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春莲[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 030012]
⊙刘 鋆[德国埃森大学, 德国 埃森 45326]
论生态文学的主题
⊙路春莲[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 030012]
⊙刘 鋆[德国埃森大学, 德国 埃森 45326]
生态文学家非常反对人类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生态文学的核心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将所有以工具化的态度和工具化的方法对待自然的文学排除在外。这一核心特征使我们能够在生态文学作品与非生态的描写自然的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
生态文学 回归自然 生态批评
回归自然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逐渐感受到的一种来自潜意识的美好愿望,这种美好愿望随着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资本时代的不断进程而变成了一种愈行愈远的奢望,在21世纪中行走的人类,时时感受到了生态危机带来的困扰与困惑,甚至是危机渐次爆发的困境。暨此,生态文学应运而生了。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为特点的文学,在艺术上它与其他种类文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它仅仅是文学的一部分,也并不奢望取代以人为本的文学,但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它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生态文学研究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布伊尔说得好,生态文学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的。生态文学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表现。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推动着生态文学兴起、发展并走向繁荣。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生态文学”的关键是“生态”。这个限定词的主要含义并不仅仅是指描写生态或描写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指这类文学是“生态的”——具备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的。在对数千年生态思想和数十年生态文学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判断: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生态思想以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终极标准,而不是以人类或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局部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生态文学最基本的特质——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文学,而不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判断之终极尺度的文学。生态文学的主题是以生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考察自然与人的关系,它对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即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不把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中心、不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并不意味着生态文学蔑视人类或者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灾难的恶果和生态危机的现实使生态文学家认识到,只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人类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而凡是有利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的,最终也一定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利益或根本利益。
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大都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做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等等,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里的花和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用做工具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写法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文学里的一种典型表现。生态文学家非常反对人类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生态文学的核心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将所有以工具化的态度和工具化的方法对待自然的文学排除在外。这一核心特征使我们能够在生态文学作品与非生态的描写自然的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
“环境文学”一术语的最大问题在于隐藏在它下面的思想。它的逻辑起点不是生态整体主义,而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著名的生态文学研究者格罗特费尔蒂教授说得好,“‘环境’是一个人类中心的和二元论的术语。它意味着我们人类在中心,周围由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那就是环境。与之相对,‘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如果将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就不应当使用“环境文学”这个透露出人的自大和骄妄的术语。同理,也应当以“生态保护”取代“环境保护”。生态思想要求人类对一系列旧有概念、话语进行调整。
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生态责任是生态文学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审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在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时,生态文学特别重视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急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生态文学把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作为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
生态文学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学。文明批判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表现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落点却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上。生态文学家要探索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文明和发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犯了什么大错,才导致如此之严重危及整个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态危机?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人类究竟应当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才能有效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才能保证生态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生态文学研究者乔纳森·莱文说得好:“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生态文学家或向往神话时代初民们的生存状态,或羡慕印第安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或身体力行地隐居于自然山水之中。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生态文学家清楚地知道,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返回与中世纪甚至原始时代同样的生存状态中,但他们还是要执著地写出他们的理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人们不懈地探索在当今的发展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学家还创作出大量预测和想象未来生态灾难和人类毁灭的反乌托邦作品。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发出警告:人类正在向他们的大限步步逼近,如果继续现今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生态系统的末日就为期不远了。
欧美生态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中国的相关研究基本与之同步,至世纪之交,生态批评已成为文艺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欧美生态批评浪潮的推拥下,生态批评的波峰于2001年前后漫过国内文论界。《文艺研究》于2002年第5期集中刊发了五篇有关生态批评的重要论文,将研究热潮推向了巅峰。经过十多年尤其近五年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生态批评的早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全面考察了生态批评的思想渊源与发展历程。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归功于生态批评的“译介式”研究:一是将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现状介绍给中国学界,使中国学者保持对国际学界相关研究的宏观了解;二是将西方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国学者的学术资源库,形成中国学者研究的参照系。早期致力于译介工作的,主要为海外华人学者或访问学者以及国内从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是王诺有关生态批评研究最重要的一篇论文。稍后的论著《欧美生态文学》实际上是对这篇论文的详细展开和补充。首先,他把生态文学定位为“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其次,详述了生态批评在欧美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勾勒了这新生儿的最初轮廓,耙梳了生态批评在西方的思想渊源。
第二,宏观思考了生态批评的建构原则和发展走向。最早跨入生态批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学者,首推鲁枢元,他也是第一个致力于将“生态文艺学”作为文艺学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分支学科来建设的学者。在《生态文艺学》系列论稿中,首先,对“生态文艺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界定。强调:“文艺生态学”是在哲学的、美学的、生态学的诸多学科共同影响与作用下,产生的一门具有丰盈内涵的前沿性独立学科。他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涵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使早期中国式生态批评的外延远远大于西方生态批评的范围。其次,对“生态文艺学”的学科精神进行了张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重审“文学是人学”,重构“人的价值”;高扬“生态精神、宇宙精神、艺术精神”,倡导“重建宏大叙事,再造深度模式”……鲁枢元所张扬的学科精神代言了热心于生态批评的众多学者之共识。再次,对“生态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示范了生态批评的具体批评方式。
此外,曾永成等学者从美学角度出发,研究了生态文艺学整体框架的建构。
第三,充分发掘了中国的古典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涉足生态批评研究的学者普遍认为,生态批评的崛起,对于久患“失语症”的中国文论而言,是一个凭自己的生态话语赢取发言权,平等同步地参与世界文论建构的大好契机。这一契机的生发点,在于古中国人“天人合一”传统思维模式,在于注重人与自然间亲和关系的审美态度,在于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生态立场,甚至在于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曾繁仁对老庄道家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研究,邓绍秋《道禅生态美学智慧》对中国古典禅宗与道家生态智慧的集中阐发,还有多位学者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以个案研究方式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凭借早期研究者们的智慧和热情,生态批评异军突起,现已成为继女性批评、后殖民批评之后的一个批评派别。从“人类文明知识系统”大转移这一宏观背景看,生态批评将负载着更多的时代精神与社会责任。如美国当代生态批评家布依尔(Lawrece Buell)指出的:生态批评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做从事学术活动的人,还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参与实际的生态活动。他们坚信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可以为挽救危机做出贡献。
生态文学不仅揭示生态危机的真相,更要探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生态批评认为以下所罗列的观点,就是长期以来造成生态问题的渊薮。
1.征服自然观:生态批评反对以征服自然来彰显人的力量和价值。
2.欲望动力观:生态批评反对把人的欲望当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3.唯发展主义:生态批评认为人类应该反思以往的发展和发展观,建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不能让人类成为“过度发展”的牺牲品。
4.科技至上观:生态批评警告人类,科学技术不是永远绝对正确,它不能置身于被监督的范围之外,失去了监督、批判和制约的科学技术,就像失去了监督、批判和制约的权力一样,肯定会走向科技专制和疯狂,进而危害人类。
与之相应,生态批评坚守如下的立场和观点:
第一,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森林、土地,到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生之物: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这个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都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人类是地球生物圈内进化阶梯上提升得最高的生物,但这只能意味着人类对于维护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完美担当着更多的责任,而不应成为为了人类的利益无度地劫掠,挥霍大自然的根据。
第二,生态恶化,决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自然生态的恶化与20世纪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直接相关,与当代人的生存抉择、价值偏爱、认知模式、伦理观念、文明取向、社会理想密切相关。生态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科学管理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信仰问题,同时也是一种诗学的、美学的问题。
第三,人类依然是自然之子,大地依然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现代社会中自然的衰败与人性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原本质朴的心。呵护自然,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心灵。
第四,随着“人类纪”的到来,人类的精神已经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量,精神生态已成为地球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真正的艺术精神应认同于生态精神。艺术的生存,或曰诗意的生存,是一种“低消耗的高层次生活”,是人类有可能选择的最优越,最可行的生存方式。
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它的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展现危机与文化批判的不足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巨大动力。
作 者:路春莲,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文学批评研究;刘 ,德国埃森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