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苓[辽宁科技大学外语系,辽宁 鞍山 114000]
精神顿悟 (epiphany)原来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上帝在人间显灵。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有人运用了精神顿悟,但却是詹姆斯·乔伊斯把它作为创作技巧与艺术手法真正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并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他借此来表示世俗世界的启示,把它定义为“精神的突然显露”,其间,事物的本质或姿态向观察者散发出光芒,也就是,事物本质的突然显露。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初稿中,他首次对这个术语做了如下界定:“所谓顿悟,指的是突然的精神感悟。不管是通俗的言词,还是平常的手势,或是一种值得记忆的心境,都可以引发顿悟。”乔伊斯的“顿悟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理论阐述,而且指导了许多小说的创作实践。
文学上的精神顿悟一般指常人由生活中的琐事、平白无奇的动作、语言或某个单一的细节为诱因在人物内心引起的灵光一闪的瞬间。这一顿悟在人物性格发展上的重要性与其在时间上的短暂性形成鲜明对照。这一体验看似荒诞且难以理解,而实质上却富有逻辑性,与小说的情节安排及人物塑造关系密切,成为整个故事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高潮。
安德森特别注重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情感,善于捕捉人物历经长期心理压抑后在某一瞬间爆发出的真情实感,通过这一瞬间来揭示人物的性格以及潜伏在他们内心深处鲜为人知的秘密。在《小镇畸人》中,通过小镇人物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安德森把他们的孤独、向往、追求、渴望、痛苦、失败和内心深处隐藏的想法惟妙惟肖地表露出来。透过这些小镇人物的故事,安德森引领我们走入人类的精神深处,去感悟孤独、异化、追求、欲望、成长、幻灭等重大人生主题,在小镇人物的瞬间顿悟中领略幸福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小镇畸人》这本书描绘了温士堡这个小镇生活的概况和发生在其中的故事,书中记述了一些平凡的人和一些平凡的事,透过这份平凡,我们看到了它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和闪耀其中的人性光辉。它描述了一些小人物的迷惘与困惑,失望与哀愁,梦想与渴望。几乎每篇小说都是一次心灵的跋涉,充满了精神经验的细节。对于“畸人”,安德森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畸人并不都可怕。有的有趣,有的几乎美丽。”安德森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不满于当前的生活环境,想要争取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因而不断地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和追求,并在某一瞬间获得顿悟。
安德森曾说:“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虚妄。”《曾经沧海》中的艾丽斯就是这样一个畸人,她把等待看成她的使命,每日存钱成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梦想着存款的利息足够维持她自己和未来丈夫的生活,而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她跌进了自己编织的梦想深渊,久久找不到出口。在人生的花季,艾丽斯初尝青春的美丽与新鲜,爱情的美妙与甜蜜,便轻易将自己的一生许给了自认为可以相守到老的男人。艾丽斯是痴情的,痴情得近乎偏执。艾丽斯曾“渴望某种美丽的东西透进她颇为狭隘的生活”,而正是这美丽的东西在给予她幻想之后又把她推向了人生绝望的深渊。在看似遥遥无期的绝望之中她始终固守着自己小得可怜的希望,她一直幻想着那个男人会回到她的身旁。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她的情绪也悄然变化着。“为什么一点事情也不发生?为什么我被孤零零地丢在这里?”她开始向自己发问,内心开始萌生一些新的渴望,她渴望被爱,渴望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填补她内心的空白,可以安慰她长久以来的寂寥与孤独。这些愿望慢慢酝酿着,升腾着,一个情感长期遭受压抑的年轻生命,一个长期在无爱的荒漠中徘徊的灵魂终于爆发了。她要进行一次冒险,要释放自己内心对幸福的渴望,要摆脱人性固有的束缚。她除下衣衫,除去了一切的牵绊,在雨中狂奔,希望圣洁的雨水对“她的肉体会产生某种创造性的神奇效果。多年来,她不曾感到这样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勇气了。她要跳跃,奔跑,叫喊,寻找别的寂寞的人,拥抱她”。然而她找到的所谓的“寂寞人”却是一个耳聋眼花的老头儿。在雨水的冲刷与洗礼下,艾丽斯获得了顿悟。猛然间,她看穿了一切的谎言和迷雾,意识到孤独本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许多人必须孤寂地生和死。
在《没有说出口的谎言》中,目睹乡村迷人的自然景色,雷·皮尔逊顿悟了。“所有的小山都泼上了色彩,甚至栅栏旁边角落里的一小簇一小簇的灌木,也美丽得生意盎然。”秋色是如此生机勃勃,万物都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那般美好。相形之下,他,雷·皮尔逊,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却显得那般了无生趣。生活的重压早已使雷失去了孩提和青春时代的灵性,变得麻木呆滞。对社会而言,他是个沉闷的农场伙计; 对妻子和孩子而言,他是个懒散不称职的丈夫与父亲; 对年轻朋友黑尔而言,他是个庸庸碌碌、多少有些落伍的老好人。那么多外在的标签把雷紧紧围住,而在这团团包围之中的那个叫做“雷·皮尔逊”的人却已死去了。对此,雷本来并无所知,但当面对生意盎然的自然,这平时熟视无睹的普通的景致,他突然领悟并意识到了自我的丧失。于是,“他忘记了做一个安分的老长工的一切本分,丢下破烂的大衣,开始奔过田野。他一面奔跑,一面喊出了抗议,对于他的生活,对于众人的生活,对于一切使人生丑恶的东西的抗议”。
舍伍得·安得森及其短篇小说中的“精神顿悟”在文学上散发着艺术魅力,对现代人提升精神生活及追求幸福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与管理方式骤变,社会结构发生激烈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增长。在开放的社会下,自由思想导致价值判断的分歧,精神生活面临重新适应的难题,引发了现代人精神生活被物欲所笼罩,因此,太多人变得浮躁,缺乏安全感,有一部分人更是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至上的现象。同时,这些苦闷导致了许多心理病症和不合理的社会行为,例如空虚、忧郁、焦躁、紧张、失眠、迷信、自我麻醉等。安德森的精神顿悟恰似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盏明灯,读了他的小说,读者不禁会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他笔下的“畸人”?是否已经变成被物欲牵着鼻子走,整天碌碌无为的可怜人?自己的理想是否已经渐行渐远?……看到他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顿悟,我们会重新对人生进行思考。他启迪我们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平和的心态、务实的行动去追逐我们想要的生活。的确,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绝对不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它取决于我们心灵的维度。安德森小说中的精神顿悟无疑是一剂良药,将帮助陷入精神困惑的人们走出迷茫与困顿,发现真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1]安德森.小城畸人[M].吴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Sherwood Anderson.Winesburg,Ohio.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M].黄雨石译.北京: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5]张颖.试评安德森《小镇畸人》中精神顿悟的特殊运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第四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强.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3, (0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