同时也是赠与者。正是小说中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进展,主人公雯丽经过多次抗争努力,在同胞姐妹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吉米真爱力量的感染下,克服对头文福的阻挠,最终在美国获得幸福。
理清了小说中的角色关系与其行动圈后,我们再来分析《灶神之妻》的行为功能。通常,每个故事的开端都会介绍主人公的家庭成员及其状况,普罗普称之为“初始情境”⑪。在“初始情境”之后,故事就进入叙事的三十一项功能。这三十一项功能又被普洛普分为六个阶段:准备阶段(功能1—7),复杂化阶段(功能8—10),转移阶段(功能11—15),斗争阶段(功能16—19),返回阶段(功能20—27)和认出阶段(功能28—31)。⑫普洛普解释说,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包含这三十一项功能或六个阶段,但缺少某些功能项或阶段并不会对其他功能项的交替顺序产生影响。在《灶神之妻》中,整个故事包含了除返回阶段以外的五个阶段,而这五个阶段也并没有包括其所有的功能项。
为了更加明了《灶神之妻》中母亲的故事的功能演进情况,下面将对故事进行功能排列,得出其基本的功能顺序表,并把相对应的情节列出以作参照。
阶段名称 功能名称⑬对应的情节
α初始场景 江雯丽出生于上海富商之家,母亲是二姨太。
准备阶段
1.β缺席 雯丽六岁那年,母亲离家,雯丽被父亲寄养到崇明岛的叔叔家。
4.ε侦查 文福与花生认识后便开始打她的主意,甚至登门拜访,打探家境。
5.ζ传递 文福与花生情书往来,雯丽成了送信人。
6.η诡计 得知雯丽的父亲腰缠万贯后,文福便抛弃花生并请媒婆苗阿姨来向雯丽提亲。
7.θ同谋 老阿婶宣布雯丽与文福的婚约,雯丽从虎口陷入狼窝。
深入阶段
8.A恶行 婚后,文福给雯丽带来一系列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9.B调停 敏的出现使雯丽的痛苦公之于世。
10.C对抗 敏的离去逐渐改变了雯丽对生活的态度,雯丽与文福的关系越来越差。
转移阶段
12.D第一个捐赠者功能 文福带雯丽参加昆明的美国式舞会,雯丽与吉米相识并产生爱情。回家后,雯丽遭受文福的凌辱。
13.E主人公的反应 雯丽决定带儿子离家出走,宁愿冒战争危险也不愿回到文福身边。
14.F接受代理人 雯丽变得既软弱又坚强,并在战后有了离婚的念头。
15.G空间变化 五年后回到上海,雯丽与吉米再次相遇。
斗争阶段
16.H斗争 雯丽决心与文福离婚,从文福家逃出后与吉米住在一起。
17.J蒙受污名 雯丽被文福诬陷而进了监狱。
18.I胜利一年多后,杜阿姨帮助雯丽出狱。
承认阶段
28.Ex暴露 文福在电报局公开承认早已与雯丽离婚,并在离婚证书上签字。
29.T变相 文福在雯丽临走前再次阻挠,雯丽持枪面对他。
31.W婚礼 雯丽与吉米在美国团聚,最终找到幸福。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小说中的人物行动与普洛普的功能项有着参差错落的对应。在准备阶段中,主人公雯丽经过了侦查、传递和诡计三项功能就达到了暂时的平衡。而普洛普认为在功能八之后,故事的核心纠葛和冲突才展开,所有准备阶段的功能项都是为功能八作铺垫。因此,雯丽在获得最终平衡的途中又经历了调停、对抗等十一项功能。将这一故事的所有功能项用普洛普的功能项代号标示下来,就可得出初始场景之后的功能次序图:
β—ε—ζ—η—θ—A—B—C—D—E—F—G—H—J—I—Ex—T—W
作为对结构的归纳,这无疑是一个简化的办法。这一叙事结构模式表明,主人公雯丽从处于寄人篱下的艰难困境到获得幸福这个改善过程, 是沿着不平衡(缺乏幸福)———外力1(文福)———平衡(短暂的幸福)———外力1(文福)———新的不平衡(文福的非人性摧残生命)———外力2(吉米)———新的平衡(永恒的幸福)的方向发展的。可见,在故事中,具体的人物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做了什么。正如普洛普所言:“故事里的人物无论多么千姿百态,但常常做着同样的事情。”⑭也就是说,不同故事里的角色名称是变换的,而其功能是不变的。显然,运用普洛普的叙事功能理论,读者可以找到变化的故事之下的中心结构和必不可少的叙事成分、叙事模式。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英文及比较文学教授米勒(J.Hillis.Miller)曾经强调:“我们需要故事的基本原因是,在故事中我们整理或整理现有的经验,我们赋予经验一个形式和一个意义,一个具有匀称的开头、中间、结尾和中心之旨的线性秩序。”⑮对于漂洋过海的美籍华人及其后代而言,人人都有一些有关华裔历史的“经验”。如何整理这些经验,并赋予这些经验以“形式”与“意义”,这就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有意无意要为自己也为读者所做的事。用“叙事”重组母亲生活的意义,用“故事”疗治自己也不承认的心创,或许这才是谭恩美创作《灶神之妻》的实在动因和小说的叙事魅力所在。通过剖析《灶神之妻》中故事的人物角色及其功能,读者不难理清故事深层结构中作品所隐蔽的秩序,从而昭显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普罗普的叙事功能理论为我们分析当代的叙事文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窥见了叙事文本深层叙事结构的某种秘密。而谭恩美在叙事方面的创新也将促使新的审美反应、新的阅读方式、新的读者群体的诞生。
① Iyer,Pico.The Second Triumph of Amy Tan[J].Newsweek,1991:(03).
② Koenig,Rhoda.Nanking Pluck[J].New York,1991:(17).
③ Amy Tan.The Kitchen God’s Wife[M].New York:Ivy Books,1991.
④ Perrick,Penny.“Daughters of America.”Review of Amy Tan’s The Kitchen God’s Wife[J].Sunday Times Book Review,1991:(14).
⑤⑥⑪⑭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钟敬文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18,73,24,17.
⑦⑧ 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3.
⑨⑩ 谭恩美.灶神之妻[M].张德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143、156.
⑫ 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⑬ [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
⑮ 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等编,文学批评术语[C].张京媛等译,牛顿大学出版社,1994:(93).转引自许子东.契合大众审美趣味与宣泄需求的“灾难故事”[J].文艺理论研究,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