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金色笔记》中汤姆的人物形象

2011-08-15 00:42杜丽霞安阳工学院外国语系河南安阳455000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
关键词:莱辛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杜丽霞[安阳工学院外国语系, 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多丽丝·莱辛与她的《金色笔记》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著有《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堕入地狱简况》《黑暗前的夏天》《最甜的梦》《爱情,又来了》等多部作品,其中《金色笔记》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和最成熟的作品,荣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以史诗般的女性经历,以怀疑、热情与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诺贝尔颁奖词)。《金色笔记》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记录了女主人公——“自由女性”安娜的心路历程。在这部小说中,莱辛同样刻画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像安娜的好朋友摩莉的儿子汤姆,安娜基于自己的爱情经历而写成的小说《第三者的影子》中的爱拉等,这几个人物或有自杀行为或一直被自杀意念所困扰,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莱辛试图探索在整个表面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世界里,人要怎样面对生活,生存的意义在哪里等主题。下面就主要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金色笔记》中汤姆的人物形象。

二、海德格尔与他的“生死观”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是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出精彩。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有创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认为,存在是动态的,分为“在者”和“亲在”。“在者”是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包括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存在。“亲在”是指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有两种模式,即“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所谓“本真的存在”就是“亲在”先行到死亡中去面对死亡,把死亡作为可能性加以展开,去突显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内在的自由。而“非本真的存在”表现为对死的担忧,总是思量着死的可能性“究竟要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变为现实”,忧心忡忡地“退避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这样就是“停留在死的可能性中的末端”,把死的积极意义完全给抹煞了。在海德格尔的术语中,我们可以用“畏惧”(Furcht)这个概念来表示这一对死亡的态度。愈是怕死的人,就愈是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愈是沉沦于世俗的人事之中,愈是失去自我。这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海德格尔看来,死是一种有独特启示意义的积极力量。关键在于,“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正因为死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根本不可能,才促使个人要来认真考虑一下他的存在究竟包含一些怎样的可能性。一个人平时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被日常生活消磨得毫无个性,可是,当他在片刻之间忽然领会到自己的死,死后的虚无,他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价值,从而渴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身所特有的那些可能性。

三、汤姆的精神分裂与非本真存在

汤姆是女主人公安娜好朋友摩莉的儿子,和离婚后的母亲一起生活,父亲理查是位商业巨头,父母就儿子的问题一直不停地争论和吵闹,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在他的商业帝国里去任职,因为这能给汤姆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好处,希望汤姆日后能够继承他的事业,“他尤其不能赞同汤姆母亲的做法:把孩子留在家里,自个儿一出去就是一年”。而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他已经十九岁了,把他留在舒适的家里,钱和其他的一切都应经给他安排好了”。所以她给汤姆充分的自由,当然,给汤姆充分自由的同时也给自己充分的自由,而理查反对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从二人在儿子问题上的争论可以看出,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的冲突,理查表现出一个大男子主义、务实、略显迟钝这样一个形象,而摩莉则表现为独立、活泼、不喜拘束这样一个新女性的形象,“但孩子到底有什么错呢?他从来不能像样地通过一次考试,他进不了牛津,如今他就那样闲坐着,整天胡思乱想……”对这样一种状况,双方还是就汤姆的现状充满关切的。“父亲理查差不多能在不同国家为他提供任何工作,母亲和安娜也可以帮他在剧院或出版社找到十来个不同的工作。但汤姆既不想成为理查那样的生意人,也不愿意像摩莉和安娜那样生活。他只知道什么东西是他不想要的,而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他想要的”。由此我们得知,问题不出在父母能否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前途,而在于父母在人生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上的对立对汤姆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从更大的方面看,其实是时代的混乱环境和普遍的生存迷茫对他所造成的无所适从,正是在这里,汤姆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存在。他不知道怎么去生存,不知道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方式和态度去生活。海德格尔认为“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此在当做与其他存在者类似的存在,以致此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再自主独立地存在,而是受到其他存在者(自然环境)和他人(社会环境)的约束,甚至被后者所吞没。这样此在就成了非本真的存在”。在非本真的状态下,此在与他人没有区别,可以被任何人所替换,也就是说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海德格尔称之为“常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指的正是处于常人状态下的存在。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常人状态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支配所引起的人的平均化的结果。尽管个人要求上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但处于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变得平庸、刻板、消极无为。使他们既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又取消了所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反观汤姆的生存状况,汤姆夹杂在父母的生存方式中不知道如何选择,他甚至羡慕牛奶工的儿子,因为他只有一个选择,如果不好好读书,拿不到奖学金,他就只能像他父亲一样,送一辈子牛奶。这正是常人状态的表现。在极度的迷茫和精神困顿中,汤姆并不想就此妥协,他也在极力寻找着出路,然而,他找到的方法却是自我毁灭,试图以自杀的方式摆脱生存的困境。

四、汤姆的自杀到回归本真存在

在极度的精神困惑中,在父母势如水火的生存观念的包围下,汤姆不想在现实中就此沉沦下去,他从来不打算去妥协,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混乱的社会,分裂的文明,人们在这其中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不知道该去相信什么,不知道所谓的生存价值到底在哪里,人们似乎被各种各样的言语和混乱包围着,人们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方向,不得不落入“常人”的状态。正是在这片漫无边际的混乱和迷茫中,汤姆渴望能够得到帮助和理解,然而现实的状况无法给他答案,他渴望能有独立的人格,但是他怀疑自己患上了“意志麻痹症”,他说:“我连自己也不认识了,我心里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认为自己在父母和安娜的眼中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说:“我们在你们的眼中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只是一事物暂时的形态而已。只是阶段。”汤姆在这一系列的困境中最终想追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在这个问题上,汤姆无法找到答案,而同时也处在混乱中的安娜也无法给他提供任何解答,在去拜访安娜之后,汤姆用手枪指向了自己的脑袋。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汤姆并没有死去,只是瞎了双眼。“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瞎眼后的汤姆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整日带着继母马莉恩参加各种政治活动,也把马莉恩从与父亲理查的婚姻痛苦中解救出来。自杀前的汤姆碌碌无为,逃避生活的责任,自杀后失明的汤姆反而能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汤姆后来愿意进入父亲理查的公司,想借助商界来实现自己政治上的理想。”海德格尔提出“先行到死中去”、畏死来回归人的本真存在,也就是说“对本真的死的领会或者说畏死能使人由非本真的存在通向本真的存在”。海德格尔的畏死主要是一种对死的思考,用死来思生,从对人人都不能逃避的死的思考来发现生的可贵,由此才能真正正视自己的存在和生存,从汤姆的自杀本身来看,我们似乎容易得出他是轻视死的,但是从他的整个自杀过程来看,他是关注死的,至少是在对为什么活的追问中来考虑死的。而实际上,汤姆正式在死过一次之后才开始找到自我的。

眼睛瞎了以后,这预示着他将看不见这个世界的分裂和混乱,从死的体验中活了过来,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存在,这也就是由非本真存在转向自己的本真存在,也“既不执著于过去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又不懦弱地逃避死亡,而是毫无牵挂地、自由地去展开自己最本己的能在,积极地自我谋划、自我设计,以便实现最能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换言之,就是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汤姆也是由此战胜自己的意志麻痹症,从死的体会中回归于自身的本真存在,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就像“自由女性”中的安娜最终摆脱了自杀意念,克服了写作障碍,战胜了精神分裂并实现了人格上的完整。爱拉也走出了感情创伤的阴影,勇敢地开始了新的生活。自杀未遂的汤姆经过死亡的洗礼最终认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结 语

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过着循环往复、平淡无奇的生活,但正是这些人书写着人类的历史。莱辛在《金色笔记》中通过对各类人物的形象和精神状态的描述,体现出莱辛对时代和时代人的关心,或者从更大的方面说,体现出莱辛对人本身的关注和思考。正向安娜领悟到的,我们所缺的是一种小小的伴随着痛苦的勇气,是那大于一切的小小的忍耐力,历史只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人类总是在前进,总是不断地超越现在面向将来,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人都这样相信,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也不应该做某种圣徒,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一个终其一生在推着大圆石上山的人。莱辛借助安娜之口构筑了一个西绪弗斯神话似的世界:“有一座黑暗的高山,那便是人类的愚昧。一群人正在推一块大圆石上山。当他们刚推上了几尺,却爆发了战争,或是荒唐的革命,石头便滚落下来——不是滚到底,总能停在比原先高几寸的地方。于是那群人用肩膀顶住石头,又开始往上推。与此同时,一些伟人站在山顶上。有时候他们向下俯瞰,点点头说:好,推石头的人仍在尽责。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人的生存空间的本质,当世上不再有仇恨、恐惧和谋杀,人们都很高尚的时候,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人类的命运似乎是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预先规定了,我们无法逃脱推大圆石的任务,而也正是在这里,在被决定当中,人类创造着自己的文明,每个个体也都在创造自己的精彩生活。

[1]陈萌.解读自杀——《金色笔记》中的死亡主题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4期,2009.7.

[2]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杨柳.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07).

猜你喜欢
莱辛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以黄玉顺的三个方面批判为中心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