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远山
《庄子复原本》之庄学三义
——《庄子复原本注译》选(二)
/[上海]张远山
内七篇首篇《逍遥游》,已明庄学三义:庄学宗旨“顺应天道”,庄学真谛“因循内德”,庄学俗谛“因应外境”。
内七篇次篇《齐物论》,阐明人难尽知天道,因而唯有“因循内德”,方能“顺应天道”。
内七篇第三篇《养生主》,共计四章。首章先明养生四义“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其后寓言三章,分别提要性阐明庄学三义,此后三篇又按序一一对应地深入展开。
《养生主》第一寓言“庖丁解牛”,提要性阐明庄学俗谛“因应外境”,后由《人间世》深入展开。
《养生主》第二寓言“右师刖足”,提要性阐明庄学真谛“因循内德”,后由《德充符》深入展开。
《养生主》第三寓言“老聃之死”,提要性阐明庄学宗旨“顺应天道”,后由《大宗师》深入展开。
因此《养生主》虽是内七篇最短之篇,却是内七篇总结构的中转纲目:前承《齐物论》之“为知”闻道(丧我),转入“为行”成道(存吾)。
内七篇除了以《养生主》三寓言形象演绎庄学三义之外,零散表述庄学三义之意义者,遍布内七篇,略举如下。
庄学宗旨“顺应天道”:“乘天地之正”(《逍遥游》),“圣人因是”、“莫若以明”(《齐物论》),“缘督以为经”、“依乎天理”(《养生主》),“与天为徒”、“为天使,难以伪”、“莫若为致命”(《人间世》),“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德充符》),“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大宗师》),“与造物者为人”(《大宗师》《应帝王》)。
庄学真谛“因循内德”:“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因其固然”(《养生主》),“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人间世》),“全德”(《德充符》),“以德为循,自适其适”(《大宗师》),“尽其所受乎天”(《应帝王》)。
庄学俗谛“因应外境”:“不夭斤斧,物无害者”(《逍遥游》),“不用而寓诸庸”、“因之以蔓衍”(《齐物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与人为徒”、“为人使,易以伪”、“乘物以游心”、“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德充符》),“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大宗师》),“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七篇散论之后,第七篇《应帝王》核心寓言“巫相壶子”,隐晦点破庄学三义:“鲵桓之渖为渊,止水之渖为渊,流水之渖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
首句“鲵桓之渖为渊”,譬解庄学宗旨“顺应天道”。次句“止水之渖为渊”,譬解庄学真谛“因循内德”。第三句“流水之渖为渊”,譬解庄学俗谛“因应外境”。第四句“渊有九名”,譬解“道术九阶”(详见另文)。第五句“此处三焉”,点破庄学三义。
庄学三义既明,综述关系如下:
其一,万物为道所生,道为万物所由(《渔父》“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因此万物均应“顺应天道”(庄学宗旨)。
其二,欲“顺应天道”,必先闻道、知道,然而人难尽知天道(《齐物论》“不知其然,谓之道”)。幸而万物之真德,均为天道所赐。天赋真德,即为天道之种子。因此“顺应天道”之首务,即为“因循内德”(庄学真谛)。
其三,欲“因循内德”,首当葆全真德,此即“葆光”(《齐物论》)、“葆始”(《德充符》)、“执故德”(《天地》所引庄言)。因为伪道为了便于统治万物,必欲“黥劓”万物,“雕琢”万物,“凿窍”万物,必欲万物丧失“浑沌”圆满的天赋初始真德,必欲万物放弃“以德为循,自适其适”(《大宗师》),必欲万物“役人之役,适人之适”(《大宗师》)。
其四,为了葆全真德、因循内德、自适其适,必先因应伪道之“黥劓”、“雕琢”、“凿窍”、洗脑,此即“因应外境”(庄学俗谛)。倘若不善因应外境,除了丧其真德、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还会“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夭于斤斧”(《逍遥游》),“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于斧斤”(《人间世》)。“因应外境”之要义,就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不用而寓诸庸”(《齐物论》)、“以无厚入有间”、“善刀而藏之”(《养生主》)、“支离其德”(《人间世》)、“才全而德不形,内葆之而外不荡”(《德充符》)、“杜德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其五,由于人不可能生而即知必须“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必然在其幼年乃至终生接受文化教育。所接文化教育虽非全属伪道,至少含有大量违背造化的文化伪道,因此庄子撰写内七篇的根本意图,就是运用造化真道,对文化伪道之“黥劓”、“雕琢”、“凿窍”反其道而行之,欲人“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齐物论》),“息黥补劓”(《大宗师》),“雕琢复朴”(《应帝王》),“为天下浑其心”(《老子》)。
庄子认为,倘若不知文化伪道为了便于统治,必然违背造化真道而对民众“黥劓”、“雕琢”、“凿窍”、洗脑,就是“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齐物论》),就会“以隶相尊,众人役役”、“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齐物论》)。
外杂篇明确演绎庄学三义的共计三例,不过排序略异。
第一例是蔺撰《达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分扣“顺应天道,因应外境,因循内德”。
第二例是魏撰《秋水》“本乎天,位乎德,踟躅而屈伸”,分扣“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
第三例是魏撰《天下》“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分扣“因循内德,顺应天道,因应外境”。
外杂篇隐晦演绎庄学三义的更多,姑举六例,排序仍有小异。
第一例是魏撰《秋水》“无拘尔志,与道大蹇……无一尔行,与道参差”。旧多未明二“无”皆领下七字,遂多误释庄学主张“与道大蹇”、“与道参差”。此与旧多盲从郭象谬解庄学否定“道”之存在相关。四句实为演绎庄学三义:“(无)与道大蹇”、“(无)与道参差”,扣“顺应天道”。“无拘尔志”,扣“因循内德”。“无一尔行”,扣“因应外境”。
第二例是魏撰《知北游》“邀于此者,五藏宁,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意为:顺应天道之人,五藏安宁,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聪目明;运用德心不会疲劳,因应外物不囿一方。
第三例是魏撰《天下》所引关尹之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分扣“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
第四例是或撰《宇泰定》“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意为:圣人善于顺应天道,然而拙于因应人道。既善于顺应天道又善于因应人道的,唯有全人能够做到。唯有动物能够因循内德,唯有动物能够顺应天道。
第五例是慕庄后学所撰《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慕庄后学所撰《天道》暗引前五句)。意为:圣人的生存顺应天道运行,死亡安于物化变迁;静居而与阴同德,行动而与阳同波;不种福果之因,不启祸患之端;感触外境而后因应,迫于内德而后行动,不得停止而后起行。
第六例是慕庄后学所撰《子张》“若枉若直,相尔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尔圆机;独成尔意,与道徘徊;无专尔行,无成尔义,将失尔所为”。意为:无论曲行直行,合于你的天道之极;面观天下四方,随顺时势消长;无论属是属非,执守你的圆融天机;独成你的心意,顺应天道进退;不要坚执你的行为,不要成就你的有为之义,那将丧失你所当为。
外杂篇散扣庄学三义之一义、二义者,不胜枚举,仅举一例。
魏撰《天下》“内圣外王”,“内圣”即庄学真谛“因循内德”:“外王”即庄学俗谛“因应外境”。兼擅“因循内德”、“因应外境”之人,庄子称为“王德之人”(《天地》所引庄言),所以《大宗师》曰:“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仅能“因循内德”,却不善“因应外境”之人,就易于“近刑”,易于“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于斧斤”。其显例是《养生主》右师,《德充符》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四者顺应天道,故而不惧伪道刑教,永葆“才全”,进而因循内德;仅因未能“德不形”,不善因应外境,遂被庙堂伪道刖足。
《德充符》上篇兀者三章,贬斥庙堂伪道“代大匠斫”之残酷暴虐,视顺应天道的无过者为有过而滥施刑教,造成刖足者多、全足者少的末世惨状,亦即慕庄后学所撰《在宥》所言“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成疏所言“六国之时及衰周之世,残兀满路”,《左传·昭公三年》所言“踊贵屦贱”(假腿贵、鞋子贱)。旧多盲从郭象反注,谬解庄子以身形残缺为美,以身形残缺为德心充实之前提,与《逍遥游》“不夭斤斧”、《养生主》“无近刑”、《人间世》“无伤吾足”牴牾。
《德充符》下篇恶人三章,三恶人并非身形真丑,而是以身喻心,应用《逍遥游》价值颠倒范式“天之香椿”=“人之臭樗”,譬解“天之美人”=“人之丑人”,贬斥庙堂伪道之价值颠倒。旧多盲从郭象反注,谬解庄子以身形丑陋为美,以身形丑陋为德心充实之前提,与《逍遥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人间世》“美成在久”牴牾。
《德充符》全篇,通过三兀者“才全”、“德形”而“近刑”,三恶人“才全”、“德不形”而“免刑”,一方面抨击庙堂伪道惩罚无过的顺道循德者,对被刑者寄予深切同情;另一方面告诫顺道循德的真人,身处伪道猖獗的险恶外境,唯有“善刀而藏之”、“才全而德不形,内葆之而外不荡”,方能“保身”、“全生”、“终其天年”,亦即唯有善于因应外境,方能终其一生顺应天道,因循内德。
道家初祖老聃,首创以水喻道,以水之动,譬解“顺应天道”。关尹承之,庄子又承之。故《大宗师》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道家二祖关尹,首创以镜喻德:以镜之静,譬解“因循内德”;以镜之应,譬解“因应外境”。庄子承之,故《应帝王》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道家集大成者庄周,首创水、镜合喻,总摄水之动与静,镜之静与应,故《德充符》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
庄学三义“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集古之道术大成。庄学宗旨“顺应天道”,为古今道术共有之宗旨。庄学真谛“因循内德”,为古今道术共有之“内圣”。庄学俗谛“因应外境”,为古今道术共有之“外王”。庄周道术,终古不废;传之大年,后世大幸。
作 者:张远山,自由撰稿人、独立作家、庄子研究学者。
编 辑:续小强 poet_xxq@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